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要讀屈原?

2020-12-13 文藝玄譚

今天是端午節,傳說屈原就在這一天抱石而沉江。就屈原之死因,人多雲是因楚王疏遠流放而不得志,終投汨羅。而我以為不然。

屈原是何等人?太史公的評價是:推其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說的是他的志。王國維對他的評價是:苟無文學才華,憑其人格亦自足千古。論的是他的人格。

一個詩人,詩人提及他的名姓,個個都服膺於心,而獨不言他的天賦何如、才華何如、寫作風格何如。這個詩人顯然已經不僅僅是詩人本身,他的存在逾越了詩人的身份。太史公眼中的屈原有如仲尼弟子眼中的孔子,眾星拱月一般。借用《詩經》的話去說,便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而王國維將屈原列在淵明、子美、子瞻之上。後者已然在文壇上被奉若豐碑,何況前者耶?

我起初愛淵明之淡,後賞子瞻之達,而後對子美之仁五體投地,惟有屈子其人其詩,一直未有洞見。對於《楚辭》中屈原留下來的25篇詩歌,也未曾明察於心。與唐詩宋詞相比,先秦文學中的《道德經》、《莊子》、《楚辭》就像是一塊塊硬骨頭,嚼起來須費萬般功夫。而《楚辭》的獨特之處又在於它一則是以「蠻夷之語」著成,歌楚聲,單就這一點,就為之築建了一道籬障。二則它自帶一股濃鬱的哲學氣息。漢之劉向、宋之朱熹,雖亦學際天人,仍以為它是「天學」。

而我們為什麼還要讀《離騷》、《天問》、《九歌》、《招魂》?因為屈原以一個不倦的歌者的姿態與天地萬物對話,不是後來吟風弄月式樣的作品可以比得的。用鄭振鐸的話來講,即是:它(楚辭)像水銀瀉地,像麗日當空,像春天之於花卉,像火炬之於黑暗的無星之夜。

屈原的詩,不僅僅是寄寓在文字載體之上的產物,抽象如一棵被風吹過的樹,處處顯得有神。屈原自己呢,也像水一樣,時而奔放活潑,時而莊嚴肅穆,時而曲婉,時而悲壯,時而幽怨,時而熱烈。有時,他是一個飽含意趣的詩者;有時,他是一個情感滂沱的歌者;有時,他像一個神秘莫測的智者;有時,則是一個滿眼悽涼的怨者。

如此「豐滿」的一個人,我們怎能用愛國主義的狹隘眼光去看待他?老實說,屈原也並非愛國,而是留戀美好罷了。那些美好的過往、物事一去不復返了,因「離」而「騷」。

屈原所珍視的,是如招搖在江底青荇一般的「初衷」,那個不因時勢而變更、因繁華而湮沒的夢;是柔軟如泥沙一般可以擱置夢想的「淨土」,一塊惟有在夢境與幽冥中方能尋得的高地;是那漆黑中如江水一樣奔流湧動的「赤子之心」,那顆天真抱璞、守真如一的心。在他看來,惟有汨羅,才是可以安放那個夢、保全那顆赤子之心的好去處。

正如那個當年在剮刀下尚要索琴一張信手漫彈的嵇叔夜,那個因人生之「真快樂」而赴死,臨刑前仍獨坐於八角亭中自斟自飲瞿秋白,屈原死得浩蕩、風絕,無一絲流連色、一絲佯裝味兒。

昔日,他獨行於洞庭湖畔,看「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的時候,身軀是單薄而寂寥的。而終於,他與石俱下,與水互融,與萬物歸於大塊,這時的他,如「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我們看到了一個偉岸的靈魂,巍巍乎如玉山之將崩。

應該說,屈原不是一個愛國主義詩人,而當是名士風度的開山鼻祖。《世說新語》那句出自王孝伯之口的「時常無事,痛飲酒,熟讀《離騷》,方為名士」也並非任誕頑笑之語。今天的我們,未必要成名士。我們進入屈原的詩,在字裡行間與他的靈魂有所交集,方能知道他的「離」(離騷),深諳他的「美」(美政),理解他的「靈」(靈均),明白他的「正」(正則)。

