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形式傳統、內容碎片、評價老套……教師繼續教育亟待升級換代

2020-08-28 光明日報教育家雜誌社



這些年,國家對基礎教育階段教師的繼續教育越來越重視,人財物力投入不少,成效也較為顯著。但是,跟政策預期和教師期望相比,以及從「效益」與「效率」關係的角度分析,實有不小差距,需要深入探討利弊得失,進一步明晰策略、路徑和方法,以推動這項工作步上新臺階。



教師繼續教育問題突出


教師繼續教育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途徑,是推動教師職前培養和職後發展一體化的關鍵環節和重要舉措。面對教師繼續教育工作的新挑戰,傳統形式單調、模式固化的培訓已不能很好地適應時代要求。


內在需求不足。教師繼續教育的內在需求未能得到有效激發,被動成分居多。突出的表現是——繼續教育基本上是依靠權力部門下指標「要你培訓」,教師「我要培訓」的自覺性不高;面對「國培」「省培」「縣培」下達的指標,一些教師有時候甚至避之不及,將其視為「負擔」。當要落實這些層層下達的培訓指標時,一些校長經常為之犯難,所以有的地方便將完成指標情況列為對學校年度考核的內容,完不成的要扣分,並與單位評優、個人績效獎勵掛鈎。


教師內在需求不旺,有「非教學負擔」過重等原因,但更多的是職業倦怠所致,是職稱政策使然。以職稱制度為例,如果教師年輕時努力一點,在40歲左右評上高級職稱,然後就會覺得「船到碼頭車到站」了,之後一二十年就「職稱到手,萬事放手」,失去了「再出發」的動力。


教育形式傳統。教育形式中,全員培訓的形式較多,一個班兩三百人甚至三五百人,場面宏大,個性化、定製式、分層分類培訓不足,未能對解決教師隊伍「齊而不尖」的問題起到有效作用;「一講到底」的居多,參與度不夠,互動性不足,研討性不強,一場講座往往最多在最後留十幾分鐘接受兩三名學員提問;教師往往是「圍桌吃飯,固定菜品」,而不是「自助用餐,各取所需」,缺乏基於個性化需要的選擇權,而沒有選擇就更談不上自主、自動和自發了。



教育內容碎片。總體上看,教育內容缺乏系統設計,碎片化嚴重,前沿性不足,通識性過剩。


具體言之,第一,未能深入了解教師的需求,缺乏「學員立場」,多基於「我能提供什麼課程」而不是「你需要什麼課程」。


第二,未解決好「有用」與「無用」的關係。一些教師認為「不用給我講理論,就告訴我怎麼做就行」,存在過於追求「有用」的傾向。從教師的立場可以理解這種觀點,但培訓者需要加強引導,讓學員正確看待「無用之用」。


事實上,教師天天在一線,並不缺乏具體的做法或經驗,最缺的恰恰是理論的支撐與指導。理論是經過抽象、概括、凝練而成的概念和原理,它揭示了事物發展的一般規律,具有高於實踐、超越實踐的特點,對實踐具有指導意義。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論,有助於增強工作的自覺性、預見性。


第三,重專業知識和技能,輕專業情意和師德教育。一些教師職業信念缺失,職業道德意識淡薄,自律意識不強,工作缺乏熱情,不重視自身素質的提高,教學態度不夠嚴謹;極少數教師師德失範,施教行為不端,缺乏愛心耐心,教育方法簡單、態度粗暴,甚至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嚴重損害了人民教師的形象。事實表明,教育情懷不強,師德水平不高,即便滿腹經綸,也未必能夠成為一名好教師、大教師。


成果應用缺失。目前教師的繼續教育普遍忽視培訓成果的「轉換」環節,最多是要求教師在培訓結束後寫一篇學習體會,然後評幾個「優秀學員」,發幾本表彰證書,依舊停留在紙面上,基本上是聽的時候感動,聽完後激動,回到崗位三五天後熱情消退就「一動不動」了。


產生這種現象的重要原因是對後續環節沒有跟進。縣(區)教研部門、學校這兩級,對如何幫助、指導一線教師將學習成果與自身教育教學實踐創造性地結合起來,最後轉化為現實的教育生產力,並沒有作明確要求,缺乏應有的作為。這種為了培訓而培訓的繼續教育,其效果自然會大打折扣,甚至徒費時間和錢財。


教育評價老套。評價制度是一個槓桿,是一個指揮棒,科學、有效的評價能夠引導一項工作朝著預期的方向前進。但目前對教師繼續教育質量的評估,多止於聽聽匯報、看看「盒子」(材料)、問問學員,未必能客觀、真實、全面地反映情況。筆者在2019年上半年的一項調查中發現,30.8%的中小學教師認為繼續教育存在泛而不精的問題,只有11.86%的教師對近年參加培訓的效果感到「非常滿意」,有28.43%的教師對培訓效果「不夠滿意」,有8.29%的教師對培訓效果甚至「非常不滿意」。



