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8特邀作者黃震:開放式創新(Open Innovation)的觀察者、研究者。目前供職於汽車行業某全球知名企業,負責戰略與對外合作;曾擔任羅蘭貝格雲賽創新中心運營部總監,並在德國曼海姆大學商學院(MBS)期間追隨導師學習並研究開放式創新。
這個春節期間,沒法去實驗室,只能在家待了10多天的張教授和戴教授打了很長時間的電話。他們是高中同學,之後在不同的城市求學、研究、任教,現在都已經是知天命的年紀了。
難得空閒的兩位教授聊得海闊天空,他們分享取得成果的喜悅,也感嘆許多科研上的難題。聊科研聊學術之外,戴教授也分享了這幾年困擾他的一個問題。
戴教授是新材料技術領域的專家,發表了許多論文,也擁有許多發明專利。一年多前,他的一位博士生畢業後加盟了一家企業,向公司介紹老師戴教授的某項發明專利之後,公司非常感興趣,希望同戴教授合作,基於專利進行產品開發。
戴教授非常欣喜,他非常希望自己的發明專利可以真正得到應用;同時他又面臨許多煩惱,幾十年埋頭實驗室的戴教授,除了講技術講科研時候的滔滔不絕,其他時候都非常靦腆,也完全不知道如何和企業聊什麼股權、協議、法務等事宜。
與此同時,企業也非常的焦急,他們希望儘快應用戴教授的專利進行產品研發,推向市場。一年多的等待時間,也讓企業少了很多熱情。戴教授的博士生和老師說,企業也在尋找其他方向的技術方案了。
聽完戴教授的分享,張教授很有感觸。他也曾經遇到類似的問題,幸好,他所在的上海交通大學幫助他破解了這個難題。
60%的持有股權給發明人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包括時至今日,企業同高校和研究機構開展合作的過程中,科技成果的轉化一直是困擾雙方的難題。大學教授或科研人員在學校任職期間所做的發明、研究,並基於此獲得的專利,歸屬於職務發明,100%歸高校和研究機構所有。
但是許多專利在申請註冊之後,就「養在深閨人未識」,在文件櫃或是專利池中,漸漸沒了聲響。即使部分上海高校教授們的科技成果在每年一度的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的高校展區上可以進行展示,並獲得許多企業的關注和認可,但是在後續的成果轉化進程中依然行路坎坷,真正可以實現專利技術到產業轉化的寥寥無幾。
這種狀況,許多研究者歸因於三個「不清晰」。首先,企業如果有需求,對接高校的哪個部門不清晰,這使得企業的需求無法和教授的專利形成匹配;其次,即使企業通過和教授、和學院的聯繫,了解教授的專利,並有興趣將其進行技術轉化,但是如何操作不清晰,往往形成學校內部多個部門的「踢皮球」,最後延誤時機,企業也只能另尋高明;最後,即使企業興趣濃厚,希望和教授、和學校進行溝通,但是教授和學校的相關單位對於如何進行商務談判,如何討論專利的入股和收益分配等問題不清晰,最後的「臨門一腳」也往往費盡周折。
這些問題在2015年之後形成了巨大的「堰塞湖」,亟待創新性的解決方案。筆者在訪談中得知,在「雙創」和「創新轉型」的背景下,上海及長三角區域的許多企業對於原創性的專利技術、對於科技成果轉化,都有著很強的需求;與此同時,上海的許多高校又憑藉著領先的科研能力積累了許多專利技術,例如上海交大的存續專利就達到了6000餘個,位列全國前列。如何進行企業和高校的合作進行專利技術的產業轉化,成為多方討論和關注的重點。
在這樣的背景下,上海交大於2015年成立了學校全資控股的「上海交大智慧財產權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交大知產公司」),解決科技成果的轉換問題。2019年上海交通大學也入選了教育部首批高等學校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基地。截止到2020年2月,公司已經以智慧財產權入股了32家項目公司,其中有3家公司已經在做IPO上市準備。