從屈原的詩中走出來,也許我們仍法守自我的生活,然而在面貌上已不同往昔。因為黃庭堅說:三日不讀詩(書),面目可憎。讀風神浩蕩的詩,猶然如此。

文/玄枵

於己亥年端午

相關焦點

  • 毛澤東為什麼晚年愛讀屈原的詩作?
    毛澤東1913年在湖南讀書求學時就喜愛讀屈原的詩作。從1913年到1976年的六十多年裡,毛澤東對屈原的詩作一直是青睞之至、情有獨鍾,走到哪裡常常把書帶到哪裡,有空就讀。屈原的詩作也是一直伴隨在毛澤東身邊的諸多書籍之一。屈原的詩歌也是毛澤東談詩、品詩、評詩的一個重要話題。
  • 端午時節,畫家告訴你為什麼我們要紀念屈原?
    原標題:【雅昌專稿】端午時節,畫家告訴你為什麼我們要紀念屈原?   屈原道:「我聽說,剛洗過頭的一定要彈去帽上的灰沙,剛洗過澡的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塵土。誰能讓自己清白的身軀,蒙受外物的汙染呢?寧可投入長流的大江而葬身於江魚的腹中。又哪能使自己高潔的品質,去蒙受世俗的塵垢呢?」   漁父微微一笑,拍打著船槳離去,不再與屈原說什麼了。   隨著漁夫的遠去,絕望的屈原抱著石頭投江而死。
  • 上遊•夜雨丨讀屈原 - 陳顯明
    讀屈原陳顯明中華文化經典,是雄峰,是瀚海,屈原的作品影響我一生。屈原作品蘊含的道德行為規範,愛國愛民愛鄉梓的精神,無不閃耀著色彩斑爛的智慧之光。我少年時,在中學任教的父親在家給我增加學習內容:教我讀《離騷》《國殤》《橘頌》等。父親聽了我的背誦,就給我講屈原的故事。告誡我要像屈原那樣,心裡和行動上都要把祖國放在第一位,國家需要我們的時候,儘自己所能,做一些有益於國家的事情,像屈原那樣具有遠大的理想。我到大學報到時,父親給我的背包裡塞了滿滿一袋有關屈原的書。我說都翻爛了,不用那麼多吧。
  • 我們為什麼要讀歷史?歷史對現代人還有用嗎?
    我們知道自己是誰,知道自己從哪裡來,就能找出自己本身存在的問題,就能對自己有所了解。這才是最重要的部分。所以,對於歷史,我們實在沒必要糾結它的真假,就算它已經偏離真相,那又怎麼樣呢?我們不還是要相信這些歷史?我們不只能相信這些歷史?所謂的歷史真相到底如何?如今已不得而知。但是,我們要知道的是,如今的歷史已經是歷史學家極力還原出來的,這就夠了。
  • 屈原為什麼非要留在楚國?為什麼非要投江?他的願望實現了嗎?
    屈原出生在秦國商鞅變法之後的八年,秦國由於商鞅變法而變得搶手,而屈原的祖國楚國卻一天一天的走向了衰敗。我們看到的屈原之所以投江自盡,之所以為我們所紀念,我們在端午節的時候要吃粽子,要系五彩繩去紀念他,都是說他是一個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他在國破的時候無法接受這個事實,於是選擇了投江自盡。可是你有沒有想過,既然他是一個詩人,他的情懷是很浪漫的。
  • 也讀《史記》和屈原
    《史記·原列傳》寫屈原不幸的原因:「上官大夫與之同列,爭寵而心害其能。」這句話的意思是,上官大夫和屈原官位一樣,想爭奪楚懷王的寵幸,心裡嫉妒屈原的才能;後面又寫「王使屈平為令,眾莫不知,每一令出,平發其功,曰以為『非我莫能為』也。」這是上官毀謗屈原的話,導致「王怒而疏屈平」。屈原因為被楚懷王疏遠,很痛心,才寫出《離騷》。
  • 古耜:魯迅怎樣讀屈原
    魯迅當年對屈原的那份熟悉和熱愛,確實建立在靈臺相通,精神共鳴的基礎之上——「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高丘寂寞竦中夜,芳荃零落無餘春」;「一枝清採妥湘靈,九畹貞風慰獨醒」,讀著這樣一些詩行,我們不難看到屈原和楚辭的意脈,是怎樣在魯迅的心頭復活和筆下延伸。
  • 屈原為什麼要選擇投江自殺而不是歸隱山林?
    可惜,後來的楚懷王變了,變了的楚懷王開始排斥屈原。很多史學家認為,楚懷王之排斥屈原與他寵愛鄭袖有關。可也有人認為,楚懷王排斥屈原是楚懷王「利令智昏」的結果。楚懷王開始排斥屈原的同時,也開始重用佞臣子蘭、靳尚等,也是從此時開始,屈原的官位便開始「越做越小」了。
  • 花間讀詩:《橘頌》屈原,要的就是這一種精神
    戰國時期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這首詠物詩就是一首借詠物來言志的佳作,據說是他少年時期的作品。 橘樹,這種在中國南方普遍種植的果樹,有一個最大化特點,就是不能移植,移到北方就結成苦澀的枳。這種獨立不遷的個性正是屈原所追求的。也是他一輩子都不能改變的情懷,這種情懷可以說是愛國,也可以說是故土難離的情懷。讀懂《橘頌》,就不會說屈原愚忠了。
  • 我們為什麼要讀歷史?
    我們非要弄清楚明白不可。究竟歷史是什麼?中國人為何要讀中國史?這兩個問題我們也要弄清楚。這對我們自己做人、做學問、做事,乃至如何與人相處,都很重要。這當然狹窄,很有問題,我們不能說歷史只幫助統治者,只為政權服務。雖然政治是最切身的關係,政治代表著最巨大的利益爭奪、權力爭奪。得到權力那種滿足感是很大的,所以人不論如何受人非議也要參政。但如說歷史是為政治服務便很悲哀,這樣讀歷史便很偏狹,走不出政治鬥爭的領域;讀歷史變成只想從事政治鬥爭,奪取政權,難道除此之外便沒有其他作用了嗎?反過來我們不想從事政治鬥爭便不用讀歷史了嗎?
