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如何解決企業和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痛點?

2020-12-12 36氪

Kr8特邀作者黃震:開放式創新(Open Innovation)的觀察者、研究者。目前供職於汽車行業某全球知名企業,負責戰略與對外合作;曾擔任羅蘭貝格雲賽創新中心運營部總監,並在德國曼海姆大學商學院(MBS)期間追隨導師學習並研究開放式創新。

這個春節期間,沒法去實驗室,只能在家待了10多天的張教授和戴教授打了很長時間的電話。他們是高中同學,之後在不同的城市求學、研究、任教,現在都已經是知天命的年紀了。

難得空閒的兩位教授聊得海闊天空,他們分享取得成果的喜悅,也感嘆許多科研上的難題。聊科研聊學術之外,戴教授也分享了這幾年困擾他的一個問題。

戴教授是新材料技術領域的專家,發表了許多論文,也擁有許多發明專利。一年多前,他的一位博士生畢業後加盟了一家企業,向公司介紹老師戴教授的某項發明專利之後,公司非常感興趣,希望同戴教授合作,基於專利進行產品開發。

戴教授非常欣喜,他非常希望自己的發明專利可以真正得到應用;同時他又面臨許多煩惱,幾十年埋頭實驗室的戴教授,除了講技術講科研時候的滔滔不絕,其他時候都非常靦腆,也完全不知道如何和企業聊什麼股權、協議、法務等事宜。

與此同時,企業也非常的焦急,他們希望儘快應用戴教授的專利進行產品研發,推向市場。一年多的等待時間,也讓企業少了很多熱情。戴教授的博士生和老師說,企業也在尋找其他方向的技術方案了。

聽完戴教授的分享,張教授很有感觸。他也曾經遇到類似的問題,幸好,他所在的上海交通大學幫助他破解了這個難題。

60%的持有股權給發明人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包括時至今日,企業同高校和研究機構開展合作的過程中,科技成果的轉化一直是困擾雙方的難題。大學教授或科研人員在學校任職期間所做的發明、研究,並基於此獲得的專利,歸屬於職務發明,100%歸高校和研究機構所有。

但是許多專利在申請註冊之後,就「養在深閨人未識」,在文件櫃或是專利池中,漸漸沒了聲響。即使部分上海高校教授們的科技成果在每年一度的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的高校展區上可以進行展示,並獲得許多企業的關注和認可,但是在後續的成果轉化進程中依然行路坎坷,真正可以實現專利技術到產業轉化的寥寥無幾。

這種狀況,許多研究者歸因於三個「不清晰」。首先,企業如果有需求,對接高校的哪個部門不清晰,這使得企業的需求無法和教授的專利形成匹配;其次,即使企業通過和教授、和學院的聯繫,了解教授的專利,並有興趣將其進行技術轉化,但是如何操作不清晰,往往形成學校內部多個部門的「踢皮球」,最後延誤時機,企業也只能另尋高明;最後,即使企業興趣濃厚,希望和教授、和學校進行溝通,但是教授和學校的相關單位對於如何進行商務談判,如何討論專利的入股和收益分配等問題不清晰,最後的「臨門一腳」也往往費盡周折。

這些問題在2015年之後形成了巨大的「堰塞湖」,亟待創新性的解決方案。筆者在訪談中得知,在「雙創」和「創新轉型」的背景下,上海及長三角區域的許多企業對於原創性的專利技術、對於科技成果轉化,都有著很強的需求;與此同時,上海的許多高校又憑藉著領先的科研能力積累了許多專利技術,例如上海交大的存續專利就達到了6000餘個,位列全國前列。如何進行企業和高校的合作進行專利技術的產業轉化,成為多方討論和關注的重點。

在這樣的背景下,上海交大於2015年成立了學校全資控股的「上海交大智慧財產權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交大知產公司」),解決科技成果的轉換問題。2019年上海交通大學也入選了教育部首批高等學校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基地。截止到2020年2月,公司已經以智慧財產權入股了32家項目公司,其中有3家公司已經在做IPO上市準備。

