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給了聊城這座城市特殊的烙印
短短幾十年間
我們腳下這片土地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翻過歷史的年輪
所有人都被震撼了
一九五七年的古樓東大街
1958年以前,聊城地委專署機關(道署街)、專區醫院和聊城縣直屬機關、百貨公司(古樓東南角)、新華書店、長途汽車站等都在古城內。
北關水橋
聊城東昌路第一個名字叫北順河街
1958年以前,那時候從聊城去濟南,要從設在古樓北大街北門裡路東原「相府」的長途汽車站乘長途汽車,經過北關水橋,在北關街、聊堂路路口聊城地區公路段處,沿護城河北岸向東北行,公路的北面是「北壩」,至老王口橋(今王口橋之南)再向東到板橋出聊城,這一段公路(309國道)就是東昌路的前身,當時叫「北順河街」。
北順河街「順」的不是古運河,而是護城河,東昌湖舊稱護城河、環城湖,1995年更名為東昌湖。
聊城東昌路第二個名字叫東方紅大街
1958年大躍進中,北順河街更名為東方紅大街。當時以東方紅大街和柳園路口為中心,稱作「東北新區」。東北新區南至聊城劇院和對面的柳園村,聊城劇院南邊商業大廈(今銀座商城)處是個大水坑。東北至聊城地區結核病防治所(後來的聊城市結核病防治中心、腫瘤醫院)。
東風池(刁瑞生攝於上世紀七十年代)
東方紅大街和柳園路口西南角是東風池,在現在的百大三聯處,大門朝北,是三層樓,下面兩層是澡堂,上面是辦公室之類。每一層樓都有大大小小的幾個水池子,熱水從後面的鍋爐房用管子通過來,在這個鍋爐房裡有一個豆腐坊,是聊城人買豆腐的唯一去處。東風池從早晨八點至晚六點上班,分為男女兩個堂子,男賓在一層,女賓在二層。有人專門搓澡,要多交一毛錢才行。
原聊城縣飲食服務公司副經理、老攝影師刁瑞生說:「這張照片的背景是東風池,論建築風格,它是上世紀七十年代以前聊城縣(今東昌府區)最好、最先進的西式建築;說到實用價值,它是計劃經濟時代聊城唯一的一座國營浴池。」。
【注】刁瑞生在樓北大街路西居住,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刁瑞生加入飲食總店,在攝影門市部師從攝影名家郭兆仁學徒,1960年參加了商業部在上海主辦的攝影進修班,經過刻苦鑽研,成為聊城縣飲食服務公司的業務骨幹。他的作品多次參加山東省人像攝影展覽,刁瑞生本人被聘為聊城地區人像攝影培訓班主講教師,是當年聊城地區為數不多的國家級人像攝影技師,成為攝影行業的佼佼者。八十年代後期,他擔任聊城地區商業技術考評委員,負責攝影人員的定級評分工作,後為聊城縣飲食服務公司副經理。
刁瑞生老人回憶:當時洗澡,大浴池每人收費兩角,單間為三角。買個牌子進去,有人就會給安排鋪位,手錶等貴重物品一般都放到櫃裡保管。大廳裡有四排床鋪,兩床之間各有一個小桌。每張床上都有兩塊浴巾,洗完可以躺一會兒。「裡面有理髮師,也有修腳的。有位擅長中醫骨科的劉洪祥師傅,就在這裡工作,經常有人找他接骨、正骨。那時講為人民服務,給人治病分文不取。」
說到劉洪祥,還要從劉德成先生說起,民國年間,東關大街路南有一位擅長骨科的劉德成先生,是鎮國將軍劉通的十六世孫,原籍聊城湖西辦事處十二裡營村。他對跌打創傷諸症頗有研究,患者經其治療後立即見效。其子劉洪祥繼承了家傳正骨技術和優良醫德,成為當代聊城正骨名醫,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被調入聊城地區中醫院中醫外科。