「查漏補缺」作用不容忽視


為師範生補缺。當前我國師範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第一,高水平綜合大學參與教師教育的積極性不高。全國現有高等師範院校199所,開辦師範教育的非師範院校406所,承擔教師培養任務的綜合性院校數超過了師範院校數。但這種「開放型」教師教育體制的質量還不夠高,高水平綜合大學參與教師教育的不多,優質的資源並未進來。


第二,「新三級」師範教育體系尚未有效建立。「老三級」師範教育體系向「新三級」教師教育體系過渡,本意是希望通過重心上移以提高教師整體學歷水平,但因為師範生提前錄取政策不同以往,生源質量大為降低,適合中小學教育的教師能力不升反降。而「新三級」教師教育體系至今尚不完備,減少教師培養的低端供給、擴大中高端供給,進而全面提升教師的培養層次這一目標尚未達成。


第三,師範院校「去師化」現象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在教師教育體系開放的同時,師範院校內部的開放化也在提升,這種內部開放化的過程伴隨的是自我「去師化」。如一些師範院校師範生招生比例不斷下降,甚至有低至10%以下的;又如一些院校師範生培養質量不高,教師教育課程只有「老三門」,在總課時中不足10%;還如一些師範院校轉型為綜合性院校後,沒有把力量用在師範專業上,放棄了自身最初的優勢,迷失了方向。因此,有必要通過教師繼續教育彌補師範教育的某些缺失。


為非師範生「補課」。近年來,我國改革教師資格制度,突出的改變是非師範專業的學生通過教師資格證考試便可以去應聘教師了。但教師資格證考試制度在設計上存在先天性的缺陷:


第一,「只考不學」,沒有對考生提出學習教師教育課程的要求;


第二,「只考不習」,沒有對考生提出教育實習的要求。用人單位普遍反映,這樣的教師入職後連說課備課、基本的教學規範、作業布置和批改、與家長溝通的基本技巧都不會,更不知教育理念、課程標準是何物,他們「入職適應期」普遍較長。因此,有必要通過繼續教育為這部分教師「補補課」。


彌補招聘程序和方式缺陷帶來的不足。現在教師招聘基本上是人事部門主導,管人的不管事,管事的不管人,可能導致新教師能力與學校需求不匹配;筆試在前、面試在後的程序,讓部分會考試不會表達的人佔優勢,而那些會講課卻不擅長考試的人可能連面試的機會都沒有;有部分應聘者「什麼容易考就考什麼」。本來學校報計劃招的是體育教師,可進來後一看是學數學、中文的;招的是音樂教師,招進來一看卻是學歷史的、會計的,根本教不了體育課、音樂課。因此,有必要通過教師繼續教育為這些入職者「打補丁」。


從以上三方面看,教師繼續教育顯得十分重要而緊迫。這也從另一個角度反映出如果教師繼續教育再跟不上,會引發哪些後果。


而且,從一些省份的情況看,現在支撐基礎教育的主體還是當年那一代「老中師」,他們學歷雖然不高,但教育事業心強,素質全面,經驗豐富,再過五年十年,這批「老中師」退休後,如果後續力量跟不上,中小學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說不定會有大幅的下滑,這並非危言聳聽。由此而論,教師繼續教育是不可忽視的。



科學促進繼續教育升級換代


增強主體自覺——自主、自動、自發。主體自覺,是指行動主體發自內心地對教師繼續教育保持較高程度的認同和理解,繼而願意積極主動、不斷深入地從事實踐行動的精神現象。教師繼續教育需要強調教師的主體意識、自我覺醒,讓教師自覺擔當主體責任,克服「被培訓」的現狀,由被動式走向主動式。


強化常態意識——課程、課堂、課題。傳統的教師繼續教育基本上是假期開設幾門課、舉辦幾場講座,容易出現上文提及的「聽時感動,聽完激動,時間長了一動不動」的狀況。


教師繼續教育應遵循「無處不課程,生活皆課堂,問題即課題」的常態化原則,做到全員、全程、全方位,做到陶行知先生所說的「生活即教育」,由點狀式教育走向彌散式教育,讓教師在這個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接受影響和薰陶,從而取得「蓬生麻中,不扶自直」之效果。


提升職業境界——師能、師德、師魂。要從理想、信念的高度來審視教師繼續教育。教育家雅斯貝爾斯曾說:「教育須有信仰,沒有信仰就不成其為教育,而只是教學的技術而已。」教師繼續教育中,提高專業能力是必要的,但並非有能力就一定能履行好教書育人的職責,還要讓教師受到深刻的靈魂洗禮,經由精神成長,弘揚傳統師道、涵養高尚師德、熔鑄忠誠師魂,最終立教育情懷之魂、立教育信仰之魂。


