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瘋狂星期六」到難啃高數課,古稀老師退休十載常站講臺,40年來...

2020-12-25 上觀

一路換乘軌道交通,從寶山區趕到松江區,70多歲的陳孩未老師來一次學校不太容易。今年,作為改革開放後的第一代本科生,陳孩未走進數學課堂已滿40年;其中最近10年,也就是退休後的10年,他依然站上講臺,並且站得很好。

 

教室裡學生換了一批又一批,可少不了這個白髮矍鑠的老人,這名充滿活力與鬥志的教授,這位因為免費「加班」輔導顧不上吃飯甚至夜宿教師之家的大學老師……

 

聽一次陳老師的課,被很多90後東華學子列入大學時代的「願望清單」。「聲音永遠那麼洪亮,動作永遠那麼瀟灑。」學生在博客裡寫道:「他是講臺上的勇士,東華大學學生眼中的『男神』。」

 

 

「難啃」的高數課,大家搶著上

 

 

「今天,我還是講數學,但基本不列公式,」陳孩未用他略帶本地口音的男中音說,「最多一兩個公式,你們還能接受吧?」在東華大學松江校區第一教學樓,陳孩未最近又回到他最熟悉的講臺,帶來這學期的一場數學輔導講座。

 

作為大學必修課,《高等數學》被視為一塊最難啃的骨頭,掛科率常年保持常量。但陳老師並不強制修讀的高數課,大家卻是搶著上——原本只通知了110名理學院學生參加,誰知消息不脛而走,前來旁聽的學生把大教室填得滿滿當當,走廊裡也站了不少人,一如之前的盛況。

極限、導數、微積分,陳老師早已諳熟於心,說「倒背如流」也不誇張;但他卻喜歡創新備課「蹭熱點」,從逝世不久的霍金黑洞理論,到博弈大師納什的均衡理論,以及利用「過半選優」原理來選股票、選對象,這些都成為陳氏數學課的經典案例。

 

「在寫《時間簡史》時,霍金說這本書裡不能有數學公式,有公式的話就會趕掉一半讀者……」陳孩未說到做到,一個半小時的整節課,真的只寫了兩個數學公式。其一,是為了解釋黑洞的引力方程;其二,是為了解釋「π」的蒙特卡洛方法。不太像高數課的高數課,卻引來滿堂拍案與驚奇。

 

上課時從不喝水也不休息,但陳老師說,「我的課堂必須有兩種聲音」,一種是學生發出的笑聲, 「笑聲說明學生聽進去了,笑聲也會與老師產生共振,讓課堂氛圍變得更好」;另一種則是學生發出的掌聲,陳老師課後常對學生說,「你們應該為你們自己鼓掌,為你們把課堅持聽完鼓掌……」

 

 

「瘋狂星期六」,義務輔導7年

 

 

千萬不要以為,陳孩未背後的四大塊移動黑板會空著。如今大寫板書的老師越來越少,但他就是一個。為把課本上沒有的「過半優選」策略講透,他邊說邊寫,一口氣列出了編號1、2、3、4四個候選對象的排列組合,一共24種選擇場景;再一一比較,得出的最優結果可以達到「11/24」,當場證明其成功率接近一半。

 

只見一截又一截粉筆頭攤開在講臺上,粉筆灰將他雙手的紋路勾勒得愈發清晰。這種執念對於老教師而言,或許真有點「瘋狂」。在他退休前的最後7年從教史上,陳孩未和他的粉絲一起創造了「瘋狂星期六」。

陳孩未上課後的一雙手。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了解到,在東華大學原無錫校區,陳老師最初為學生個別答疑,後來慢慢變成了集體答疑。再後來,因為前來答疑的學生實在太多,乾脆就變成了周末開設的義務輔導班。陳孩未分文不收,從早上8點一直講到下午6點,教室裡三層、外三層聚滿了大學生。

