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評論:臺灣「民主化」與「選舉文化」

2020-12-20 網易新聞

  臺灣島內圍繞今年3月20日「總統」選戰目前已進入白熱化,「藍」「綠」兩軍已近乎貼身肉搏,雙方都全力投入這場生死拼殺。但選戰中看不到多少有關經濟民生等政策較量,充斥在媒體版面、螢屏上的多是光怪陸離的謾罵、爆料,相互「抹黑」、「抹黃」和「抹紅」。

  所謂「抹黑」就是給對手製造黑金案或人身攻擊。前不久,臺灣鬧得烏煙瘴氣的「非常報導」事件,由「綠軍」作背後支持,以「臺灣媒體革命工作室」名義製作的光碟,對「泛藍」參選人及其支持者竭盡攻擊、侮辱、醜化,比如說宋楚瑜「患『肝癌』」(閩南話發音為「官癌」,暗指宋有「官癮」),諷刺他不僅身心健康有問題,而且在「興票案」中是主犯;近日「綠軍」又對國民黨的黨產問題窮追猛打,攻擊連、宋用黑金企圖買票漁利。所謂「抹黃」,即以緋聞攻擊對手,如民進黨「立委」張清芳日前召開記者會,把長年跟隨宋楚瑜左右的女秘書指為宋的「小老婆」,還稱宋的前臺北辦公室主任楊某是宋的「情婦」,指出兩人關係親密,宋才會將上億資金交楊處理。所謂「抹紅」即隨意給對手貼上「中共同路人」「賣臺」「臺奸」的標籤。  

  在「抹紅」中,更荒唐的是就在「非常光碟」出籠的同時,島內又推出了一部由民進黨中央製作的「公投」遊行宣傳影片,影片中將一位市民在臺灣「雙十節升旗典禮」時高喊「胡錦濤萬歲」的畫面,經「技術處理」後,移花接木拼到馬英九的畫面上,對馬英九進行「抹紅」。因為馬英九人氣旺盛,是國民黨內未來惟一能與陳水扁爭鋒的人物,又是「泛藍」軍在這次選戰中穩固北臺灣選票的負責人。「綠軍」在經濟上、生活上污衊不了馬英九,就設法在政治上玩小動作。當前的臺灣社會,在李登輝、陳水扁誤導下,誰只要被貼上「通共」「賣臺」的標籤,誰就是「臺奸」,誰就得「出局」。  

  臺灣選舉的惡質化與其所謂的「民主化」進程密不可分。似乎是「民主化」程度越高,選舉的風氣就越壞。反正為了勝選,「抹黑」對方,把對方當作敵人拼個你死我活非徹底打倒不可,什麼道德、格調,可以統統不要。言論自由變成了誹謗自由,這就是臺灣當局一再標榜的民主?!  

  在當前臺灣這場選戰中,除了黑道介入、金錢賄選、政策買票、拜票拔樁(分化對方陣營,針對地方派系的拔樁大戰)等傳統手段仍會充斥其間外,隨著選舉投票日臨近,這場關乎「藍」「綠」陣營各政黨的生存與發展,更關乎各自頭面人物的政治生命能否延續,相信更新奇、更狠毒、更陰險的選戰招術還會不斷出現。臺灣媒體指出,陳水扁手裡還有牌沒有出盡。臺灣民眾對此似乎也見怪不怪,雖然一些有識之士稱「臺灣選舉的缺失令人扼腕」,但也表示無可奈何。  

  選風的敗壞,金錢的泛濫,問政文化的粗糙,以及臺灣選舉制度的種種缺失,導致臺灣的所謂「民主」選舉呈現如此向下沉淪的亂象。臺灣「選舉文化」的品位不過如此而已。來源:福建日報作者:經緯

