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湖南師範大學繼續教育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馬衛平
2018年5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與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時指出:「世界一流大學都是在服務自己國家的過程中成長起來的。」這一重要講話是對「世界一流大學」成長之路的精闢總結,更為新時代高校繼續教育轉型升級發展指明了方向。
世界高等教育問題專家納伊曼曾指出:「只有當高等教育成功地表現出它對地方社會、地區和國際社會是有用的,能夠滿足社會需要和個人需要的時候,它才能夠得到發展,才能夠成為群眾性的教育。」在構建學習型社會過程中,高校繼續教育作為國家終身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堅持「服務自己國家」,突破思想觀念、體制機制等各方面的「圍牆」,堅持立足地方、融入地方、服務地方?如何不斷創新服務社會的方式方法,推動繼續教育向優質化、多元化、個性化的供給轉型升級?這些課題須通過創新社會教育發展方式來破解。
——適應新時代社會教育對象的新要求,堅持「三性並重」,從重數量規模向重質量效益轉變,促進繼續教育規模、結構、質量、效益協調發展。
開展公民繼續教育是建設學習型社會的重要途徑,公民繼續教育學習上的廣泛性、時限上的終身性、辦學空間上的開放性是學習型社會的主要特點。
為此,高校繼續教育要堅持「三性並重」,大膽創新,積極轉型升級。在專業設置上,根據學習者的崗位和需求,靈活設置專業方向,完善學歷繼續教育學科專業布局,健全專業隨產業發展動態調整的機制;在招生對象上,適應應用型、複合型、創新型的高層次人才培養,開展諸如「新型職業農民素質提升工程」「基層黨政幹部能力提升工程」「入營即入學、退役即畢業」士兵職業教育等多類別的教育活動;在課程體系上,圍繞不同教育對象核心素養需求,努力提供多樣化、個性化的學習內容;在教學方式上,創新培養模式,採取全日制、學分制、半工半讀等多種學習形式,做到線上與線下結合、課堂與實訓結合,營造人人皆學、時時可學、處處可學的社會教育氛圍。
——構築新時代社會教育的發展新機制,堅持「三方聯動」,著力推進繼續教育從封閉式辦學向開拓城鄉社區教育的辦學模式轉型升級。
建設學習型社會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必須建立社會教育協調機制,打破封閉式的「象牙塔」培養模式,充分調動社會多方力量,形成轉型、升級、發展的合力。社區教育是一種區域性的終身教育,是終身教育在一個社區範圍內的集中體現或縮影,建立以政府、高校、行政社區為核心的三方聯動機制,構建學習型社區已成為發達國家推行終身教育的重要策略。在「三方聯動」中,政府作為主導力量,發揮引擎和旗幟作用,在方向把握和原則制定上給予政策指導與支持;基層社區是社區學院所在地,作為重要的舉辦主體,應配合高校,積極協調社區學院與政府、高校的關係;高校繼續教育學院應著力發揮高校知識和人才的溢出效應,堅持「重心向下、突出重點、服務惠民」的工作思路,根據自身學科傳統優勢,依託自身智力資源,大力推進優質教育資源向社區延伸。
——瞄準新時代社會教育的新目標,堅持「三維融合」,開展多種形式的非學歷繼續教育,積極推動繼續教育從學歷導向型向學習導向型轉型升級。
繼續教育轉型升級發展是一個複雜的教育改革系統工程。應積極從繼續教育供給側改革入手,推動資金投入、激勵機制、產教融合的「三維融合」。
一是完善保障機制。實現包括政府投入和社會多方投入在內的資金渠道的融合。政府、各單位及組織應充分協調、多向參與、多措並舉,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發揮政府對高校的評估導向作用,將社會服務狀況納入到教師的考核機制當中,提高教師參與社會教育的積極性。
二是探索融通機制。建立學習成就制度是開展終身學習、全民學習的有效途徑,為此,應探索學歷證書與職業證書的雙證融通、學歷繼續教育課程與其他類型教育的銜接與互認。適應社會成員對繼續教育多樣化選擇、多路徑成才的需求,選擇有條件的區域開展面向各類學習者的學習成果認證、轉換研究與試點,研究制定「學分銀行」管理辦法,形成支撐繼續教育社會化轉型的學分轉化與認證制度。
三是推進產教融合。加快培養適應新業態、新模式需要的複合型創新人才,力求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規格與產業需求無縫對接。應緊貼我省先進位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網際網路產業、現代服務業等重點產業發展需求,統籌校內資源,採取送教進企、引訓入校等校企合作形式,為行業企業提供多類型、多層次、立足崗位的技術技能培訓服務。
[ 責編:萬霽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