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跨越「死亡之谷」,我覺得首先有一個關鍵道路,就要堅持走產學研用融通創新之路。
當年我還在做研究生的時候經常到中關村出差。大家知道,中關村的科技發展起來有很多因素,有國家政策的支持,有改革開放的因素,還有政府的支持。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是因為有北大、清華這樣一批高水平大學的存在,以及他們大量的研究者、教師、學生把自己的技術成果不斷地往外孵化,成就了今天的中關村。如果大家感興趣的話,你可以把三十年前、四十年前的中關村和今天作個對比,就會非常有感慨。你會看到每一步的變化、每十年的發展都歷歷在目,能看到我們國家在創新路上的變化。
國際上也如此。有一個類似我們國家中關村、在創新上做得非常好的大的園區,在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的附近,這個地方稱為128號公路,這裡誕生了很多耳熟能詳的技術,孵化了很多在今天仍然發展很好的世界級著名企業。還有矽谷,這個區域裡有史丹福大學、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等一批學校,也同樣是創新技術轉移、成果轉化、成果孵化創建了這個園區。它的產值和效益在全世界都處於引領的地位。因此,一所大學和一個區域的發展是相互互動、同向同行的關係,也是相輔相成的關係。
大學的研究,也包括科研院所科技創新,我們通常把它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就是面向學術前沿,探索無人區。第二個層次,是面向重大需求,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第三個層次是面向主戰場,解決人們美好生活的問題。面向市場,滿足多元化的需求。
首先,大家知道有些研究非常具有前瞻性,在一定時間內不一定能馬上轉化為可用的產品或者商品,或者有一些可能永遠也不能轉化,比如說我們對暗物質、黑洞,對生命起源的認識。研究這些東西有什麼用?也有一些在當下我們看不到更好的前景,但是在未來有廣闊的市場的東西。這個例子特別多,像電流、電磁場、X光的發現。在當時大家能想到電磁場的發現今天能應用到手機嗎?X光的發現,能想到今天的CT(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已經做到256層,甚至更高嗎?還能用於人類的健康診斷嗎?我相信,當時未必都能看得清楚。因此有一些在學術前沿上的重大的探索,儘管當前不能明確看到應用的效果,或者直接的前景,但是它有潛在的前景和解決科學認知的問題。我覺得這些研究同樣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在探索研究無人區,所以作這些研究的科學家是非常偉大的,有的時候確實十年磨一劍,二十年磨一劍,甚至一生就磨一劍。作為一個研究者、一個大學的老師,我對他們充滿了敬仰和敬意。
第二個層面,要面向重大需求。比如說大飛機、國防安全、高鐵、新能源汽車、5G、新一代藥物等等,來凝練我們的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轉化到整個生產技術、創新鏈條,通過產學研用合作把它打通,把我們的目標最後實現。
第三個層次,就是面向市場,滿足人們多樣化的需求,包括對美好生活的需求。這個技術特別多,比如汽車的發展、手機的發展、化妝品的發展,日用品當中的一些新的發明和創造不斷地改善我們生活。這些研發人員的工作也是有益的,是很了不起的。那麼在研究當中,還有一個保障特別重要,就是如何創新科研的體制和機制問題。像天使基金、風投基金,比如說我投十個項目,我不求每個都成功,其中能成功兩個,甚至成功一個,我就能實現良性循環,所以它的基金專門就幹這個事情。在科技比較發達的國家,這套機制相對比較完善一些。在我們國家的一些市場經濟先走一步的城市,特別是一些經濟比較發達的城市,現在這方面做得也蠻好的。
接下來,在我們整個社會上,如何使資本和科技的對接結合好,這是科技成果轉化的一個保障性、關鍵性的問題。我打一個比方:科技成果就相當於美女,資本就相當于帥哥。在這個邏輯上,要想這個成果落地的話,它的邏輯是帥哥追美女。怎麼追最好呢?我暢想的最佳狀態是能夠一見鍾情。這技術一看挺好,那我就盯上你了,一拍即合,也可能十拍即合,這是效率比較高的一種配置。或者日久生情,就是我要觀察一段,現在我還吃不準,我要跟蹤一段時間,這也是一個重要的渠道和機制。如果還是困難,那我建議是不是打造一個平臺,有一種「紅娘機制」,通過提供平臺,介紹大家談一談、處一處,看看能轉化還是不能轉化。我想這個機制特別重要。另外一個機制,就是能夠使一些重點的戰略研究方向將來能夠通過企業、政府和學校共同建設共性技術研發中心或者產業技術研究院這樣的一些平臺,來突破那些關鍵共性的技術壁壘。為什麼談共性呢?因為不是共性的專有技術的話,一般來說企業還有一種自我保護或者其它方面的一些考慮。因此,對於這種公共平臺來說,研究共性技術,這種產業技術研究院可能更適合,這是我的看法。
我的老師們、同學們、校友們經常問我怎麼看待大學排行?