上海交大知產公司與來訪的企業進行溝通,討論智慧財產權作價入股模式

經過幾年的摸索,上海交大知產公司已經摸索出了「智慧財產權作價入股」的模式,並且在項目的前期、中期和後期的具體運營上面都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首先,在項目的前期,上海交大知產公司導入企業的技術需求,通過學院的科研辦和相關教授進行需求匹配,評估技術轉化的可行性。在此期間,上海交大知產公司也會對於意向合作企業進行背景調查,了解確認其資質和能力。在合作的基礎上,上海交大以「一元作價」的方式將教授的智慧財產權轉移到上海交大知產公司。

其次,在項目的中期,經過嚴格的資產評估,上海交大知產公司通過智慧財產權入股的形式,與需求企業合資成立新的合資公司。上海交大知產公司所持有的股份,40%歸屬於上海交大,60%歸屬於專利發明人,而且根據發明專利權證,上面記載幾位專利發明人,就將對應股份歸屬到發明人名下。在此過程中,上海交大知產公司將進行商務談判、法務跟進、協議籤署等專業支持。

最後,在項目的後期,上海交大知產公司還會進行投後管理,確保企業的科技轉化。在獲取收益的部分,上海交大知產公司會將60%和專利發明人分享,剩餘40%的部分,20%歸屬於學校,20%歸屬於專利發明人所在的學院,從而形成多方共贏的效果。

在筆者調研過程中還了解到,通過智慧財產權入股的形式,對於企業和高校教授而言還產生了更為積極的雙贏效果。除了上文提到的三個「不清晰」,在以往企業和高校的技術成果轉化操作過程中,基本採用專利權直接購買的方式,這樣企業承擔了最大的風險,同時教授對於技術的進一步研究和後續優化升級,也往往缺乏動力。

在智慧財產權入股的模式下,企業和高校成為合作夥伴,共同承擔風險,也共同享受科技成果轉化帶來的收益。教授成為「股東」之後,也對於科技成果轉化有了更多的積極性,比如會繼續自己的研究,優化方案;或者根據企業在實際運行過程中產生的問題或者市場反饋獲得的需求,進一步研究並改善方案,協助企業進行研發,推動研究成果的早日產業轉化。

美國大學技術轉移的模式:OTL與技術經理人

上海交大知產公司的探索和運作,破解了以往國內高校在科技成果轉化方面的難題。過去幾年,國內高校的論文數和專利申請數等取得了令人矚目的增長,但是科技成果的實際轉化和社會價值卻不高。一方面是企業的創新型需求無法得到滿足,一方面是眾多專利束之高閣。這其中很大的原因,是大部分的國內高校和科研單位是以教授和研究者作為主體去和市場和企業對接,去做成果轉化。比較美國大學的技術轉移模式,則是以專門機構為主體來負責科技成果轉化,教授們則專注於本質工作,包括教學、科研和學術人才培養等。

在系列連載前文《神奇技術在哪裡?--開放式創新興起的原因》中,筆者就介紹了1980年制定的《專業與商標法修正案》(又稱《拜杜法案》,Bayh Dole Act),該修正案允許大學和公司合作,將發明專利商業化推向市場。在此基礎上,美國的高校也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探索科技成果轉化,並且取得了很好的實踐。

目前美國大學的技術轉移模式主要分為技術轉移辦公室模式(Office of Technology Licensing,OTL),史丹福大學為首創;研究公司模式(Research Corporation,RC),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Frederick Cottrell首創;校友研究基金會模式(Wisconsin Alumni Research Foundation, WARF),威斯康辛大學Harry Steenbock教授首創。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OTL模式受到大多數美國大學的認可,成為當代美國大學技術轉移的主流模式。

在OTL模式中,專利發明人向OTL提交「發明和技術披露表」,之後技術經理(Technology Manager)就將負責此後的全過程,包括是否要將此發明申請專利,以及之後的技術評估、申請專利、營銷談判等一系列過程。

美國OTL模式的運行流程以及技術經理人扮演的角色

未來的探索以及需要繼續破解的難題

從美國OTL模式的實踐以及研究來看,技術經理人往往都是具有較高專業技能的博士、工商管理碩士等等,他們既有技術背景,又了解法律、經濟和管理,同時在專利營銷和專利許可談判方面有很強的能力。1989年,北美大學技術經理人協會(Association of University Technology Managers,AUTM)也應運而生,技術經理人通過AUTM進行廣泛的合作與聯繫。

