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20日訊,近日,不少微博網友紛紛轉發了一則視頻,在這段一分多鐘的視頻中,一名有南方口音的小學女教師正在班級帶領學生們朗讀音序表,但聽到的並不是多數人印象中的「啊玻雌得鵝佛哥,喝衣基科勒摸訥……」,而是「阿掰猜嘚哦F該,喝一災開艾嘍艾木乃……」據一名轉發的網友稱,這段視頻在家長群中瘋傳,視頻中老師的發音引起一些家長質疑,認為其發音奇怪。
記者發現,這段視頻的字幕中明確表示,當地教研員稱該名老師的讀法並沒有問題,只是部分讀音沒有那麼標準。視頻稱老師所教的是拼音26個字母的「名稱音」,系統學習這種發音的好處是便於按音序準確快速查字典。
3月17日上午,記者來到了長春市南關區平泉小學,執教一年級語文的谷老師和夏老師在觀看視頻後均表示,她們從來沒有學習過這套拼音發音方式。「我只學習過最普遍的那套讀法,啊玻雌得鵝佛哥那種。」54歲的夏老師稱,她並沒有受過視頻中那套讀音的培訓,「我以前倒是聽過有人這麼發音,但是很少有人這麼讀。」
谷老師也表示,她從小到大隻接觸過一種拼音讀法,「我們跟各地各校的老師進行學術交流,也沒有聽說過這種讀法。」隨後,記者拿出了漢語拼音字母表,兩位老師稱該表內字母下方的注音符號拼讀起來就是視頻中老師的讀法,但目前在小學教學階段只教授「啊玻雌得鵝佛哥,喝衣基科勒摸訥……」這一種讀法。
「小學一年級的學生最重要的是通過聲母和韻母的拼讀達到識字目的。」谷老師稱,小學一年級的學生上學期就學聲母表和韻母表,下學期開始學習字母表音序,「字典的順序就是按照字母表的音序排序的,記住字母表能夠方便學生查字典。」谷老師認為同時學兩套發音並不利於學生掌握拼音字母。
「學生學拼音是十分必要的,這能幫助他們更快速地識讀漢字。」夏老師表示,由於現在的小學生學拼音與學英語幾乎是同一時間進行,學生很容易把兩種語言的大小寫和讀音弄混,「如果再加上視頻裡的那套讀音,學生就更容易混淆,並不利於小學階段的學生掌握知識點。」
17日中午,記者來到長春市教育局教研室,教研員白樹民看過視頻後稱的確存在這樣一套朗讀拼音的方法,「我以前聽到過這種讀法,但好久沒人這麼讀了,我都記不全了。」據白樹民老師介紹,由於小學同學同時學習兩種讀法極易造成混淆,因此長春幾乎所有小學都只教授一種讀法。「國家課程標準都是有明確要求的,拼音教學也是以此為依據的。小學生以拼讀識字為根本,視頻裡的那種讀法並沒有實用價值,而且對一年級的孩子來說要求過高。」
白樹民認為,小學生只要知道字母表的順序就可以,不必強制要求掌握兩種讀音,「視頻裡的讀音小學階段還是用不上的,本科研究生階段涉及到漢語言文字方面的倒是可以涉獵。」
隨後記者拿著拼音字母表隨機讓市民拼讀,多數市民脫口就是「啊玻雌得鵝佛哥,喝衣基科勒摸訥……」,市民陸女士稱自己只會這一種讀法,視頻裡的讀法還是第一次聽到。而市民趙女士卻能流利地用視頻中的發音熟背26個拼音字母,「小時候我父親教我的,同學聽到我說的這個都會哈哈大笑。父親說這是他上小學時老師教他的,他的老師估計現在都得八九十歲了。」
3月17日下午,記者聯繫到了長春師範大學初教學院中文教研室副教授李煒。李煒稱視頻中女老師的讀法是漢語拼音字母表的讀法。
「她讀的是正確的,只是大多數人不了解這個讀法。 一個字母有名稱音、呼讀音、本音三種讀音。 」
李老師介紹,「名稱音」就是漢語拼音字母表中每個字母的名稱,而常用的「啊玻雌得鵝佛哥,喝衣基科勒摸訥」是「呼讀音」,「本音」是指輔音在音節中的實際讀音。輔音在讀的時候聲帶不振動,不發出聲音,「當輔音加上不同的元音,讀出來就是呼讀音。」李老師表示,由於小學階段更注重學生拼讀識字,因此為了方便教學,一些學校只教授「呼讀音」的讀法。
李老師還是認為小學生有學習名稱音的必要,「《漢語拼音方案》字母表是有讀音標識的,標的就是名稱音。就像人都有名字一樣,每個字母都有它的讀音。」李老師稱一個字母的身份是多元的,就如同一個人的身份有的時候是子女,有的時候是父母,因此應根據實際情況來選擇正確的讀法。
@月季yl:我小學學拼音也是這個調, 並沒有什麼不對呀,只不過有一點地方口音。
@ANDGDRAGON:為什麼我記得我小學就只學的是「啊be刺得餓fe哥,和一饑渴樂麼ne」?