陳孩未課後留下的字條。

「瘋狂星期六」跟隨陳孩未來到新建成的東華大學松江校區。那時的松江尚未開通地鐵,對於家住寶山的陳老師來說,路途雖遠卻風雨無阻,「瘋狂」程度有增無減。每個星期六,可容納300人的1101教室座無虛席,甚至還要加座。有時白天的輔導還不夠,陳老師乾脆住進學生宿舍,答疑直到凌晨。碰到考試前夕,還會在第二天再來個「瘋狂星期天」。

 

「瘋狂星期六」直到陳老師正式退休才罷休,成了一代學生的集體記憶,並保存至今。許多學生在聽了陳老師講座後,對學好高數充滿信心,「高中時讓我頭痛的數學,如今卻讓我熱血沸騰。」

學生們對陳孩未的評課。

 

 

不為職稱、論文,教學簡單純粹

 

 

其實,陳老師退休時只是副教授。他告訴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站講臺並沒有什麼特殊原因,也沒有什麼發表論文、職稱晉升的壓力,上課對於老師天經地義,退休老師也不會閒著。「我老伴也是老師,完全理解支持。」

 

1978年,陳孩未考入復旦大學數學系,老一輩數學大師啟發式的教學方式給他留下深刻印象,激發出他對數學教育的終身興趣,「教學、教數學是我一生的興趣」。同樣,他時時處處希望並且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大學前,數學被考試和奧數搞壞了,其實數學是『玩』出來的,大學要儘量扳回來。」 因此,他上課從不點名,還對學生說,「你們付我工資,我給你們打工,是我的老闆,哪有老闆被點名的道理。」

課上,陳老師幽默地告訴在座理學院的同學們,「有人說『數學和物理,是一根藤上的兩個苦瓜』。」在大家笑聲中,他說起自己女兒在華爾街工作中見到很多數理專業的人,還講到自己的同窗好友如何從一名數學系高材生變身為中文系教授。「學數學,到底有沒有用呢——那麼,我問大家『生活』到底有沒有用呢?」學生們個個若有所思,似乎悟到一些真義。

 

每年每學期,一個學院接一個學院,數千名新生在陳老師的「大學高數第一課」中開啟了高數學習之門,他隔三差五輪流授課大約十次之多。現今,陳孩未是東華大學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講師團一員,這些關工委的退休老教師帶著各自專業積累,常在教學樓門口的課間休息室「不期而遇」。他們說的差不多:這一輩子與講臺結緣,只要學生願意聽,就會一直講下去。