在技術經理人需要如此豐富和精深的技能要求下,激勵措施就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在OTL模式的利益分配中,OTL一般佔15%(自收自支),學校佔85%,其中技術發明人、院系,和學校各佔1/3。合理的利益分配和激勵機制既吸引了許多技術專才和工商管理人才加入OTL成為技術經理人,也促進了科技成果轉化的良性循環。

對比國內的探索,以上海交大知產公司為例,收益部分基本歸屬於學校、學院和發明人,在其中對於具體操作的公司以及個人的利益分配,是明顯缺位的。在這樣的情況下,如何吸引高質量的人才加入並成為「技術經理人」就成為了難題,更進一步,如何鼓勵技術經理人積極主動聯繫企業,了解需求,並進行專利技術的營銷,更成為無奈的缺失。

除了智慧財產權入股,上海交大知產公司也在探索自主轉化的創新模式。在《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內醫療器械註冊人制度試點工作實施方案》出臺之後,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的戴尅戎院士、王金武教授團隊的「定製式增材製造膝關節矯形器」項目就在上海交大知產公司的協助下,以上海交大知產公司作為申報主體,上海醫療器械生產單位為受託生產企業,成功申請醫療器械註冊證並獲批上市。

企業和高校及科研機構合作,將企業的研發邊界擴大,引入高校的專利技術並進行產業轉化,這是「開放式創新」的起點,也是具有很長歷史的實踐。但是長時間以來,由於機制體制和法規方面的有待改善,國內高校和研究機構的科技成果轉化總是處於「不清晰」的錯配之中,艱難起步,成果寥寥。在符合市場機制的操作模式下,以智慧財產權入股項目公司,使得高校、教授和企業都可以獲得多贏,同時會進一步促進研究的深入,這是上海交大知產公司的實踐和探索給予我們的啟發。

如何進一步在機制上進行鬆綁,協調激勵措施的完善,使得更多的專業人才可以投身科技成果轉化的事業之中,並逐漸形成「技術經理人」,是許多有識之士共同的期待和心聲。

開放式創新系列連載

全球能源巨擘BP如何快速融入中國出行領域創新生態?

企業如何與學術界合作?巴斯夫通過NAO匯聚專知

寶馬初創車庫——做初創公司的「風險客戶」

立足商業化和落地化的「米其林中國創新加速計劃」

老國企跳起新舞蹈:上海儀電集團是如何打造雙創孵化器的?

試驗2015到試驗2019:利程坊是如何發展并迭代的?

實驗2019:利程坊正在做哪些創新實驗呢?

企業創新是否可以流程化

「試一下」試出的產業加速器

一家很獨特的科技企業在中國做起了加速器

開放式創新助力內部創業者

科技巨頭內的「斜槓青年」

法國巴黎銀行在中國的「謀定而後動」

戴姆勒在中國的創新「高速」

百年國際巨頭為何牽手年輕中國創業者?

小節點創造出的大平臺

一臺冰箱背後的「創新中國模式」

創新依舊「那些年」——開放式創新的形式:企業和高校研究機構的合作

歐洲最創新的1平方公裡是如何煉成的

神奇技術在哪裡?開放式創新興起的原因

開放式創新的緣起:為何最頂尖的實驗室卻錯失改變世界的機會?