相關焦點

  • 鄭永年:大選之後,過度民主化的臺灣將面臨怎樣的危機?|文化縱橫
    如果要得到美國的支持,臺灣政治人物的「民主行為」至少能夠為美國所接受。同時,臺灣的民主化本身就是為了應付中國的崛起。如果臺灣不民主化,它在國際社會的優勢就會消失。儘管臺灣民主化也只不過是20來年的時間,但無論臺灣民主還是人們對臺灣民主的看法,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臺灣民主不再具有剛剛開始那樣的特殊性。這也可以說是因為民主成熟了。這種成熟性表現在多個方面。
  • 臺灣印象之一:民主化與民粹化的雙重進程
    但是,核四是否應該續建只是一個表面議題,在這個議題背後是臺灣朝野兩黨為了獲取以後的選票而不惜一切地鼓動民眾。對於民進黨來說,2014年的「七合一」選舉是關鍵之年,如果民進黨在選舉年提出核四公投,無論民進黨怎樣聲明核四問題與選舉無關,核四公投綁架選舉都不可避免。
  • 2020「大選」剛落幕又開始談2024,臺灣的選舉真能當飯吃?
    海峽導報(記者 薛洋 @臺海大師兄)有人說,臺灣不是在選舉,就是在選舉的路上,這一點沒誇張。 本來以為2020年1月「大選」落幕後,臺灣能消停一段時間,起碼在2020年、2021年選舉話題能告一段落,全島上下可以專心拼經濟。沒想到,島內輿論還是對選舉無法「忘情」。
  • 選舉制度的複合化:基於第三波民主化國家的實證研究
    選舉制度是民主國家主要的政治制度安排之一。過去的研究認為,選舉制度設計的合理與否,往往會對新興民主政體的穩定性與有效性產生重要影響。這項研究考察的是73個第三波民主化國家1974~2013年的選舉制度,這裡的國家樣本來自於作者一項規模較大的跨國研究。
  • 李毅臺灣觀選記1:研究臺海
    - 百度快照 - 評價李毅臺灣觀選記1:研究臺海_李毅_新浪博客2016年1月20日 - 李毅臺灣觀選記1:研究臺海(2016年1月10日)李 毅久仰中國寶島臺灣省。終於降落在臺北桃園國際機場。蔡英文當選已成定局。2014年12月臺灣九合一選舉國民...blog.sina.com.cn/s/blo...
  • 港媒:臺灣選舉氣氛特異 大陸保持警覺
    香港中評社13日發表快評文章說,距2016年1月16日臺灣大選投票日僅餘約半年時間,迄今為止,兩岸議題未有擦出火花,民進黨未刻意、明確地去衝撞紅線,大陸還未真正出手。臺海平靜無事,這樣的局面或會一直持續到選舉有了結果。
  • 高見丨蔡東傑:很多人誤解了臺灣的民主化
    蔡東傑生於1969年,他的青少年時期,正是臺灣從威權統治向民主政治轉型的關鍵時期。作為政治學的研究者,以及臺灣民主化進程的親歷者,他對臺灣民主化轉型的分析和觀察,或許有助於大陸讀者更好理解臺灣的民主轉型。
  • 臺灣民主化三十年結果是什麼?這四點說明了問題
    2020年,中國臺灣地區即將開展地區領導人的選舉。在12月9日播出的《這就是中國》節目中,主講人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教授就「臺灣民主問題」展開了主題演講。臺灣民主化三十來年的結果是什麼?首先是經濟嚴重滑坡。
  • 臺灣誰當選不是臺海局勢的決定因素
    鴻海集團董事長郭臺銘17日宣布參加2020年臺灣「總統」選舉,這將進一步增加臺灣那場正在到來選戰的戲劇性。  大陸方面不宜對臺灣選舉能夠提供抑制「臺獨」的力量抱太高期望,要看到,政治體制本身決定了政黨輪替將在臺灣不斷發生,導致島內的兩岸政策間歇性變化。陳水扁鬧了8年,馬英九執政結束了那段動蕩,但蔡英文又把臺海緊張帶了回來。無論誰在2020年當選,上述政策輪迴都極可能延續下去。
  • No.205 包剛升︱選舉制度的複合化:基於第三波民主化國家的實證研究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1974年以來的第三波民主化國家竟然將比例代表製作為選舉制度設計的首選方案。而且,這樣做並沒有普遍地導致第三波民主化國家政黨體制的碎片化。那麼,為什麼會這樣呢?基於對這些國家的經驗研究,筆者發現,主要原因是第三波民主化國家的選舉制度——包括比例代表制在內——出現了複合化的趨勢。而這恰恰是選舉制度演化的新現象。
  • 2018年,臺海形勢更趨複雜嚴峻,兩岸關係面臨的風險和挑戰增多
    中國臺灣網2月日訊 華廣網1日刊載海峽兩岸關係研究會特約研究員吳為的評論文章指出,2018年,臺海形勢更趨複雜嚴峻,兩岸關係面臨的風險和挑戰增多。「臺獨」勢力的分裂活動可能進一步加劇,這是造成兩岸關係僵局持續、風險升高的最大因素。
  • 美國公開承認介入臺灣2020選舉 影響多大看選民