新時代教育生態發生了深刻變化,教師繼續教育的理念和模式不能再按照老套路、老經驗、老方法,必須研判新形勢、學習新理論、實施新模式、破解新問題,探尋教師繼續教育的時代新方位,科學促進繼續教育升級換代。



— END —


來源 | 本文刊於《教育家》8月刊第二期,原標題《教師繼續教育,重要而緊迫》

作者 | 葉存洪 / 南昌師範學院江西教育評估院


相關焦點

  • 創新社會教育發展方式 推動繼續教育轉型升級
    ——適應新時代社會教育對象的新要求,堅持「三性並重」,從重數量規模向重質量效益轉變,促進繼續教育規模、結構、質量、效益協調發展。  開展公民繼續教育是建設學習型社會的重要途徑,公民繼續教育學習上的廣泛性、時限上的終身性、辦學空間上的開放性是學習型社會的主要特點。  為此,高校繼續教育要堅持「三性並重」,大膽創新,積極轉型升級。
  • 教師招聘教育基礎知識:課程內容的三種表現形式
    課程一直是教師招聘考試關注的重點,其中課程內容又是課程的核心要素,所以課程內容的表現形式就需要著重學習。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探討課程內容的三種表現形式——課程計劃、課程標準、教材,一起去撥開層層迷霧吧!(1)課程計劃①以前的名稱:教學計劃②含義:根據教育目的和不同類型學校的教育任務,由國家教育主管部門制定的有關教學和教育工作的指導性文件。
  • 教師繼續教育就是刷課時?
    前幾年繼續教育的形式是把全縣某一科目的教師集中起來,聘請外地&34;對教師進行培訓,培訓的內容五花八門,筆者竟然還參加過《道德經》的培訓。許多內容與教育八桿子打不著,但不收取教師任何費用,中午管一頓午餐,晚上在指定賓館休息。集中培訓的形式雖然浪費時間,但好在不需要花錢,還管吃管住。有人說這種形式其實是某些關鍵人物在圈錢,但咱小老師一個,什麼也不知道,所以也不敢亂說。
  • 智能時代,讓教師只想刷學時的繼續教育不能再繼續了
    在此基礎上,發揮一定的市場作用,會刺激教育行政部門提供更為有效的指導性服務,也會刺激繼續教育機構提供讓教師更滿意的教育內容與方式,從而有效實現繼續教育目標。賦予教師選擇繼續教育項目及內容的權利後,政府、培訓機構應有新的動作。
  • 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教學實施評價—教學組織形式
    【導讀】教學實施評價—教學組織形式   為幫助考生更好備考2016年廣東省教師招聘考試,華圖教育專家整理了一系列考試技巧。下面廣東人事考試網為考生提供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教學實施評價—教學組織形式,望考生多加關注,2015年廣東教師招聘答疑群:145334620。
  • 如火如荼的「在線教育」亟待規範
    2016年,中國在線教育市場規模達到1560.2億元,同比增長27.3%,2017年市場規模預估預計達1941億元,之後幾年將繼續保持20%左右的速度增長,到2019年將超過2600億元。  然而,在線教育在繁榮發展過程中也遇到了問題。正像報導中提到的,在線教育玩噱頭,提供「空頭支票」,或承諾的「答疑解惑」慢吞吞。
  • 中國智慧教育區域發展研究報告:2/3教師素養與教學能力亟待提升
    ——智慧教育的發展在不斷加速中,目前89%的學校配備了交互式電子白板教室,58%的學校有學情分析功能的智慧教室,但仍有2/3學校教師的素養和教學能力亟待提升,尚沒有適應全新的智慧教育工具和環境。這組聽起來令人震驚的數據,出自我國首份《中國智慧教育區域發展研究報告(2020)》(以下簡稱報告)。
  • 註冊執業獸醫師繼續教育內容與形式、學分要求與確認登記
    第七條 執業獸醫繼續教育培訓機構須經全國執業獸醫繼續教育委員會、中國獸醫協會執業獸醫繼續教育中心或省級獸醫協會認可,才能開展執業獸醫繼續教育工作。經認可的執業獸醫繼續教育培訓機構,應當按照要求報批繼續教育項目;接受對培訓過程的監督和對培訓效果的評價;上報培訓實施情況;出具繼續教育證明並妥善保管相關資料至少五年。
  • 家長教育亟待加強
    □張學華前幾天,一教師朋友談起網上教學,頗為憤慨。班上一個學生長期不上傳作業,給孩子家長打電話,孩子媽說教育孩子是孩子爸的事,孩子爸說教育孩子是孩子媽的事,真印證了「家長什麼樣孩子就什麼樣」的哲理。有一天傍晚外出散步,一個兩三歲的男孩騎著自行車在車多人多的馬路上飛奔,險象環生,孩子媽卻在後面哈哈大笑。不由讓人心生感慨,家長教育確實亟待加強。
  • 教師資格證面試內容是什麼 | 中國教育考試網
