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先生|數學教授93歲重歸講臺教詩詞:課堂就是我的天堂

2020-12-14 澎湃新聞

【編者按】

「老先生」是澎湃人物開設的專欄。我們拜訪活躍在科學與人文領域的老先生們,為一代知識分子的學識、風骨與家國情懷留下歷史的存照。

古詩詞講座上,潘鼎坤給學生們講平仄。 採訪對象供圖

站在講臺上的潘鼎坤像一棵老樹。

背微駝著,但腰板還是筆直的,透著顫巍巍卻利落的直愣勁兒。落步又極穩,像是講臺上有他的根。枯瘦的手在黑板前舞動,板書一筆一划,字字有力。久經漿洗的中山裝帶著舊色,莫名平添了幾分歷經風霜的味道。

他已經93歲了。別人一輩子工作三十餘年,他做老師一氣兒就是六十年。好不容易退休,沒幾年又重新走上講臺。「過一過自己上課的癮,重溫舊夢。」他說著,眉梢眼角都漾起笑意,樹皮似的皺紋又深一層。

教了一輩子數學,如今他看著講臺下一雙雙專注的眼睛,腦海中縈繞的總是70年前同樣剛剛邁入象牙塔的自己。那時臺上侃侃而談的是治經史文學的先生們,他沉醉其中,飽受震撼之感至今記憶猶新。

他決定不講數學了,講古詩詞。2017年5月16日,潘鼎坤以「試講中文對聯詩詞中的對稱美」為題開講座。結束時振臂高呼「唐詩萬歲!宋詞萬歲!」的視頻被傳上網,一夜成了「網紅」。

2018年2月17日播出的《經典詠流傳》節目中,潘鼎坤講述自己與詩詞的緣分。 央視綜合頻道 截圖

去年年末中央電視臺邀請他去錄《經典詠流傳》節目,民謠歌曲《聲律啟蒙》終了,他作為嘉賓上臺,說了句心裡話:「不能讓中國詩詞在我們這一代絕了啊」。

「好老師上課感覺是享受」

潘鼎坤拄著拐杖「篤篤篤」走進教室,一眼瞅見講臺上擺著的凳子。

這是他2018年第一場講座:「試講中文對聯的規律及魅力——奇文共欣賞」。主辦方怕他累著,特意準備了坐席。潘鼎坤擺擺手,把凳子撤了。上央視節目時他就說過:「我們當老師的,什麼時候坐著上過課?」這是規矩,也是尊重。

「你們願意花費時間來聽我這個有些『二』的人來講,我非常高興,非常感謝。」開場白畢,他彎腰鞠躬。臺下三四百人,有年輕的大學生,專程來參加的中年教師——曾經也做過他的學生,還有他特意拜託主辦方請來的附屬中學語文老師們,希望能借他們之手,將傳統文化的魅力傳達給更年輕的一代。

「他的心態很年輕。」2016級本科生龔淦說。「很贊」「洪荒之力」之類的詞不時從鮐背之年的老人家嘴裡冒出來,讓她覺得奇妙而親切,沒有距離感。

潘鼎坤從對聯的起源開始,講到「平平仄仄」的規律,舉例層出不窮。學生王元最喜歡一個關於數學的對聯:傳說康熙皇帝在「千叟宴」時,就當時年紀最大的老人出上聯「花甲重開外加三七歲月」——花甲60,「重開」翻倍,加上三七二十一即為141歲;紀曉嵐對下聯「古稀雙慶內多一度春秋」,古稀70,「雙慶」乘二,加一年也正好是141歲。

黑板上,對聯的平聲字標註「-」號,仄聲字是「+」號。講罷故事,潘鼎坤又補幾句,分析哪裡平仄不對,自己琢磨著將下半句修改成了「古稀雙慶又有半雙春秋」。王元讚嘆:「給大家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哇,特別好。」

四塊大黑板很快寫滿。學生要幫他擦,潘鼎坤一揮手:「不用,我自己來。」刷刷幾下擦乾淨,又繼續寫。偶爾低頭頓幾秒,拿起放大鏡仔細看講稿。更多時候則有力地來回踱著步,嗓音鏗鏘。

