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間,重慶市銅梁區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重慶提出的「兩點」定位、「兩地」「兩高」目標、發揮「三個作用」和營造良好政治生態的重要指示要求,秉承「山頭不推、稻田不填」,道法自然深入實施城市提升行動,城市面貌大為改觀,城市品位明顯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進一步增強。
高品質規劃高質量建設
讓山水田園可望可及
冬日本是萬物肅殺的時節,但銅梁城區卻是萬物並秀的景象。穿行在銅梁的大街小巷,目之所及,一條條城市道路寬闊通暢、乾淨整潔,道路兩旁鮮花盛開、綠樹環繞,綠地裡的樹狀月季爭奇鬥豔,將城市裝扮得分外美麗。
品質是一座城市發展的集中體現,直接影響著千萬居民的生活質量。良好的城市品質則離不開科學的發展理念、精細的規劃布局。
在大力實施城市提升工程中,銅梁按照市委對銅梁主城都市區橋頭堡城市發展定位,全面開展國土空間規劃「雙評價」、自然資源保護與利用、國土綜合整治和生態修復等3項專題研究,完善國土空間規劃初步成果及橋頭堡專項規劃編製成果;完成白龍廣場景觀節點規劃設計,規劃設計審查淮遠新區書香路、平安路、原鄉大道等道路景觀;加強對重要道路、重要城市節點、重要公共建築的形態管理,審查新建項目的總體布局、建築形態、綠化景觀。城市布局更加合理完善,切實提升了整體城市形象。
「十三五」期間,按照「建設山水田園城融合發展的生態城市」理念,銅梁完成了銅梁區海綿城市專項規劃、修建性詳細規劃的編制以及人民公園海綿城市改造的設計工作,完成城區、場鎮雨汙管網改造項目可行性研究;完成龍城天街商圈品質提升,打造了原鄉中央公園、望山見水公園、羅睺寺公園,全面改造了鳳山公園,完成了玄天湖周邊10公裡綠道及景觀提檔升級、白龍大道綠道系統建設;市民服務中心正式投用,體育館農貿市場、白土壩農貿市場、金龍農貿市場開門營業。城市功能進一步完善提升。
原鄉中央公園
湖面波光粼粼,草木隨風搖曳,道路曲徑通幽……每個周末,只要天氣晴好,原鄉中央公園就會有不少市民散步、休憩、賞花,感受「推窗見綠、開門見景、四季見花」的美好願景。
市民能夠享受到城市發展的紅利,得益於銅梁實施的「增花添彩」「增綠添園」「城美山青」行動。近年來,銅梁按照「山清水秀城美」目標,堅持以最小的投入、保持最大的敬畏心、做最小的改動,遵循「山頭不推,稻田不填」理念,保留原有城市山水格局,道法自然打造具有原鄉風情的特色城市景觀。
「十三五」期間,銅梁新增城市公共綠地392.6萬平方米,2020年公共綠地面積是2016年的4倍,其中立體綠化86.62萬平方米。重點打造了原鄉中央公園、望山公園、見水公園、人才公園,改造鳳山公園、白龍廣場等綠化項目,打造現代都市濱水空間,全面完成9個「城美山青」年度重點項目及11個坡坎崖綠化美化項目,綠化面積達154萬平方米,城市提升實現了「300米見綠,500米見園」。
見水公園
改「裡子」修「面子」
提升居民生活品質
背街小巷亮起了路燈;曾經坑窪的人行道變得平坦潔淨……從城市的「面子」到「裡子」,銅梁城區發生了許多有深度、有品質的變化,一幀幀美麗畫面展示著城市品質提升帶給群眾帶來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路面平整又乾淨,以後出行再也不用走車行道了,黨和政府給我們老百姓辦了一件大實事、大好事。」近來,在銅梁城區學府大道,看著新修好的人行便道,居民紛紛點讚道。
學府大道法官學院至氣象公園段道路因位置較偏,人行道一直未規劃建成。該條道路是白羊鎮居民、法官學院及藝術工程學院師生入城的必經道路。過去,由於該路段雜草叢生、泥土堆積,導致行人無法正常通行,只能在車行道上行走,給居民出行增加了安全風險。
兒童樂園
路通人心暢。為全面提升城市品質,打造便捷、宜居的城市環境,銅梁啟動了對學府大道段人行道提質改造工程。改造完成後,曾經雜草叢生的道路徹底變了樣,有效解決了市民的出行難題。
銅梁還同時啟動了對背街小巷的改造整治工作。背街小巷因功能存在缺陷,或者管理不完善,市民的幸福感大打折扣。自城市提升行動開展以來,銅梁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在路網結構優化、排水管網疏通、人行道提質改造等方面下足功夫,持續補齊城市發展短板,不斷提升居民生活品質。
「十三五」期間,銅梁累計改造提質維護人車行道約24萬平方米,修復路沿石約1.2萬米,安裝更換欄杆約30公裡,保證了設施完好率98%以上。完成裱褙街、金龍大道A段、大足太平侶俸方向入城口道路路燈安裝工程,以及城區路燈節能改造工程等70餘條道路路燈改造,改造LED路燈3000餘盞,城區節能路燈應用率從2016年的37%提高到目前的60%。強化路燈日常維護和照明暗區路燈改造工程,城區主幹道路裝燈率達100%,亮燈率達99.1%以上;建成區背街小巷主要幹道裝燈率達100%,亮燈率達97%以上。
如今,行走在銅梁城區,大街小巷整潔靚麗、清爽舒心,處處透露出精細完美,天藍、水清、岸綠、路暢、景美的生活環境正在逐漸變成現實,一座魅力之城正在悄然蝶變。(何靜怡 熊亞 李慧敏 陳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