上海交大知產公司與來訪的企業進行溝通,討論智慧財產權作價入股模式
經過幾年的摸索,上海交大知產公司已經摸索出了「智慧財產權作價入股」的模式,並且在項目的前期、中期和後期的具體運營上面都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首先,在項目的前期,上海交大知產公司導入企業的技術需求,通過學院的科研辦和相關教授進行需求匹配,評估技術轉化的可行性。在此期間,上海交大知產公司也會對於意向合作企業進行背景調查,了解確認其資質和能力。在合作的基礎上,上海交大以「一元作價」的方式將教授的智慧財產權轉移到上海交大知產公司。
其次,在項目的中期,經過嚴格的資產評估,上海交大知產公司通過智慧財產權入股的形式,與需求企業合資成立新的合資公司。上海交大知產公司所持有的股份,40%歸屬於上海交大,60%歸屬於專利發明人,而且根據發明專利權證,上面記載幾位專利發明人,就將對應股份歸屬到發明人名下。在此過程中,上海交大知產公司將進行商務談判、法務跟進、協議籤署等專業支持。
最後,在項目的後期,上海交大知產公司還會進行投後管理,確保企業的科技轉化。在獲取收益的部分,上海交大知產公司會將60%和專利發明人分享,剩餘40%的部分,20%歸屬於學校,20%歸屬於專利發明人所在的學院,從而形成多方共贏的效果。
在筆者調研過程中還了解到,通過智慧財產權入股的形式,對於企業和高校教授而言還產生了更為積極的雙贏效果。除了上文提到的三個「不清晰」,在以往企業和高校的技術成果轉化操作過程中,基本採用專利權直接購買的方式,這樣企業承擔了最大的風險,同時教授對於技術的進一步研究和後續優化升級,也往往缺乏動力。
在智慧財產權入股的模式下,企業和高校成為合作夥伴,共同承擔風險,也共同享受科技成果轉化帶來的收益。教授成為「股東」之後,也對於科技成果轉化有了更多的積極性,比如會繼續自己的研究,優化方案;或者根據企業在實際運行過程中產生的問題或者市場反饋獲得的需求,進一步研究並改善方案,協助企業進行研發,推動研究成果的早日產業轉化。
美國大學技術轉移的模式:OTL與技術經理人
上海交大知產公司的探索和運作,破解了以往國內高校在科技成果轉化方面的難題。過去幾年,國內高校的論文數和專利申請數等取得了令人矚目的增長,但是科技成果的實際轉化和社會價值卻不高。一方面是企業的創新型需求無法得到滿足,一方面是眾多專利束之高閣。這其中很大的原因,是大部分的國內高校和科研單位是以教授和研究者作為主體去和市場和企業對接,去做成果轉化。比較美國大學的技術轉移模式,則是以專門機構為主體來負責科技成果轉化,教授們則專注於本質工作,包括教學、科研和學術人才培養等。
在系列連載前文《神奇技術在哪裡?--開放式創新興起的原因》中,筆者就介紹了1980年制定的《專業與商標法修正案》(又稱《拜杜法案》,Bayh Dole Act),該修正案允許大學和公司合作,將發明專利商業化推向市場。在此基礎上,美國的高校也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探索科技成果轉化,並且取得了很好的實踐。
目前美國大學的技術轉移模式主要分為技術轉移辦公室模式(Office of Technology Licensing,OTL),史丹福大學為首創;研究公司模式(Research Corporation,RC),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Frederick Cottrell首創;校友研究基金會模式(Wisconsin Alumni Research Foundation, WARF),威斯康辛大學Harry Steenbock教授首創。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OTL模式受到大多數美國大學的認可,成為當代美國大學技術轉移的主流模式。