講臺下有人感嘆,說他看起來一點也不像90多歲的人。

更多人被他的激情感染。「眼神炯炯發光,從內而外燃燒的感覺。」王凱回憶起來,語氣帶了點激動。他在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做老師,對站在講臺上的狀態感同身受:「一個人站在他一生的舞臺上的時候,一下子迸發出來……人要活得那麼旺盛,就一定專注熱愛這件事情。」

王凱提起潘鼎坤的「網紅」視頻,說末尾「唐詩萬歲」的口號別人喊出來矯情,潘教授喊出來毫不意外。他視之為師者傳道受業的誠意:我內心的信仰,通過外在的行為讓你感知,想從你那裡得到共振,然後達成知識的對流。

年輕的學生們領悟不到這麼多。只覺得他情緒飽滿,很受感染,上他的課不容易犯困;講座近兩小時,中途沒有休息,好像「唰」一下就過去了,課堂氣氛也很活躍,提問環節時間都不夠用。

潘鼎坤自己笑眯眯:「好老師上課感覺是享受,壞老師上課感覺像坐牢。我大學裡碰到過好老師,自己也『坐過牢』,不能讓學生再坐牢。」

「教你一招,你用一輩子」

潘鼎坤1947年考入復旦大學數理係數學專業,兼師範生。憶及母校他充滿深情:「來復旦的第一周,就把我從一個『山裡人』變成了『位卑未敢忘憂國,冷眼向洋看世界』的人。」

1925年,他生於浙江省縉雲縣雙溪口鄉姓潘村,老家崇文重教卻貧困、閉塞。抗戰期間,上海、杭州的知識分子往浙南逃難,中學一道遷來,他才有機會讀初中。從老師那裡得知讀師範不交學費,又考了師範高中,成績極好,終於成為村裡第一個大學生。那是他命運的轉折點。

20世紀20年代末的福州路。 資料圖

彼時復旦大一學英文,大二大三學德文,大四學法文。第一堂數學課,老師就將全世界著名大學用的微積分教材都列了一遍。潘鼎坤三天兩頭往四馬路(今福州路)上的龍門書店跑,那裡外文舊書打二三折,新書當年就能翻譯引進來。

六十多年後去上潘鼎坤數學課的學生回憶,他上課順口說英文很平常,還會推薦俄語數學教材給學生看。潘鼎坤說,俄語是工作後自學的。他覺得有些教材中文翻譯得不好,看英文或是原版的術語更準確些。

1951年從復旦畢業後,他由國家統一分配至東北工學院,1956年隨系(科)調整併入西安建築工程學院(現西安建築科技大學)。理論上應於80年代退休,但課程一直上到1996年,隨後又帶了15年的考研輔導班。

最初接手時考研輔導班只有7個人。潘鼎坤帶了幾年,一課難求,很多外校的學生都要來聽。晚七點上課,早早就有人排隊搶座位,開教室門的老師都擠不到門跟前。06級學生張浩通常直接坐在走廊:「那也是挺好的位置,離老師近。」

2005級的王婉瑩更聰明,佔不到前排,她就拿報紙往第一排前面一鋪,坐在地下。這叫「負一排」。潘鼎坤講課動作大,總是走來走去,講到三重積分時一隻手比劃X軸,一隻手扮作Y軸,在講臺上轉圈圈。坐負一排的學生趕緊把筆放下,不由自主做個伸手向前扶的動作,生怕他掉下來摔倒。那時他也有80多歲了。

閒來無事,潘鼎坤在家用水練字,這樣可以循環使用紙張。 澎湃新聞記者 章文立 圖

一堂課3小時,中間不休息,一口水都不要喝。他始終站著,走動著,講到關鍵點就加重語氣,吸引學生注意力。他說做老師就和演員一樣,在舞臺上時是不會累的:「我在上面(講得)津津有味,咋會感覺到累?累那是課沒備好。」