看不夠

「36氪創新諮詢」微信公眾號在等你。

相關焦點

  • 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三個痛點
    原標題: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三個痛點一項新成果能夠獲得落地應用必然要經過成果轉化階段,能獲得轉化與推廣的技術才能創造經濟價值。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指出,要發揮企業技術創新主體作用,推動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那麼,「出生」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新技術、新成果,想要在企業成長壯大,為什麼這麼難?
  • 【學習】上海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現狀調查
    文章對上海高校在科技成果轉化領域體制機制創新和實踐案例進行了說明;通過對科技成果優劣思維的探討,闡述了成果轉化模式及專利申請對科技成果轉化的影響;落腳到成果轉化人才的問題,對技術轉移中心定位及民辦和公辦模式的區別對高校成果轉化的影響情況進行了分析。
  • 上海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現狀調查
    2月3日、2月5日、2月10日《上海科技報》頭版連續刊登文章《上海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現狀調查》,將上海高校近年來科技成果轉化情況逐一呈現。現將三篇報導分享如下:2020年12月23日,同濟大學「2020年度十大最具轉化潛力科技成果」發布,這些成果涵蓋了工程製造、綠色環保和生物醫藥等領域。
  • 技術經紀人視域下如何促進高校科技成果轉化
    在技術經紀人視域下,探討如何轉變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工作的角度,有效利用技術經紀人在科技成果轉化中連結高校與市場、優化配置整合高校資源的能力,將能從根本上提高高校進行科技成果轉化的主觀能動性,從源頭上提高中國科技成果轉化的數量和質量。目前,國家大力提倡科技創新,十九大報告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可見創新對於一個國家發展的重要性。
  • 高校如何跨越科技成果轉化鴻溝
    本報開設「轉移轉化基地經驗談」專欄,深入報導相關高校在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過程中,如何尋找適合自身特點的有效方法,以資借鑑。一直以來,高校科技成果轉化面臨著體系不完善、轉化機制不順暢、專業性人才隊伍缺乏、需求和供給渠道不通暢等客觀現實問題,逐漸形成一道難以逾越的鴻溝。如何跨越科技成果轉化的鴻溝?
  • 上海交大副校長毛軍發開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工作調研交流會
    4月21日下午,上海交通大學副校長毛軍發、校務委員會專職副主任吳旦、先進產業技術研究院院長金隼、上海交大智慧財產權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羅哲、科學技術發展研究院科技合作辦主任劉歡喜、先進產業技術研究院院長助理劉群彥一行
  • 努力促進高校科技成果轉化高質量發展
    高校要堅持與區域崛起同休共戚、與國家興盛同頻共振、與世界進步同向共行,努力擴大科技成果的源頭供給,加快探索科技成果轉化的有效途徑,不斷縮短從「0到1」「1到N」「N到100」的突破進程,著力以卓越的全面創新貫穿科技成果轉化全鏈條。一要始終將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工作的高質量發展作為高校服務國家創新驅動發展的重要使命。
  • 高校專利轉化進行時|北京交通大學:探索科技成果轉化新模式
    「自2016年國家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以來,高校可以放開手腳去推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工作了。有了完善的制度後,知轉中心將進一步進行人才隊伍建設、科研投入和信息系統搭建的工作。」王欣表示,成果轉化工作需要專業人員隊伍作為支撐,工作人員需要具備成果轉化相關的法律、技術、經濟等方面專業知識,因此北京交大增加人員編制,結合市場化聘用方式,建設成果轉化專業化人員隊伍。
  • 上海交大生醫工學院創新成果轉化路演舉行
    通過交大生醫工學院「兩院兩平臺」成果創新轉化體系,此次活動旨在促進和產業界、投資界的共同聯合,以創新的模式實現優質項目的篩選,助推項目早日實現產業化、形成產品,並儘早應用到臨床、服務患者,從而提升國家醫療和全民健康水平,服務上海全球科創中心建設,進一步推動國家的科技進步和創新。 「兩院兩平臺」搭建了上海交大生物醫學工程學院研究成果創新轉化的「四梁八柱」。
  • 西南交通大學打通科技成果轉化通道
    西南交大職務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被譽為「科技界小崗村」改革,實現了職務科技成果智慧財產權向發明人的實際讓渡,使發明人成為科技成果轉化的主體,從實質上打通科技成果轉化的通道,充分調動科技工作者進行科技探索與創新,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創新驅動發展。
  • 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後一公裡」,還有哪些難點和堵點?