在OTL模式中,專利發明人向OTL提交「發明和技術披露表」,之後技術經理(Technology Manager)就將負責此後的全過程,包括是否要將此發明申請專利,以及之後的技術評估、申請專利、營銷談判等一系列過程。
美國OTL模式的運行流程以及技術經理人扮演的角色
未來的探索以及需要繼續破解的難題
從美國OTL模式的實踐以及研究來看,技術經理人往往都是具有較高專業技能的博士、工商管理碩士等等,他們既有技術背景,又了解法律、經濟和管理,同時在專利營銷和專利許可談判方面有很強的能力。1989年,北美大學技術經理人協會(Association of University Technology Managers,AUTM)也應運而生,技術經理人通過AUTM進行廣泛的合作與聯繫。
在技術經理人需要如此豐富和精深的技能要求下,激勵措施就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在OTL模式的利益分配中,OTL一般佔15%(自收自支),學校佔85%,其中技術發明人、院系,和學校各佔1/3。合理的利益分配和激勵機制既吸引了許多技術專才和工商管理人才加入OTL成為技術經理人,也促進了科技成果轉化的良性循環。
對比國內的探索,以上海交大知產公司為例,收益部分基本歸屬於學校、學院和發明人,在其中對於具體操作的公司以及個人的利益分配,是明顯缺位的。在這樣的情況下,如何吸引高質量的人才加入並成為「技術經理人」就成為了難題,更進一步,如何鼓勵技術經理人積極主動聯繫企業,了解需求,並進行專利技術的營銷,更成為無奈的缺失。
除了智慧財產權入股,上海交大知產公司也在探索自主轉化的創新模式。在《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內醫療器械註冊人制度試點工作實施方案》出臺之後,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的戴尅戎院士、王金武教授團隊的「定製式增材製造膝關節矯形器」項目就在上海交大知產公司的協助下,以上海交大知產公司作為申報主體,上海醫療器械生產單位為受託生產企業,成功申請醫療器械註冊證並獲批上市。
企業和高校及科研機構合作,將企業的研發邊界擴大,引入高校的專利技術並進行產業轉化,這是「開放式創新」的起點,也是具有很長歷史的實踐。但是長時間以來,由於機制體制和法規方面的有待改善,國內高校和研究機構的科技成果轉化總是處於「不清晰」的錯配之中,艱難起步,成果寥寥。在符合市場機制的操作模式下,以智慧財產權入股項目公司,使得高校、教授和企業都可以獲得多贏,同時會進一步促進研究的深入,這是上海交大知產公司的實踐和探索給予我們的啟發。
如何進一步在機制上進行鬆綁,協調激勵措施的完善,使得更多的專業人才可以投身科技成果轉化的事業之中,並逐漸形成「技術經理人」,是許多有識之士共同的期待和心聲。
開放式創新系列連載
全球能源巨擘BP如何快速融入中國出行領域創新生態?
企業如何與學術界合作?巴斯夫通過NAO匯聚專知
寶馬初創車庫——做初創公司的「風險客戶」
立足商業化和落地化的「米其林中國創新加速計劃」
老國企跳起新舞蹈:上海儀電集團是如何打造雙創孵化器的?
試驗2015到試驗2019:利程坊是如何發展并迭代的?
實驗2019:利程坊正在做哪些創新實驗呢?
企業創新是否可以流程化
「試一下」試出的產業加速器
一家很獨特的科技企業在中國做起了加速器
開放式創新助力內部創業者
科技巨頭內的「斜槓青年」
法國巴黎銀行在中國的「謀定而後動」
戴姆勒在中國的創新「高速」
百年國際巨頭為何牽手年輕中國創業者?
小節點創造出的大平臺
一臺冰箱背後的「創新中國模式」
創新依舊「那些年」——開放式創新的形式:企業和高校研究機構的合作
歐洲最創新的1平方公裡是如何煉成的
神奇技術在哪裡?開放式創新興起的原因
開放式創新的緣起:為何最頂尖的實驗室卻錯失改變世界的機會?
看不夠
「36氪創新諮詢」微信公眾號在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