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系中國歷史學宋怡明教授
南洋理工大學陳六使中華語言文化教授基金訪問教授
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系中國歷史學教授
電郵: szonyi@fas.harvard.edu
網站: http://scholar.harvard.edu/szonyi/biocv
宋怡明教授(Professor Michael A. Szonyi),現為哈佛大學東亞語言文明系中國歷史學教授,是一位研究明清及中國近代的社會史學家。他擅於結合傳統文獻資料與實地考察來研究中國東南地區的社會史,目前正致力於透過手稿來研究明朝軍事機構的社會史。宋怡明教授於加拿大多倫多大學考獲學士學位,接著以「羅德學者」身份獲得英國牛津大學博士學位。他也曾到臺灣國立大學及廈門大學進行訪學。其著作有Practicing Kinship: Lineage and Descent in Late Imperial China(實行家族:明清家族組織研究)(2002)與 Cold War Island: Quemoy on the Front Line(冷戰島:處於前線的金門)(2008)。
中文主題演講
明代軍事制度和東南亞華僑史:一些推測理論
The Institutions of the Ming Milliary and the History of the Chinese in Southeast Asia: Some Speculations
華人在東南亞貿易成就的原因一直是國際華僑學界所關注的問題。以往學者提出了不少不同觀點,包括「中國資本主義精神」,「中國價值觀」,歐洲殖民帝國主義勢力利用華人作為與當地人的中介社會階層等等。最近孔菲力提出新解釋,認為對中國海外移民歷史的理解,不能忽視他們之前在中國國內移動模式。演講以宋怡明教授近年來對明代中國東南沿海地方軍事制度的研究出發,試圖去進一步討論上述觀點。明代的軍隊是世襲的。軍戶家庭需要世代出一個男丁當兵。為了面對和處理對朝廷的義務,明代的軍戶家庭和宗族制訂各種不同的策略。這些應對策略與處理市場風險的策略很相似。因此宋怡明教授認為,他們與明代國家互動的經驗,讓明代的百姓更習慣參與市場競爭,不僅在家鄉是如此,也許在海外也如此。東南沿海地區的軍戶和家屬在海上貿易有其特定的競爭優勢,因為他們懂得利用他們與國家的關係來獲取利益。因此,可能早期參與和東南亞貿易的商人就有軍戶,最早的華僑也許有相當一部分也是跟明代軍事制度有關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