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典的教育與斯巴達教育相比,都是為奴隸主階級服務的,奴隸無權享受教育。但由於各自的政治、經濟狀況不同,因而教育體制也彼此各異。
一、斯巴達居民分為三個等級斯巴達位於伯羅奔尼撒半島的南端。這個地方海運不便,沒有發展工商業的地利,但是土地肥沃,有發展農業的良好基礎,因而斯巴達逐漸成為諸城邦中最大的農業奴隸制國家。斯巴達人是多利安人的一支,本屬外來民族,徵服了當地居民之後,便實行殘酷、嚴格的軍事化管理。在斯巴達的境內:第一等級是斯巴達人。他們屬於統治者,是正式公民,人口不到3萬。第二等級是希洛人。他們是被徵服的奴隸,屬於被統治階級,人口大約有25萬之多。第三等級是庇裡阿西人。他們居住在邊境,有人身自由,但無政治權利,屬於自由民。這三個等級的人, 不能交換地位,屬於什麼等級的人,永遠就屬於什麼等級,不能改變。為數不多的斯巴達人要統治那麼多的奴隸和自由民,不得不實行全民皆兵的責任軍事化管理,不得不進行軍事化的訓練。這就決定了斯巴達的教育性質屬於農民加軍人的教育。
二、雅典地處阿提卡半島,境內多山,不適宜發展農業,但便利的海港條件使其工商業較為發達。與斯巴達一樣,雅典的奴隸主與奴隸在數量上懸殊很大,而且工商業的發展,又產生了工商業奴隸主,農民和手工業者都是自由民,比奴隸相對自由。雅典的階級矛盾複雜尖銳,這是雅典實行民主政治的社會基礎。民主政治所提供的較為寬鬆的社會環境,使得雅典的哲學、文學、藝術等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在公元前5世紀的希波戰爭中,雅典大獲全勝。這對於雅典的政治、經濟、文化影響很大;尤其是促進了工商業經濟的發展;加之當時東西方文化的交流和智者派的滾動講學,宗教信仰的開放,使得雅典在各個領域都出現了繁榮、昌盛的局面。反映在教育上也很有特色。雅典教育的目的就是把年輕人培養成為不僅是軍人,而且是多才多藝、能言善辨、善於工商事務的政治家和商人。教育的內容廣泛多樣,方法也較靈活。
雅典和斯巴達的教育體制代表了兩種不同的類型,其區別主要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