他記得自己讀書時,有教授曾講到過梁啓超如何備課:兩張大木桌,備課的時候全都擺滿,相關的書都拿來看。那是潘鼎坤的標杆。「(如果)沒有好好備課,那對不起學生啊。」他說。

周予同,初名周毓懋,學名周蘧,中國經學史著名專家。 資料圖

聊梁啓超的教授是經學史大家周予同,曾以第一名考取北京高等師範學校(今北京師範大學,前身為京師大學堂師範館)國文部,又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1945年起在復旦執教。潘鼎坤上他開設的《中國通史》課程。

第一節課,周予同就從左到右列了整整一黑板的書名、作者。邏輯簡單有趣:左邊的是左派研究者,右邊的是右派,寫在中間的就是中間派。那堂課根本沒講書,從頭到尾都在講哪些人持什麼觀點,有哪些異同,整個脈絡梳理得清清楚楚。「教你怎麼做人,怎麼做學問。一節課讓你勝讀十年書。」潘鼎坤感慨。

在當時的國民黨統治期,有些「進步書」只有教授能讀。周予同將書名一一列出,特意告誡學生,這些書我可以看,你們不能看。潘鼎坤回憶起來呵呵樂:「實際上就是告訴你,讓你看。」在復旦念了四年數學,他覺得一輩子受益最深的卻是周予同的這門課。

數學系就屬他愛聽講座。馬寅初、葉聖陶、王芸生……彼時中國稍有名氣的人來演講,他都要去湊個熱鬧。那時的年輕人遠遠望著講臺上的先生們,心中充滿崇敬,未曾設想過幾十年後自己站在講臺上時,底下的孩子們也是一樣的心情。

「我們就一直在他身上盯著。」王婉瑩回憶在潘鼎坤課上的情形。講微積分他先畫圖,解剖成可以理解的單元,一點一點畫的過程,就像是把萊布尼茨和牛頓發明微積分的樣子展現在學生眼前。有學生說,他的課會讓你很有衝動下課之後去看數學史。

「要看數學史。魯迅說的,雜家嘛。」潘鼎坤自己笑呵呵地說。他說死公式沒意思,要讓學生知道一個公式在自然科學界中起到什麼作用,才會有興趣。就像周予同教授曾經教他了解一個人的歷史研究在整個領域中排在什麼位置一樣。

他又拿演員打比方:「演員光背劇本不行啊,要(把角色)復活出來。教師也要復活,定理、公式是咋出來的?活思想才是告訴人咋創造的。」潘鼎坤說,老師講的好不好,就看有沒有自己的見解。

在他的課上,高等數學不再是枯燥而高不可攀的,而開始有血有肉、令人有好奇心。上世紀80年代聽過他上課的學生王芳,如今也做了老師,她說:「如果你畏懼過數學,然後突然發現它是比較容易接受、學習和鑽研的東西,會帶給你很大的安慰和釋然。」

如今她上課時會模仿他,將微積分的發生學作為一種思考方法講給學生。也學他舉例子,只是總也沒他說的那麼生活化。比如用手大力握緊雞蛋也不碎,就可以順勢推導出合理拱軸線方程;講指數函數的性質,潘鼎坤就說自己洗衣服很省水,每次漂洗就放一半水再加一半,十次之後髒的程度就只剩1/1024……

王芳說,由淺入深,從深入淺,有這兩個本事就是好教師。她站上講臺很多年,仍在摸索潘鼎坤的技巧:「人家教你一招,你用一輩子。」

「課堂就是我的天堂」

2011年,86歲的潘鼎坤終於賦閒。

沒到一年,機電工程學院黨委書記王繼武找上門來。總有學生說高數難學,他想起以啟發學生興趣聞名的潘老師,想請來給學生做講座。慮及老人家的年齡,提得猶猶豫豫,未料潘鼎坤非常高興地一口答應。

講座當天,王繼武提前到了潘鼎坤家樓下,卻發現他已經在樓下等著了。此後王繼武每年都邀請他開一兩次講座,每次課後他也會要求徵集學生的反饋意見。

2014年,CCTV5播出世界盃特別節目《我愛世界盃》,潘鼎坤就把講座題目起為「我愛微積分」。過了段時間,又問王繼武「酷」是什麼意思,後來的講座就變成了「微積分真的很酷」。