相關焦點

  • 天津工大老師成網紅 「高數叔」微信改變高數課
    &nbsp&nbsp&nbsp&nbsp天津北方網訊:近日,一個名為「高數叔」的微信公眾號引起工大「低頭族」的關注,「高數叔」推送的內容幾乎涵蓋了大學階段高等數學的全部課程,而且形式靈活,語言幽默,學生們說,「高數叔」讓高數這門課變得容易了。
  • 誰說高數課難了?那是你沒有遇到QQ空間都是習題詳解的「許媽媽」!
    她說:「我是非常喜歡給大家教學的,為大家答疑改作業的,雖然我要退休了,但是以後大家還可以來找我答疑,不懂的QQ上、微信上都可以來問我。」坐在前排的同學,都能很清楚地注意到她眼睛發紅和聲音變得哽咽。此時此刻除了最響亮的掌聲,無以表達心中感激。 她說:「最後,希望大家都能考出好成績!」。
  • 大三男生開班講高數 受同學瘋狂擁戴獲封「學神」
    大三男生開班講高數 受同學瘋狂擁戴獲封「學神」   記者昨日獲悉,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大三男生韓傳亮,每周末都會開班給同學義務補習數學,由於效果甚佳,受到學子瘋狂擁戴,紛紛稱其「學神」。
  • 高數課1分鐘搶光!如果你認識「葉爺爺」和「才哥」!
    上個學期,選課開始不到幾分鐘,這門由重慶大學數學與統計學院的張良才所教授的《高等數學》課的所有名額即被搶光。「才哥寶藏老師」、 「鋼鐵俠」、 「鐵人張良才」,「難搶的高數課」,在學生們眼裡,張良才的高數課是一項良心工程。
  • 「會寫詩的高數老師」讓高數課不「高冷」
    把數學之美與人生哲理揉到「高冷」的高數課堂,張丹青的授課方式深受學生喜愛,一組上課的照片使他成為「網紅」。有同學直呼:「學高數,悟人生,不一樣的老師成就不一樣的學生!」 張丹青正在上高數課  董亞文攝 「為什麼擺動數列沒有極限?就是因為它不堅守,一會喜歡這個,一會貪戀那個。用有限的人生把握無限的可能,用有限的知識感悟無限的真理,才能讓轉瞬即逝的人生化為永恆。」
  • 退休老教師「最後一課」:上好每堂課,是對講臺最好的告白
    原標題:退休老教師「最後一課」:上好每堂課,是對講臺最好的告白「同學們,今天是你們大學階段最後一節藥物化學課,也是我30年教學生涯裡的最後一堂課。」18日,全國模範教師、中國藥科大學教授尤啟冬給學生們上了退休前的「最後一課」。
  • 古稀老人自學高數 蹲守食堂求教能解答的沒幾個
    古稀老人自學高數 蹲守食堂求教能解答的沒幾個作者:新報郝穎內容提要:這兩天,河北工業大學官微一條「勸君惜取少年時!七旬老人工大食堂自學高數,你還有什麼理由不努力」的文章,在微信朋友圈被熱傳。說的就是72歲的老人李彬,只有小學文憑的他,用7年時間自學初高中數學、物理,現開始學習高數,幾乎跑遍各高校食堂向學生虛心求教。天津北方網訊:這兩天,河北工業大學官微一條「勸君惜取少年時!七旬老人工大食堂自學高數,你還有什麼理由不努力」的文章,在微信朋友圈被熱傳。
  • 「我希望我的最後一口氣是在講臺上呼出的」——記安徽省馬鞍山市和縣卜陳學校退休教師葉連平
    自1978年從教以來,他始終堅守在三尺講臺,為鄉村教育奉獻了40多年。退休後,他創辦「留守兒童之家」。「我希望我的最後一口氣是在講臺上呼出的」,他用他的實際行動書寫著一名農村老教師對學生的大愛。——題記葉連平,祖籍河北滄州,1928年9月出生於山東青島。
  • 老先生|數學教授93歲重歸講臺教詩詞:課堂就是我的天堂
    別人一輩子工作三十餘年,他做老師一氣兒就是六十年。好不容易退休,沒幾年又重新走上講臺。「過一過自己上課的癮,重溫舊夢。」他說著,眉梢眼角都漾起笑意,樹皮似的皺紋又深一層。教了一輩子數學,如今他看著講臺下一雙雙專注的眼睛,腦海中縈繞的總是70年前同樣剛剛邁入象牙塔的自己。
  • 故事:紀念教師節,說說那些年遇到的奇葩好老師
    今天是教師節,先祝老師們節日快樂!人生在世,能夠得一良師不容易。一路走來,從幼兒園到大學,遇上不少老師。有好老師也有壞老師,但是遇到奇葩的好老師卻不多。與大家分享。口語很差的英語老師中學時遇到的一位老師。年紀四十多,英語老師。
  • 高校圖書館保潔員輔導學生高數6年 被誤認教授