    美國國防部印太事務助理部長薛瑞福19日在華府一個政策會議上宣稱,美方預期中方將幹預臺灣2020的選舉,美臺已經就此展開對話,美方考量直接提供幫助,強化臺灣應對能力。香港中評社快評指出,薛瑞福所稱「直接提供幫助」,等於公開承認、宣布美國正在介入臺灣大選。所謂「美方預期中方將幹預」,只是為美國的幹預找藉口,賊喊捉賊是也。薛瑞福的表白赤裸裸,連偽裝都撕下,十分罕見。評論指出,美國痛恨自己的選舉遭他國幹預,為了疑幻疑真的「通俄門」,將川普調查到死去活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然而世人所見的是,這種幹預他人選舉勾當,美國幹得最多、最拿手。
  • 2020年"大選"恐是臺灣最後一次選舉?國臺辦回應
    (原標題:蔡英文宣稱大陸「打壓」臺灣影響選舉,國臺辦痛斥「碰瓷」)
  • 臺海七日:蔡英文基調放軟?武裝戰機成俱樂部?
    臺海七日:蔡英文基調放軟?武裝戰機成俱樂部?  臺灣《中國時報》8日評論說,朝野對峙應否加入亞投行,其實已經不是重點,真正愛臺灣,不但應該參與亞投行,還有太多舊觀念應該改變,實事必須推動。平實而論,從臺灣發展的角度來看,加入亞投行利遠大於弊。臺灣《旺報》9日直言,2016大選將至,在政黨利益掛帥的前提下,經濟問題泛政治化現象又搬上檯面,舉如黑箱作業、「親中賣臺」等選舉口號不絕於耳。
  • 選舉概念革命:「選舉」何以成為「威權」的修飾詞 | 文化縱橫
    ✪ 景躍進 / 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文化縱橫》微信:whzh_21bcr[導讀]上個世紀70年代開啟的第三波民主化席捲全球,導致了錯綜複雜的結果。在退潮之際,曾捲入民主化浪潮的不少國家被發現是在裸泳。一度令人歡心鼓舞的民主之花,緣何結出了新的威權之果?
  • 【臺灣選舉系列評論】慈悲思路‧兩岸出路
    一六年領導人大選在即,從今年(二○一五)六月底起,《人間福報》每天刊登趙無任針對臺灣選舉評論的系列文章,希望為選風增添一些和平、善美的理性思考。因此在我們的心裡,沒有誰好誰壞的黨派分別,也沒有誰勝誰負的政權主觀。社會的和諧、人民的安樂,就是我們佛教最大的心願。過去,我也經常自許,要以公平正義、不做偏頗的態度,本著做人良知,以平等、和平的心情來對國家、社會,甚至兩岸與選舉的關連,做一些意見的敘述,希望對大陸、臺灣兩岸同胞的往來,表達個人誠心誠意的祝福。然而,我在臺灣居住六十多年,還是被認為是外省人。
  • 2001~2008大陸出版臺灣相關圖書綜述
    比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的《臺灣威權體制及其轉型研究》(2003年)、臺海出版社的《臺灣政局發展與兩岸關係》(2008年)以及中央編譯出版社的《臺灣政治轉型與分離傾向》(2008年)等,後者深刻剖析了臺灣的政治轉型,論述了該過程中的「民主化」、「本土化」和 「國際化」的特點,分析了「民主」與「臺獨」關係問題,指出了「臺獨」實質,分析了該過程對兩岸關係的影響。
  • 臺媒:選舉真的能選出好的大學校長嗎?
    臺灣《中央網絡報》今日發表社論文章指出,大學校長身分崇高,他不僅僅是一個學校的校長而已,在我們中華文化傳統中,也應該是知識分子的典範。好的大學校長,很難靠選舉產生,而是要學校去敦聘,就像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孔明一樣。今天,或許是我們重新認識大學的時候,也唯有重新認識大學,才有可能跳脫選舉的魔咒,到社會中敦聘賢達之士來擔任大學校長。
  • 全國臺灣研究會在京舉辦臺海形勢座談會
    全國臺灣研究會舉行座談會。(圖片來源:全國臺灣研究會)中國臺灣網6月10日北京訊 今天,全國臺灣研究會(以下簡稱「臺研會」)在北京就臺海形勢舉行座談。在對臺灣島內政局的分析上,與會學者們認為,去年以來民進黨利用執政優勢進行政策性買票,煽動仇陸反陸情緒,攻擊打壓政治對手,在「二合一」選舉中獲勝,蔡英文的高票連任以及民進黨保持立法機構多數席位,意味著臺灣政局將由民進黨主導,但並不意味著民進黨今後一定會長期執政。
  • 誰最可能在2020臺灣領導人選舉中勝出?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王睿】隨著民進黨當局權力重組落定、2020國民黨參選者大半浮上檯面,對於明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的評估,已經可以做個初步的預測。首先要說的是,民主選舉難以產出賢能兼具的政治家,已是不容否認的臺灣經驗。這除了是選舉政治本身的困境之外,還跟臺灣所屬的政治結構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