2016年校慶時遇上,王繼武與他寒暄幾句,握手道別。剛走了幾步,又被潘鼎坤叫回去。他說:「我一直等著你叫我回去,給你學生上課呢。」又說自己身體好,沒有「三高」,希望王繼武不要有顧慮。

王繼武感嘆:「他有當教師的情結。他的意義就在於和學生的交流當中。」

潘鼎坤則戲言,在教室裡自己就是王,千軍萬馬都聽他指揮,所以上課的時候任何人間煩惱都沒有了。「課堂就是我的天堂。」他笑著說。

上世紀70年代,他教工農兵大學生,有的人小學都沒畢業,他就從初等數學講起,一點不覺得煩,也不嫌他們反應慢。「聽潘老師的課沒有聽不懂的。」他嘿嘿笑,帶一點得意,順便「自黑」一把:「我這個人笨啊,也是公認的。」潘鼎坤說,聰明老師教學生不一定教得好,笨老師知道學生的難處,反而能當好老師。

潘鼎坤參與編纂、翻譯過的書籍教材。

澎湃新聞記者 章文立 圖

為考研輔導班的學生代課,他專門編過一本小冊子,叫《高等數學教材中的常見瑕疵》。其中提到的思維漏洞,不經過深入的邏輯推理很難發現。考研的學生大多注重解題方式和結果,但他常勸學生不要過於強調技巧,要注重邏輯。

「他在上課的過程中真真正正地教你本質的東西,這對我來說是無價之寶。」 2009年輔導班上的學生張浩說。

他記得有一次去問問題,潘鼎坤急著上課沒有立刻回答,寫在紙條上夾進了書裡。第二天課前潘鼎坤刻意提早到教室,直接找到他,把寫好解題思路的紙條交到他手裡。最後一節課結束時,潘鼎坤說了一句話:你們走進這裡而非名校,可能是因為18歲時不夠努力;但如果你們現在努力努力再努力,加油加油再加油,就有希望接受更好的教育。

這些細節讓張浩感念至今。考研生活辛苦,心理壓力也大,整日面對的只有自己。「沒有人會這樣鼓勵你。」他說,覺得潘鼎坤是真正會將學生放在心上的老師。

他對青年教師有殷切的希望。曾任西安建築科技大學高教所副所長的周奔波教授,1991年參加青年教師講課比賽時,潘鼎坤是評委。她對潘的眼神印象深刻:「特別認真,一絲不苟。」接受過青年教師培訓的王芳則說:「他跟你認真地講一個老師應該怎麼教的時候,你就會覺得他特別用心,是真的希望你好好教學生。」

自1951年執教後,潘鼎坤做了28年助教,1982年才被評為教授。按他自己的話說:「完全是憑教學經歷升上去的。」當時強調基礎課為專業課服務,他沒寫過多少論文,只出版過兩本譯著,申請職稱時也全由組織上填寫申報材料。他覺得自己運氣好,不像現在,想評職稱又要上課又要發表文章。

可在學生們看來,他是最珍貴的:不在什麼名校,自己也不是多有名,或者哪個領導特別看重,連教研室主任都沒當過;他就是一個老師,默默無聞地過了一生,全力以赴地認真教了很多學生。

「這樣的老師不多見了。」王芳感嘆。在她眼中,教書育人對潘鼎坤而言不是沉甸甸的,就是他血液裡的東西,那種真摯的熱愛根本無法掩蓋。

潘鼎坤教過十幾門數學課:高等數學、矩陣方法、數理方程……大學裡幾乎所有基礎課他都帶過一遍,別人不願意上的課也都交給他。他態度誠懇地接過來:「讓我教什麼,我就教什麼。」然後沉浸其中,像享受藝術一樣專注地投入,無聲地感染著講臺下的學生。

