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處是原鄉?
提到「原鄉」,它總是與「精神」一起出現。這一極具純中國化的詞彙以具有能喚起人們共情力和想像力的力量而著稱。
只要我們默念起它,血液裡流淌的漢字通感就能順其自然地抓取到我們心底深處隱藏已久的「戀地情結」,仿佛聽到了鄉音,看到了山河,嗅到了稻田成熟的氣息 ,我們得到了慰藉,以及孤獨與不安。
它的美之所以能引發我們強烈的情緒,皆因我們痛苦地意識到,隨著競速城市化生活環境變遷,我們從其中獲得信念與支撐的能力在加快消逝。
這一次,我們再次將目光投向故鄉銅梁,不僅是因為我們曾歌哭詩行生長於斯,也是因為它是所有對巴蜀文化、中華龍文化感興趣的國人深入理解民族認同、傳統承襲與地域性格的一個入口。
更是因為它重啟對本土城市價值的歷史性省思,再蓄「原鄉」設計力,反向啟迪新時代背景下通往未來中國城市之境的新途徑。
當我們站在鏡頭前與這片土地聯結,我們感嘆於「原鄉」在銅梁山川風物中驚人的多樣性。它,既有具象依託,也存於情感世界;它,既貫穿哲思,也流於市井。
我們嘗試以新的視角梳理出銅梁「原鄉」生命美學設計力在自然造化、雲煙明晦、民族信仰、城市色彩以及生活狀態等多種維度中的具體投射。
記錄這裡的人們真實的歡愉、虔誠與質樸。
01
有學者說,城市是一種在空間中長久持存的價值構造。
這大概正是為什麼,不同價值追求的城市生長會對生命共同體的精神特質和生存狀態產生潛移默化的深遠影響。
長久以來,我們的城市在現代化進程處於「強技術、弱系統、重效率、輕價值」的不平衡狀態,沒有表情、無根狀態的格式化秩序樓宇困住的不只是人與人之間的信任,也有我們亙古以來親近土地的本能。
應對城市鄉愁無法安放的境地,銅梁「原鄉城市」理念應運而生。
它是一種追溯本源的「城市復愈」方法,它的價值重心,以高度重視人民情感價值和地域生態價值為觀念導向,著眼於重新建立人與萬物生靈共生共榮的關係,在大地和河流之上描繪人類的心靈圖景。
它將「濟世利人,度己度人,戒奢以儉,返璞歸真」的傳統共識融入到美好人居環境營造中,讓城市的使用者藉由最親近的東方人文意境空間來感受天人合一之美,喚起和深廣自己的生命體驗。
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原,水泉本也」,其本意是泉水的本源,有原始要終的意思。「鄉,民所封鄉也」,此後學者註解「鄉,向也,眾所向也」,從字面上可理解為民眾所嚮往的。「城,所以盛民也」,民,乃城之本。將他們連在一起以現代視野來解讀,可具有「順應人民內心本源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以人民為中心的城市」兩個涵義。
英國「生活方式」雜誌《Monocle》創始人泰勒·布魯爾曾反覆傳輸一個觀點:由於技術革新讓從事創意行業的人不再受工作場所的束縛,並由此形成「全球遊民」。在他們身上,與地點的「缺失」並存的是對地點另一些特質的重視——那些過去因錯失先發優勢而被埋沒、但在提高生活品質上極具優勢的城市,走進他們的視野。而銅梁經過近幾年「原鄉城市」理念實踐的積累,逐步展露自身的個性特質,與生活方式新變革新訴求不期而遇。
02
當我們以俯瞰的視角觀察重慶的地表,就會發現世間罕有的數十條平行山嶺以近南北走向縱貫千裡,如同大地之琴弦。而銅梁城就位於最西側的兩條「琴弦」巴嶽山與毓青山之間平坦肥沃的谷地上。
「一澗清泉縈道脈,數重山色悟元精」,極富靈性的水與山徐徐交錯,一動一靜,至柔至剛,互為生機,陰陽相濟。
好山與好水的「超高配置」,讓銅梁的地域能量很足。
因為與「自然天成」實在太近,銅梁民眾的日常生活始終沒有遠離詩酒田園、山川湖泊。
得益於對大尺度青綠山水的尊崇保留和低幹預維育,人們可以氣定神閒地在山水中居、望、行、遊,舒展精神。
山水的高怡情性,讓我們很容易聯想到歷來巴蜀之地安逸、舒緩的文明。
毫無疑問,山水不止是物理風景,更是自然之上的情感建構。
時光流逝,而自然之美永不消亡。只要「原鄉」山水萬世永在,暫避勞苦、寄放我們渺小身體的精神寓所就在。
03
從誕生的那天起,銅梁就是一個「龍」福佑之鄉。
「龍是中華民族的族徽性圖騰」。
自上古時期大禹分天下為九州,作為梁州之域、巴國之地,銅梁就把能興雲雨、利萬物更是九五至尊象徵的神獸「龍」視為一種血脈相連的情感。
而每一次我們在銅梁街頭與各種形式的「龍」不期而遇,都是一種逆向旅行。
通過神聖又親切的「龍」,我們得以溶解與歷史的隔閡,看見先輩和他們生活的世界。
還記得現場看銅梁世界級IP「火龍」舞時的情景。