刁瑞生先生說:「東風池平日人還少點,每逢星期天就人滿為患,節假日更是如此。挨號買牌的人排起長隊,有幾十米遠。」刁瑞生說,這種現象常出現在冬天,尤其是在臘月裡。每當此時,工作人員就會反覆督促,請洗完的趕快走。夏天裡少人洗澡,最熱的時候一般會放假兩個月。因為池子裡的熱水一天一換,人們都願意早去,以便用上乾淨的水。他說,東風池建於1958年,拆於1992年。作為那個時代一座規模較大、較有品位的知名建築,拆掉後總讓人感覺有點惋惜。
東方紅照相館
東方紅大街和柳園路口東北角是東方紅照相館和建築公司,再向東路北是軍分區,軍分區以東建起了兩座四層大樓,準備將地委和專署由城裡遷來,這兩座大樓1959年為「聊城地區毛澤東思想展覽館」和聊城鐘錶廠。
東方紅大街和柳園路口以西路北,依次為聊城賓館、聊城地區百貨公司倉庫、聊城三中、聊城專區糧食局直屬庫和後來建的地區人民醫院。路南東風池以西是聊城農校和小任莊,此外就沒有其他單位了。
1958年夏聊城工業專科學校成立,聊城工業專科學校和聊城三中合併,東阿縣委書記賈濤調來任校長,1961年聊城工業專科學校更名為聊城農機學院,學校校址新建在聊城三中西鄰,1962年聊城農機學院撤銷,聊城北順河街小學遷至此處,1992年正式更名為北順小學。
東方紅大街和柳園路口東南角,1958年開工建設聊城百貨大樓,不久由於進入三年困難時期打好地基後被迫停建。1978年才建成,建設工期歷時二十年。
在這之前,聊城沒有一家像樣的百貨商店。
東方紅大街文革後才叫東昌路
光嶽樓 , 得一百來年了吧!!
山陝會館
昔日的百貨大樓〔今金鼎購物中心〕
七十年代的山東師範學院聊城分院〔今聊城大學〕
八十年代流行的大發計程車
七十年代的聊城二中校門
八十年代的聊城二中校門
1987年春節前年集,在城區新華廣場(古樓東)擺滿了三開門大立櫥,三開門立櫥是當時非常時尚的家居之一.
鐵塔體育場,哎!!!
站在東風池上照的,真親切啊!
那時候我們稱這地方叫東北花園。
獅子樓
昔日景陽岡
湖心島,現在好像不怎麼注意她了,這就叫變化。
一絲絲對兒時懷舊的情感湧上心頭!
改了改了,魅力水城?
看是時間不長,21世紀了
東門口的西北角,熟悉啊
四中到現在還是沒怎麼變。
四河頭,小時候春遊必去的地方,一年中少有的興奮的時候。
現在的,就是換了個電子滾動屏幕。
東門口路南,呵呵!
鐵塔體育館,我沒少在裡邊看過拳擊比賽。
運河哪一段沒認出來,這圖看人
東方紅照相館,現在的金鼎商廈
左邊是鳳凰樓,那公交車是當時唯一的公交車,1路車,呵呵
想當年比較高的建築了。
這東西是不能變的。
往東下橋挺陡的。
是臨清的吧?
紅星公園
這人特面熟
上學的時候每年清明節都要來掃墓。
比上邊那張圖好像晚點
這地閒了得3年,拆之前的看不到了,好像是老喬拆的。
當時夠爛 嘿嘿
八十年代聊城市委第二招待所 聊城市委第二招待所現在叫東昌賓館
東升橋老照片
職工,現在還這爛樣。
東昌湖畔
夜晚的聊城,遠處水城明珠的燈帶,如詩話版閃爍
湖畔的廣場
濱河,是新的人間
著名的大轉盤
雪後聊城
看著這些照片
小編不禁感慨到
聊城在這短短的幾十年間
發展得太快了!
你覺得呢?
期待聊城未來的一年,兩年,十年,
會更好,會更美麗
因為,
我們都是土生土長的聊城人。
來源:部分圖片收集自網絡
①【說聊城】微信號:shuoliaocheng
② 推廣/合作/交流請加微信:29294564
以下為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