「他讓你在人生某個時刻突然想起他,然後很愧疚。因為相比之下你(當老師)什麼都沒做。」回憶起來,王芳說得意味深長。

「試論數學與詩的關係」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開《我愛微積分》講座時,潘鼎坤高聲朗誦出這首李煜的《虞美人》,帶著江南口音特有的抑揚頓挫。來聽數學課的學生有點懵。

潘鼎坤家保留著一本書,其中一篇是專寫趙宋慶教授的 。

澎湃新聞記者 章文立 圖

數學和詩詞有什麼關係?這個問題,最早要回溯到潘鼎坤的讀書生涯。他在復旦上一年級時,國文老師趙宋慶是個「怪人」:心地極好,博學多識,留長髮不剃鬚,衣服看起來像是從沒洗過,房間裡除了書一無所有。他在數理系的國文課上沒講過詩,也不講數學,考試卻出道論述題:試論數學與詩的關係。

家裡的床上擺滿詩詞相關的書籍。

澎湃新聞記者 章文立 圖

潘鼎坤早不記得自己當時都胡謅了些什麼。一晃七十年,退休後除了偶爾開講座,他在家閒來無事便常看看書,讀著詩詞,這個擱置在腦海裡的奇怪問題又跑了出來。這一次,他真正沉下心來思索了一番。

講座上的《虞美人》被用來比喻微積分的方法論:結合有限和無限,把無限無窮的問題,通過有限又窮的辦法來解決。在抽象和具體的轉換之間,高數和詩詞微妙地達成了互通。

這幾乎是一種美學意義上的共鳴。潘鼎坤說,高數很美,詩詞也很美,它們同樣精煉、深刻、有規律。

他坐在客廳的小椅子上,仰起頭,微微晃:「大風起兮雲飛揚……」夕陽的光穿過窗戶照在他臉上,瞳孔裡反射一點奇異的光。

書櫃裡的《中文大辭典》。 澎湃新聞記者 章文立 圖

少時他念過七年私塾,要背千家詩、古文觀止。外祖父是秀才,眼盲,四書五經都裝在肚子裡,得閒便教他吟詩、填詞。經書雖會背,註解看不見,就讓潘鼎坤去查《康熙字典》。這習慣延續下來,潘鼎坤家客廳書櫃中至今放有一套整整40卷的《中文大辭典》,三十多年前買的,花了他一本書的翻譯稿費。

出於一個數學老師的審美眼光,他對平仄有規、對仗工整的格律詩尤為喜愛。「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忍不住一句句念出聲,他耿直地感嘆:「那詩咋那麼好、那麼簡練、那麼淋漓盡致呢?」

愈珍惜,愈憂慮。此前一位陝西文學家逝世,他看到輓聯,覺得對仗平仄有誤,心裡惋惜。他掰著指頭算,近代尚有魯迅寫得出「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毛主席著作背過的都忘了,但裡面的對聯他可還記得清,「牆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多有意思啊。

可這押韻、對仗、平仄的美感,以後的人還寫得出嗎?「新一代人都不會寫了,只有老的古詩詞了,那不都變成化石了嗎?」潘鼎坤問。2015年老伴去世,自此他再讀「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心中便是難言的悽涼。

潘鼎坤覺得,每個時代都應該有能夠表達內心的好詩詞:「這樣的好東西,不能絕在我們這代人手裡。」思來想去,他找到學校宣傳部:下次講座,不講微積分了,改講詩詞。

意外地,他滿懷激情講古詩詞的姿態迅速刷屏,比兢兢業業教了一輩子的數學課還火。宣傳部的人找他,說再講幾次。他說自己不敢答應了,畢竟不是專業,是外行。「但是嘴裡不答應,心裡暗暗地準備。」他笑著,像偷吃了糖果的孩子。

講及此他起身,嘴裡說著:「我拿東西給你看看。」一溜小碎步便往臥室去。回來揣著幾大張紙,上面幾行加加減減的符號,有的還畫上紅圈。

這是毛筆謄寫的《中文大辭典》中絕句、律詩平起式、仄起式的寫法,畫紅圈的是可以不嚴格遵循平仄規律的地方。講解起來他滔滔不絕:哪裡必須對仗,哪裡可以寬限,哪裡要避免孤平……還總結成了「八個字,四點注意」的規律,說是自己的智慧財產權。