  • 屈原:請叫我屈原,別叫我羋原
    導遊的震驚是有道理的,因為哪怕自詡歷史愛好者的本人,如果忽然有人提問我,兩宋交替之間,金人扶植漢奸張邦昌建立起來的傀儡政權叫什麼,估計我也要愣一下才能想到「偽楚」。  然而,知道「偽楚」就意味著眼界與見識超出常人了嗎?孔乙己還知道「茴」字的四種寫法呢,但還不照樣是眾人恥笑的廢物?
  • 朝拜屈原(圖)
    兒時每遇端午節,母親必定裹粽子給我們吃。村子裡家家戶戶也都裹粽子。我曾好奇地問大人,這一天為什麼要吃粽子?得到的回答是為了紀念一個叫屈原的人。屈原是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人。因報國受陷而投江自盡,老百姓駕著龍舟去打撈他,為了不讓魚鱉吃了屈原,大家紛紛往江中拋粽子,用粽子把魚鱉引開。於是民間就有了端午節賽龍舟和吃粽子的習俗。由此我記住了屈原是個好人。  長大了,讀書識字了,讀了司馬遷的《史記》才知道屈原不僅是個好人,而且是個偉大的詩人。
  • 我們端午思屈原,屈原卻在《思美人》
    端午在屈原之前早已有之,但因屈原於端午之日悲憤投江,才令國人在兩千多年來,都於端午來祭奠這位浪漫主義愛國詩人,屈原的生,燦如夏花,屈原的死,烈如頑石,或許端午節也是中國如此眾多的傳統節日中,唯一與歷史故人有著關聯的節日。
  • 端午節的來歷和風俗 屈原的故事 屈原的詩詞 屈原列傳 okex
    據說屈原投江的那天是五月五日.從此以後,每年到了五月五日,人們都要划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來紀念屈原。屈原的詩詞屈原主要成就:屈原是個詩人,從他開始,中華才有了以文學著名於世的作家。他創立了「楚辭」這種文體(也稱「騷體」),被譽為「衣被詞人,非一代也」。
  • 我們為什麼要讀文言文?
    從此,白話文登上舞臺,成為我們通用的書面語言。懂不懂文言文,都能在這個社會上生存。那麼,我們為什麼還要讀文言文呢?-這個問題或許可以用另外一個問題來回答——既然有了數位相機和高清列印技術,我們為什麼還要去博物館看油畫呢?
  • 學習閱讀《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屈原該不該堅持邊緣化
    屈原屈原志向高潔,堅持真理,被人嫉妒而遭受流放,終究無可柰何,沒能返回朝廷。屈原披頭散髮漁父看見他問他:「這不是三閭大夫嗎?您怎麼來到這裡?」屈原說:「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所以被流放到這裡。」
  • 端午思屈原,為什麼《橘頌》是一篇偉大的作品
    大家可能注意到,出土的這篇《李頌》,和《橘頌》的風格完全一致,甚至有些詞彙都雷同(後面我們會具體提到)。這讓我們不由得要遐想,屈原到底是不是傳說中的開拓《楚辭》這個題材的人?我個人傾向於不是。在當時,肯定有很多楚國文人操持這種文體,表達自己的愛恨,只不過屈原寫得更好,流傳下來了。但詞彙雷同怎麼解釋?
  • 屈原為什麼不遠走他國,而要投身汩羅江呢?
    戰國時期諸侯擴張侵略,秦國仗著自己的強大總想欺負欺負周邊的國家,今天要跟這個小弟談判,明天又要和那個小弟籤約,但是楚國卻不甘心受秦國的氣。青年時期的屈原樣貌英俊,在治國方面才能突出,早年非常受楚懷王的信任,官至左徒。
  • 屈原最後為什麼選擇投江?
    屈原最後為什麼選擇投江?長嘆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這是出自著名作品《離騷》中的一句話,大家都知道它是離騷中的一句話,它的作者是楚國詩人屈原。提起屈原這個人,實際上是功不成名卻就的一個歷史人物了。究其原因,還得娓娓道來喲~其實從屈原之前的作品上來看,就能看出他是一個極其愛國的一個詩人。如此愛國的一個詩人卻不被重用,只能說明是統治者的問題。當時屈原的上級也就是當時的帝王是楚懷王。楚懷王一直在後世看來就是一個妥妥的昏君,其實他也就是一個昏君!這個人非常可笑,放著好好的忠臣不用卻偏偏寵信奸臣,真的覺得可能是他的眼光有問題。
  • 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為什麼與屈原有關?
    為什麼不平凡?眾所周知,「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去冬今春在湖北武漢暴發,全國人民過了一個不平凡的春節。今年閏四月,不然的話農曆五月初五早就過了。百家號讀者知道嗎?端午節為什麼與戰國時的屈原有關係呢?在五月初五即將來臨之際,我為大家說說,也可以說是共同學習吧?端午也稱端五,「端」和「初」意義相同,「五」與「午」讀音相通。按地支順序五月正是「午」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