@浩號昊嚎浩:學了這一套拼音讀法能準確拼出一個字的正確讀法嗎?
@楊洋語:我沒有權利說這個老師教得對不對,只不過這個教給小孩子真的有用嗎?
(新文化報)
原標題:老師教拼音「阿掰猜嘚」引爭議 教授:是正確讀法
2016年9月12日訊,新學期開始,根據此前教育部下發的相關通知,義務教育階段品德、語文、歷史學科起始年級開始使用新編、修訂教材。北京市部分學校使用的人教版、北京版、北師大版等語文教材迎來變臉,其中一大明顯變化在於漢語拼音章節錯後,小豆包們入學後先識字。
語文教材迎來變臉,其中一大明顯變化在於漢語拼音章節錯後 製圖吳薇
此舉受到一線語文教師的認可和好評。針對家長們該做法「會不會影響到孩子語言學習能力」的擔憂,語言專家表示,無論先識字還是先學拼音,並不會對兒童認知水平和語言習得能力造成影響。
新學期亮相的人教版、北師大版、北京版小學一年級語文教材,一大共性就是漢語拼音章節的錯後。
以人教版為例,教材顛覆了此前「迎門學拼音」的設計,將「識字」單元置於「漢語單元」之前。此前的人教版小學一年級語文課本目錄順序為「入學教育、漢語拼音、識字、課文」等,新教材則改為了「我上學了、識字、漢語拼音」等。孩子們先學習「天地人」等簡單漢字之後,再學習aoe等基本拼音。
北師大版語文教材中的拼音單元由以往的多個單元集中為1個單元,同時拼音單元在教材中錯後放置。新教材要求學生在認識前幾個單元的漢字之後再學習拼音。
無獨有偶,北京版語文教材第一冊要求學生在學拼音的時候就開始識字。據介紹,由於新教材的認讀量較老版教材明顯增大,因此在書中的拼音學習部分,就要求學生對生字進行「認一認」,並且在課後練習中會有相關的練習要求。
這一「顛覆性」變化,不少來自一線的語文教師和教研團隊表示了認可。來自東城區教師研修中心的專家表示,此前教材中「先學拼音後識字」的設計,讓很多孩子覺得枯燥,學的時候感受不到拼音的用處。現在讓一年級的孩子們先認簡單的字,可以讓剛入學的孩子們感受到學習的快樂,消除他們害怕甚至恐懼的心理。「因為字都比較簡單,很多小朋友都認識。先接觸漢字之後,小朋友在後面學拼音的過程中也會覺得拼音是有用的,學好拼音是為了認識更多的漢字。」
不少一線語文教師認為,新教材的這一改變顯示出對於孩子需求的關注。孩子們在生活中可以經常碰到漢字;與之相比,拼音作為一個符號,孩子們在生活中接觸、使用的機會都很少。教學順序換一換,其實是更加關注到孩子們的需求。先學習認識一部分常用常見字,有利於將孩子的生活、經歷融入到學習中。
此外,從認知規律上來看,有教師表示,作為表音的拉丁字母,它的形與義之間沒有直接的聯繫;而表義的方塊漢字,遠比無意義的、相似處很多的拉丁字母更容易辨認和識記。「孩子們顯然是更容易接受具象的事物。」
新的教材在新學期一面世,在受到不少一線教師認可的同時,也引起了有些家長的擔憂,「拼音是學習普通話的工具,先學漢字後學拼音會不會對於孩子學習普通話造成障礙?」
對此,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當代語言研究室主任、多年從事兒童語言習得研究的胡建華研究員表示,拼音與漢字結合在一起的很重要的一點在於推廣普通話,消解由於不同地方方言上的讀音差異給理解帶來的影響。但是,無論是先學漢字還是先學拼音,對於兒童的認知能力和語言習得能力的發展都不會產生負面的影響。認知科學研究表明,語言能力是人類大腦特有的機能,兒童語言習得的過程是內在的語言能力根據所處環境中的語言數據進行參數設定的過程。兒童會在認知發展的基礎上對環境中的輸入數據進行內化和創造性的重組,從而習得語言。「語言的習得是有關鍵期的,關鍵期孩子所處的語言環境決定了兒童語言能力的發展,不會受到先學拼音還是先學漢字的影響。」