    教師資格證面試內容是什麼 | 中國教育考試網由北京教師招聘考試網提供:更多關於教師資格證,面試內容的內容請關注教師資格考試網/北京教師招聘考試網!或關注北京華圖微信公眾號(bjhuatu),北京教師考試培訓諮詢電話:400-010-1568。
  • 「穩步推進」教育評價改革,優先優化教師評價
    對教師的「五唯」評價是一種按照教師既定身份分配資源的教育生態。 「五唯」中五個維度高的教師更容易獲得更多利益和資源,「五唯」評價游離於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的正常規律之外,容易造成教師階層固化,不利於激發教師創新活力。對教師評價痼疾的相關研究開始於2000年前後,它逐步引起了政府管理部門的重視,克服「五唯」評價的內容逐漸呈現在政府的規範性文件中。
  • 以新思維新技術破解教育評價痛點
    破「五唯」是一場事關教育事業長遠發展的硬仗。作為一項涉及面廣、複雜度高、綜合性強的系統工程,我們要不斷創新思維方式,積極利用信息技術破解教育評價的「痛點」,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推動評價理念、評價方式和評價內容的「升級換代」,為教育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
  • 瞭望丨教育評價新路向
    ,過程評價,增值評價,覆蓋教育長跑的終點、過程和起點,並以綜合評價貫穿其中,構成了一個立體、全面、動態的評價體系,為新時代教育評價制度構築了新基石  ◇黨委和政府、學校、教師、學生、社會五大主體一環套一環,相互助力,形成了一個「正循環動力機制」,有利於徹底扭轉教育功利化傾向,讓教育回歸立德樹人主線和本質
  • 在線教育市場成維權「老大難」 背後不少問題亟待完善
    《報告》指出,當前人工智慧、大數據等新興技術已在在線教育領域得到廣泛應用。隨著5G在我國的商用,直播互動的教學形式將會更多地運用到在線教育中來,目前存在的如畫面不流暢、內容延遲等痛點也將得到進一步的改善。2020年初,全國大中小學校推遲開學,《報告》顯示,2.65億在校生普遍轉向線上課程,用戶需求得到充分釋放。
  • 傳統的教育方法vs新的課堂形式,傳統教育依然應該是主流
    現在在教育界,總有兩種觀點爭議,有一部分專家提倡對教育進行改革、進行創新。課堂形式提倡變為反轉課堂、新課改的形式層出不求。當然,也有堅持傳統的形式。中國的傳統教育已經傳承發展了幾千年,可以說是一個比較成熟的體系。
  • 教育評價改革是一場真正意義的教育變革
    一是超越傳統的問題,傳統教育觀念中「學而優則仕」「重倫理輕技術」「重整體輕個體」「面子文化」「人情社會」「盲目攀比」以及「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等,嚴重製約了教育評價的客觀性和科學性,扭曲了教育的意義。
  • 教育新時代:要將教師培訓升級為教師培養
    把培訓作為教師成長的梯子或墊腳石固然能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但也容易造成各地教育管理部門過分迷信教師培訓,忽略教師職業生涯發展的制度創新與發展激勵;同時,教師對培訓產生了依賴,繼續教育或終身學習主要依靠計劃內培訓,自主學習與自主發展能力的培養相對滯後。2教師培訓的任務設定不先進。
  • 數控恆溫水龍頭助傳統水龍頭「升級換代
    同時,也正是這個品牌,經歷三十多年技術積累和不斷升級改造,於近日正式啟動「水龍頭升級換代」,申鷺達衛浴認為,在數控恆溫水龍頭到來的年代,傳統的陶瓷密封片水龍頭等傳統水龍頭將逐步淘汰,生鏽、易壞、水資源浪費等問題也將因數控恆溫水龍頭的出現而遠離中國人的生活。
  • 老教師千萬注意:繼續教育學習將影響到你的「教師資格證」認定!
    教師資格證重新認定,對於我們這些老教師來說太難了!不是沒有電腦,就是不會操作,困擾得上課不安心,下課心情亂糟糟。大概是五六年前,教師資格證重新認定,我們幾位老教師因沒參加繼續教育學習,而沒有審核通過。就這樣也又連續幹了五六年,每逢重新認定都因繼續教育學習年限不足而審不過。
  • 把教書育人作為教育人才評價核心內容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分類推進人才評價機制改革的指導意見》,並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指導意見》提出,健全教育人才評價體系。堅持立德樹人,把教書育人作為教育人才評價的核心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