    來源:瀟湘晨報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長沙校區:近日在圖書館自習,發現一老教授在教學生高數。上前一問才知,他是一位退休教授,經常在自習室義務幫助同學,希望能夠傳播正能量,該教授姓名古稜峰!1月10日11:40 來自新浪微博  本報記者文乃斐 實習生劉瀟婷 長沙報導  圖書館裡,一名學生正為微積分證明抓頭流汗,此時,掃地大媽從身邊走過,小聲地說,「用拉格朗日中值定理試試」,隨後飄然而去,該同學豁然開朗。  這則網絡段子讓人會心一笑。在中南林業科技大學的圖書館裡,當學生面對高數題無從下手時,也有一名「老師」主動上前解答,現在已有6年時間。
  • 濟南一老師退休前最後一堂課:面對沒有學生的空教室講課,講完對著講臺深深鞠了一躬
    大眾網·海報新聞濟南5月17日訊(記者 陳洋洋)「同學們,再見……」近日,在濟南鋼城區汶源街道中心小學的教室裡,教書教了43年的老教師房思才在空蕩蕩的教室上了一堂沒有學生的課。這是他退休前在教室的最後一堂課,離開前,他對著空講臺和教室深深鞠了一躬,這件事傳出後,感動了不少家長和學生。
  • 這位老師的最後一課竟這樣上!老師,你的最後一課會怎麼上? | 特別關注
    網紅老師巧上「靈魂」數學課 學生整理「課堂語錄」 「如果沒有聽過楊訪老師的高數課,那應該是上了假的中國藥科大學。」在藥大,提起楊訪老師,那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就算到最後,也會堅守陣地@王洪濤:這個還早呢,沒想過,如果是職業生涯最後一節課,我想,一定要堅守好最後的陣地吧。 @一天十句話: 我還年輕,沒有想過最後一節課會是什麼樣子。
  • 山東一高校教師將高數課上成詩歌鑑賞 自編哲理小詩受追捧
    該校某大一高數課老師張丹青將高數寫進詩句裡,並融進人生哲理,以此加深學生對「有限」和「無限」高數概念的理解,贏得了不少學生的好評。有同學直呼:「聽高數,學人生,不一樣的老師成就不一樣的學生!」儘管年逾六十,但張老師偏小鮮肉的長相被很多學生當做「男神」。「會寫詩的高數老師」經學生發到朋友圈後反響熱烈,張老師表示,這已不是他第一次「出名」了。
  • 講故事打比方打造「金課」,長沙一高校教師讓高數課不再高冷
    「金課」2018年秋,第一次聽譚豔祥高數課時,陳暉霖遠沒有現在這樣服氣:「就是特能吹,大學生頻頻掛科的高數,被他說成人人都能考90分的小學語文。」對於參加高考數學只拿了92分、略過及格線的陳暉霖而言,只將老師的話當作是一個鼓舞士氣的段子置之腦後。
  • 用京劇解釋高數公式 南農大老師「環哥」火了
    高數課枯燥無味?南京農業大學一位高數老師「環哥」通過唱京劇給學生「提神」,效果非常好,大家不僅不困了,面對老師貼心的設計,學生簡直不好意思「糊弄」這門課。「環哥」出生於1981年,本科就讀於重慶大學,研究生畢業於中科大,目前在南大讀博,也是妥妥的「學霸」。
  • 貴陽九旬英語老師堅守講臺成網紅!你上過他的課嗎?
    90歲了還在堅持教英語而且自成一套教學體系深受學生和家長的喜愛咱們趕緊去認識一下這位特別的英語老師視頻中,一位佝僂著身子,滿頭白髮的老人站在講臺上,用風趣生動的語言給小學生上英語課記者聯繫到這位老師,了解到他堅守講臺35年的故事。
  • 女代課老師執教40年月薪150元:沒保障不敢退休
    圖片來自晉廣論壇原國堂  從17歲到57歲,山西省陵川縣積善村代課教師宋玉蘭堅守三尺講臺40年,她用生命中最寶貴的時光照亮這個偏僻的小山村。雖然宋玉蘭這一輩子每月工資最多時也只有一百多元,但她喜歡孩子,說「我離不開孩子們」;鄉親們也敬重她,說「她是小山村不滅的蠟燭」。
  • 安徽91歲退休老教師:希望最後一口氣留在講臺上
    原標題:希望最後一口氣留在講臺上 如果站在教室外,聽著裡面傳出來的洪亮的授課聲音,你可能很難想像,站在講臺上的是一位已經91歲高齡的老人,他就是葉連平,自認為是「20後的年輕人」,自1991年退休之後,他堅持在家義務教英語至今已有27年,生活簡樸卻捨得為學生花錢,他曾說「希望呼出的最後一口氣是在講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