那是一個難以用語言描述的,足以靈魂震顫、永生難忘的場面。
暗夜下的舞臺如同萬物之始,天地混沌中灼熱的鐵水火焰蓄勢已久。
一個赤裸上身的舞者單手旋轉著兩瓢火流星,以從混沌中舀出生命之火種這一純潔、極致的方式開啟召喚神龍的想像力。
「一人雙星」的極簡形態,構成了某種具有溝通潛能的「空的隧道」,引領人們祈禱的火龍進入「隧道」,降臨人間。
所謂「大道至簡,衍化至繁」,一聲怒吼,隨著「隧道」能量越來越高密,舞動的"火龍"噴射著滾燙的火焰顯出真身,配合著急促的川劇鼓點,一板板鐵水伴著「嘭—嘭—」的驚爆聲騰空數十米再從天而降,在夜空中製造出極其明亮炫目的「流星暴雨」。
危險、神秘、虔誠、熱烈,生命在奔舞中也放射著光芒。歷久彌新的銅梁龍舞設計了一個真正屬於中國人代際傳承的精神空間——
即使經過殘酷洗禮依然天真夢幻,即使經歷重重磨難也要相信未來。
04
山水、氣候,給予了這片土地上的人們相對的自在和自足。他們親和隨性,生活得不急不亂;他們透徹專注,拂袖間瀟灑飄逸。
湖廣會館裡上演的川劇每年總會如約而至。
熱鬧、開敞、舒展,是老建築在銅梁人公共生活中另一個維度的自由。
木構的屋簷下,開水壺冒著熱氣,斑駁黝黑的老圓桌上,放著花瓷茶碗,姿態輕鬆的人們坐在厚重的長凳上,被蒼古的巨大匾額環繞。
臺前的年輕演員天馬行空、唱念做打,極為投入;臺後的老演員行頭華美、顧眸流盼,精神抖擻。
「一切情調是那樣的古老。」
一個蓋碗茶,就用「鮮開水」反覆衝泡,在聽戲中能喝一天,時間的流淌竟然如此緩慢。
冬季「熱烘烘太陽」讓老建築展露出更多古樸又溫潤的生活質感,人們重新聚攏在布滿歲月痕跡的院壩上面朝著同一個方向。這真是世間難得的純淨角落。
地方情境所釋放出的凝聚力,成為療愈DNA焦慮症最好的良藥。
如你我所見,在新消費時代的語境下當很多城市的場景打造還在聚焦成為「網紅打卡地」帶來的矚目感時,銅梁卻努力嘗試以提升「體感」與「情感」層面的城市人文溫度為基本建構邏輯,在城市開放空間內開展自然化、在地化、全齡融合的場所營造。
原鄉中央公園內,多孔起伏的地形海綿逐漸消弭水與土地的邊界,自我繁衍的野花地被與柔性彩色的慢道系統交錯嵌套、高度關聯,構成神形兼備的「榫卯生境」。
向野而生的大地景觀,不僅是多樣化的生物棲息地,還藏著「遊戲空間」、「治癒空間」、「迭代空間」、「韌性空間」等創新理念空間,給本地民眾和外來遊客提供了豐裕的靈感、健康和交互場地。
「山頭不推,鳥兒才有歸林;稻田不填,青蛙才能安睡。」
原本只有兩句樸素大白話的設計原則,讓我們在銅梁很多不輕易察覺的城市細節上看到,一座城市對所有生命的「寵溺」。
05
如同鐘乳石筍是經由一滴滴墜落的水珠日復一日不斷鏤刻而成,「原鄉」色彩系統作為一種新美學形式也是受漫長的農耕文明沁潤逐漸積澱形成,並以丈量二十四個「節氣」周期運行的幾種樸實色象,錨定了下來。
▼
於是繞不開傳統五色中的「黃」、「青」和「白」。
「黃」是永不變更的大地自然之色,在先人眼中意味著蓬勃向上的生命。
「青」是萬物生發之色,是春天、年輕、活力、希望的象徵。
《淮南子》「白立而五色成矣」,直接確定了「白」的基礎性地位。純潔質樸的白,給予了其他紛繁顏色安身立命之所。
棕黃的茅草屋頂、厚實的松鱗鋪面,明黃的花海、迷離的蘆葦,被風輕撩的樹林、閃光的水面,淺白的「巨蛋」以及螺旋穿插的輕盈步道,被精心置於原鄉部落與原鄉森林內外。
這些本色出演的任何一種材質都具有高辨識度的肌理,以及令人感到親切、動容的情緒感染力。
的確,事物本愈平淡,愈燦爛;愈樸素,愈清雅;愈本真,愈未來。
去掉所有的華麗,黃、青、白以最小限度的設計力道,創造出一個新生、成長與凋零不斷循環演化的「王國」,並在潤物細無聲中給這裡玩耍的兒童心靈播下「原鄉」美意識的種子。
以上所有的影像文字是我們與「原鄉」銅梁的相遇。我們探聽它的物相、秩序、節奏、和諧,我們進入這個融合視覺、身體、心靈、文化和美學的詩意世界,藉以窺見自我的文化想像和心靈歸屬。
「找到精神的原鄉,才能抵達更遠的遠方。」
固然城市需要面向未來、連結全球、意通天下,
但城市的發展源於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我們需要「原鄉城市」這樣的一種生活與思考方式,
需要時不時回頭看一看我們的來處,
從那個來處汲取營養和能量,
並在承襲中推演出新的、美好的事物。
慢慢的,我們就不會被斷裂的、緊張的日常所擊倒。
項目: 原鄉風情.大美銅梁
策劃:重慶市銅梁區文化和旅遊委員會、重慶市銅梁區規劃和自然資源局
攝影 圖片版權: ?何鵬程
撰文: 吳瑕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