多年從事課程改革的老教育家、原浙江省教委主任邵宗傑以及原國家教委基礎教育司副司長、國家教委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研究中心主任遊銘鈞曾經旗幟鮮明地反對過語文教材中「先學拼音後識字」的做法。他們曾在公開場合表示,學拼音並不是學習普通話的最佳途徑。邵宗傑表示,南北各地許多「幼兒聽讀遊戲識字法」的實驗都證明,讓幼兒園的小朋友聽著錄音帶上琅琅上口的韻文,邊聽邊說,邊玩邊學,在遊戲中識字,在遊戲中學說普通話,一天20分鐘,20天左右,即使是南方方言區的孩子,其普通話也可取得相當成績。浙江城鄉的許多幼兒園參加了這個實驗,幾年的實踐也取得了同樣的結果。與之相反的是,方言地區的廣大農村,小學教師本身的普通話往往說得不那麼準,雖然花了很多時間來學習漢語拼音方案,師生們也作了很大努力,但是,兒童們往往說不好普通話,「因為他們沒有好的模仿對象,又缺乏實際的練習。」
據了解,漢語拼音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頒布的漢字注音拉丁化方案,於1955年至1957年文字改革時由原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現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漢語拼音方案委員會研究制定。該拼音方案主要用於漢語普通話讀音的標註,作為漢字的一種普通話音標。1958年2月11日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批准公布該方案。從1958年秋季開始,全國小學的語文課本採用漢語拼音給漢字注音,接著,中學教科書、字典、詞典以及通俗讀物、掃盲課本也採用漢語拼音注音。由此可見,拼音的一大意義在於規範漢字讀音,解決各地方言差異引起的讀音差異。
據胡建華介紹,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呂叔湘等一批語言學家主張漢字改革,採用拼音字。該主張的一大考慮在於,採用拼音字會在一定程度上大大減少人們認字的負擔。以英語為例,學會26個字母及一套簡單的拼寫規則就能解決讀寫問題。「基本上做到會說話就能讀寫,這是最大的好處。」雖然,像英語中也有許多拼寫和讀音不一致、不符合規則的地方,但仍然是符合規則的拼寫字多,所以依然極大地減少了人們的認字負擔。漢字沒有辦法實現這樣的功能。
邵宗傑也曾公開表示,先學拼音的做法一部分原因在於「識字難」的看法廣泛流行。「在西學東漸和中國人學西方的過程中,民族虛無主義泛濫,『拿來主義』盛行,在語文教學中,受漢字『難學』、』落後』、』必亡』和走拉丁化道路等主張的幹擾和影響,對注音符號特別是拉丁化拼音字母情有獨鍾,其突出表現之一,就是一反兩千餘年行之有效的傳統,語文教學不再以教識漢字為起點和基石。」遊銘鈞也曾表達過類似的觀點,「倡導者以為識漢字難,學了注音字母,特別是拉丁化的拼音符號以後,可以解決識字難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