臺灣師範大學東亞學系張碧君助理教授
張碧君,畢業於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傳播學系,任教於臺灣師範大學東亞學系。研究領域為東南亞研究、文化研究、文化政策、文化政治與再現、文化景觀變遷。著作可見於Identities: Global Studies of Culture and Power、China Media Research、《臺灣東南亞研究》、《(臺灣)地理學報》等。目前擔任Asian Ethnicity期刊的書評編輯與臺灣文化研究學會秘書長。
題目:探析東南亞華人的中國夢想像:一夢各表或各表一夢?
摘要:「中國夢」的論述對東南亞華人自身的政治與文化認同的投射與定位是否衍生新的想像,是值得關注的命題。與「中國崛起」或「和平發展」側重於政經與安全層面的物質性相較,中國夢連結社會與文化層面等較非物質性的想像,亦即其在符號上與意涵上的柔軟性、想像性與可延伸性均遠大於前兩者,進而彰顯出中國夢具有「由下而上」、「共同願景」、「文化傳承」的想像,使其更有利於有需要連結或依附此一概念者的形象建構。執此,本文試圖藉由文獻分析途徑,從符號想像與內涵詮釋的視角,分析東南亞華人對中國夢想像的詮釋、延伸及其可能的限制。本文欲探究東南亞華人對中國夢的想像是趨向文化再興的意涵,還是政治認同的可能投射?亦即,對孕育東南亞華人文化與血緣傳承的母體,可能走向現代化與文明化的肯定與支持,是否會外溢到對當前中國的政治認同,乃至於對中國對外政策與作為的支持,以至於被東南亞各國當地的強勢族群視為是中國威脅的在地內應?還是中國夢反而成為海外華人得以另類表述對中國崛起的期待的一種論述,或成為其藉以強化在地連結,區隔文化與政治認同的緩衝工具,甚或成為期許中國從現代化往文明化發展,或臺海兩岸和平發展的切入點與著力點?本文首先比較中共官方與東南亞華人對中國夢論述之目的與意涵的想像異同。其次,本文分析東南亞華人如何將中國夢的論述與自身在當地社會的處境與願景連結,並進而以自身對居住當地的認同及對自身身份的認同的變異與否作為觀察指標。再者,本文試圖勾勒東南亞華人中國夢想像的整體圖像及其在運用與論述上的可能局限,最後,評估此一概念對華人主觀上的在地認同、原鄉想像,以及客觀上生存環境的影響,據此回應本文命題。
關鍵詞:中國夢、東南亞華人、文化想像、政治認同、中國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