    新華社北京3月3日電題: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後一公裡」,還有哪些難點和堵點?新華社記者胡喆科技成果轉化是實現從科學到技術、從技術到經濟「並駕齊驅」支撐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報告顯示,2766家研究開發機構和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數量快速增長,轉化質量不斷提升,科技創富效應進一步顯現,支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能力不斷增強。國家科技評估中心主任解敏表示,一些單位及時出臺政策配套文件,轉化環境逐步完善。
  • 2020年廣東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對接大會在佛山舉辦
    作為此次大會的主要承辦單位,廣東高校科技成果轉化中心成立兩年來,依託國內外高校科技創新力量,做實做活創新體制機制,組建技術經理人專業團隊開展實地調研,摸清地方產業需求,以高校科技成果百億創投聯盟為抓手,促成一批高校科研成果落地轉化,為企業解決技術難題超百項,直接轉化落地金額超2億元,聚集高端智力賦能科技成果高質量轉化。
  • 高校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基地認定及經驗
    8月4日,教育部公示了第二批高等學校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基地擬認定名單,擬認定5個地方單位和24所高校為第二批高等學校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基地。此前,教育部已認定47所高校為首批高等學校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基地。
  • 專訪上海交大副校長徐敏:打破應用科學向應用技術轉化的瓶頸
    上海交通大學副校長徐敏在會後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強調,基礎科研與技術應用的轉化同等重要,目前中國高校仍在探尋一條有效的途徑,縮短技術轉移轉化的過程。徐敏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未來要引領世界科技發展,今天一定要做基礎研究,只有堅持基礎研究,才能將明天的技術核心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上。」
  • 如何打破科技成果轉化瓶頸 研究院所與企業存在距離
    科技成果轉化的瓶頸何在,如何讓優秀的技術走上市場接受考驗,請聽記者的報導:  (中科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董顯林研究員從事功能材料研究多年,在他的學術生涯中,多項技術被成功轉化,廣泛應用到石油勘探等領域。但現在很多企業他的技術力量是很弱的,他沒有辦法消化這個技術,也沒有辦法和研究所高校一起,來使這個技術進一步提升和轉化為生產力。】
  • 全國高校「最強大腦」齊聚佛山!賦能科技成果高質量轉化
    近年來,傳統製造企業在加快轉型升級的過程中,紛紛向高校「引智」。如何提升高校科技創新活力,搭建高校與企業對接合作的「立交橋」?著力解決高校科技成果轉化中的堵點、難點研討會上,來自各個高校和相關機構的專家代表介紹了校企合作的現狀、思路和經驗。
  • 上海交大生物醫學工程學院探索創新醫療與轉化新模式—新聞—科學網
    目前,這一模式已經成為長三角一體化「科創協同」創新醫療與轉化的新標杆。 「高校研發、離岸孵化、有組織的轉化」 上海是創新的高地,高校是創新的源泉。 據介紹,合作雙方放棄傳統的在地方政府所在地建立研究院的合作模式,轉而由南通市設立「一基金」,即崇川區專項創新與孵化基金(3000萬元)。基金分批投入交大,為項目教授團隊提供150萬元早期研發經費和100萬元前期孵化資金,支持教授團隊進行智慧醫療器械裝備關鍵技術的研發和早期產品的研製,從而在交大生醫工學院建立「醫學儀器與智慧診療」創新轉化基地。
  • 廣東高校科技成果轉化規模增長,高校科技創新能力榜單出爐
    ,引導科研評價的質量和貢獻導向,響應國家「破五唯」改革,摸清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癥結,提出政策性措施,助力探索建立科學的高校科技成果轉化評價體系,進一步推動高校科技服務社會發展。  《報告》從體制機制活力、科技創新資源、科技創新網絡、科技創新成效和創新創業人才五方面38個維度對廣東省高校創新能力進行詳盡分析,建立評價指標體系,最終生成了廣東省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榜單。為了從政策保障和創新創業環境兩個層面綜合評價高校科技應用創新能力,該榜單全面體現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潛力和直接成效,在評價指標上增加了政策維度和創新創業人才維度。
  • ...成果轉移轉化對接會暨上海交通大學內蒙古研究院揭牌儀式成功舉辦
    為務實推動「科技興蒙」行動實施,7月30日,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與上海交通大學在呼和浩特共同舉辦推進「科技興蒙」行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對接會暨上海交通大學內蒙古研究院揭牌儀式,圍繞自治區重點產業和優勢特色產業領域開展技術成果展示
  • 西南交通大學:打通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後一公裡」
    全文如下: 一、西南交通大學積極打通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後一公裡」 高校院所職務科技成果轉化難,一直是阻礙我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老大難」問題,科研成果「躺在實驗室裡睡大覺」的情況屢見不鮮。如何破解科技創新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不通暢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