各位可能知道,我們國家現在大學生的毛入學率已經接近50%了。接近50%是什麼概念?就是達到了高等教育的普及化門檻。高等教育普及化門檻的國際上的通行規律和特徵是什麼呢?是多樣化,高等院校多樣化的卓越才能滿足多樣化的需求。比如說在德國、法國,有些家長不一定把孩子非要送到那些研究型的綜合性大學,他也可能送到一些工程師的專門學校。出來之後薪水很高,很好就業,它的工程師質量很受社會的認可,這難道不是高質量嗎?
我這裡再舉了幾個例子,像斯坦福、威斯康星大學,以社會服務發展見長的大學都是優秀大學。同理,我們新發展起來的英國華威大學,1965年建校,產學研合作做得非常好,社會上也非常認可。德國的亞琛工業大學,在工業創新上、在技術的尖端前沿領域上做得非常卓越,也是好大學。卡耐基·梅隆大學,原來以鋼鐵學科專業見長,地區以生產鋼材為主要的支柱產業,在匹茲堡這樣一個環境下成長起來的一所大學,如今它通過問題導向,學科交叉轉型發展,現在它在信息領域已經辦得非常出色,包括它的戲劇、管理方面的學科也很有優勢。
因此,我覺得中國的大學既要對標國際標準,學習他人的先進經驗,更要紮根中國大地辦大學,辦出自己的特色。
一個好的大學應當是有優勢、有特色,學科交叉,相互支撐,協調發展。特別是把理論成果應用化,做到「頂天立地」,然後服務國家戰略,解決若干重大工程需求和在工業化生產當中的一些關鍵技術難題問題。
比如我所在的學校,它就是以技術創新、技術轉移和成果轉化見長。在共和國建設時期曾經研製了第一臺電子管模擬計算機、第一臺國產CT(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第一塊超級鋼,也創建了中國第一個大學科技園。特別是在近年來,學校通過深化改革,構建加速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的機制,著力強化特色,推動產學研用融通創新。
面向未來自己的願景和目標,我們自己感到還有很長路要走。那唯有綿綿用力,久久為功,不斷探索和前進,才能最終實現自己目標。
一、科技成果轉化評分標準是如何的?
按照《認定指引》由技術專家根據企業科技成果轉化總體情況和近3年內科技成果轉化的年平均數進行綜合評價。具體評價標準如下:A轉化能力強,≥5項(25-30分);B.轉化能力較強,≥4項(19-24分);C.轉化能力一般,≥3項(13-18分);D.轉化能力較弱,≥2項(7-12分);E. 轉化能力弱,≥1項(1-6分);F. 轉化能力無,0項(0分)。
二、科技成果轉化有哪些形式?
按照《認定指引》,科技成果轉化形式包括:自行投資實施轉化;向他人轉讓該技術成果;許可他人使用該科技成果;以該科技成果作為合作條件,與他人共同實施轉化;以該科技成果作價投-資、折算股份或者出資比例;以及其他協商確定的方式。
三、科技成果轉化的5個要點:
1.科技成果一般包括專利、版權、技術使用許可證、註冊的軟體版權、集成電路布圖設計等;
2.科技成果轉化的判斷依據是:企業以技術成果形成產品、服務、工藝、樣品、樣機等;
3.科技成果可以不在近三年產生,但是轉化一定要在近三年;
4.同一個成果在多個年度轉化,以首次轉化為準;
5.一個成果轉化為多個產品只能算一個轉化,但多個成果轉化為一個產品可以算多個轉化。
四、科技成果轉化問答
1.附件9成果轉化表中科技成果名稱填我們單位的項目名稱還是取得的智慧財產權名稱呢?
答:以成果轉化具體形式定。
2.高企認定條件對「科技成果轉化」中的「科技成果」是怎麼界定的?除工作指引中寫的「專利、版權、集成電路布圖設計」還有哪些成果形式能夠認可?比如技術訣竅、備案的技術合同等是否會認可?
答:只要是具有實用價值的,有核心自主智慧財產權轉化而來的都可以算(備註:2016年新版政策後,技術訣竅等認可度較低)。
3.企業的研發費用裡面,高新網站裡有一項「基礎研發費用」,「基礎研發費用」具體指的是什麼?這一項該如何填寫?工作指引中沒有明確規定具體是什麼費用。
答:基礎研發費用指前沿研究、理論研究、自然科學研究等,如企業沒有,就不提供。
4.高新科技成果轉化方面:已經形成銷售,但金額比較小。能否算是一個轉化呢?
答:可以。
5.「同一科技成果分別在國內外轉化的,或轉化為多個產品、服務、工藝、樣品、樣機等的,只計為一項。」如果理解,難道是說每年5個以上轉化,就要有15個以智慧財產權嗎?
答:是的。
綜上,科技成果轉化一直是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的難點與重點,也是失分的重災區,很多企業最後只差幾分而與高新技術企業失之交臂,就是在科技成果轉化上出了問題。企業應好好準備相關材料進行科技項目申報。但是企業往往在科技項目申報時因為對申報政策了解不透,申報過程相對混亂,也有的企業因為沒有自我評價或者自我評價過高,公司自身條件不符合認定條件,有的產品不在八大領域以及配套的相關技術產品之內,有的科技人員數量沒有達到要求等,導致審核過程中失敗。所以企業在申報高新技術企業認定時對科技成果轉化需要更加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