「為什麼我知道(這些規律)?因為我是念數學的。」他呵呵一樂。微積分的誤差分為主要部分和次要部分,平仄規律中首句偶有例外,就像次要部分一樣。紙上那些加加減減的符號,有的甚至可以觀察出中心對稱,這又是數學的概念了。

潘鼎坤說,他想讓中國的格律簡單化,能普遍流行。讓學詩詞的孩子們先理解規律,再去背誦。「現在的老師都只講意境,不講規律啦。」他感嘆。又說自己笨,一不會唱歌,二不會跳舞,三不會下棋,四不會騎自行車,就愛在家窩著,看看書。可讀了80幾年的書,不能白讀。

曾任西安建築科技大學高教所副所長的周奔波記得,講古詩詞的那堂課上潘鼎坤說,要是等自己死了一把火燒了,那不行。「一定要拯救(古詩詞),一定要讓青年人知道(規律)。我覺得這就是一個老師的情懷,他有傳承這個文化的責任。」

潘鼎坤記得,七十年前的一天他去趙宋慶教授家裡拜訪時,這位留下了「試論數學與詩的關係」之問的怪老師,還給他留下了一句評價:

「Mr.Pan(潘先生),你動腦筋還可以,適合當老師。」

潘鼎坤送給學校的書法作品。 澎湃新聞記者 章文立 圖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人物王芳為化名)

相關焦點

  • 93歲數學教授講授律詩對聯:不能讓唐詩宋詞在我們手裡絕了
    93歲數學教授講授律詩對聯:不能讓唐詩宋詞在我們手裡絕了 馬長蕊 趙阿鋒 孫海華/中國青年報 2017-05-23 08:55
  • 93歲教授「以豬尋豬」講數學,「班門弄斧」說唐詩
    「把中國真正的文化傳承下去,這就是我這個外行來這裡班門弄斧的原因。」  近日,一段潘鼎坤上課的視頻走紅網絡。
  • 西安建大教授93歲重登講壇:不講課生命就沒意義了
    近日,一段老教授講解律詩對聯的視頻在微博引發熱議。這位老教授名叫潘鼎坤,今年已經是93歲的高齡,視頻中的他雖已白髮蒼蒼,但聲音依然鏗鏘有力。5月24日,他對記者說,雖然自己教的科目是數學,但因為從小受到私塾文化的影響,一直對中國詩詞抱有濃厚的感情,在數學課上,他還曾引用李煜的詞《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來為學生們解釋有限與無限的關係。
  • 76歲教授激情指揮被拍出「表情包」,老教授們的激情正青春
    93歲數學系教授的「詩歌夢」  全程站著講課家長也來蹭課  93歲高齡的西安建築科技大學退休教授潘鼎坤,教了一輩子數學的他,心中卻一直有一個「詩歌夢」。  退休後,他依舊堅守講臺講授律詩對聯,雖然已年過九旬,但依舊全程站著講課、書寫板書。
  • 師者|清華教授93歲仍堅守講臺,不給「有意思」的事業設限
    他就是理論物理學家、清華大學93歲教授張禮。從教71年,他至今仍站在講臺傳道授業解惑。張禮教授長期從事物理學教學和科研,退休後依然堅持工作,成為清華年齡最大的授課講師。張禮認為教出 「聽話學生」的時代已經過去,當前的中國,特別是基礎研究薄弱的今天,需要培養的是有能力主動思考的學生。以身示教,韓同航從張禮本身看到了他永不停歇的質疑和求問求學的精神。「我剛開始接觸到張先生是在系裡的講座,當時就注意到講座第一排經常會有一位老先生,他基本上每個講座都會去聽,並且常常提問演講者。」韓同航說。
  • 45歲「詩痴」任教老年大學22年 最年長學生為93歲
    吳江濤為學員張有光的詩集在班上舉行首發式  在國學課上,他講孔孟老莊,為學員們打開中國傳統文化的大門;在紅樓夢課上,他一回一回地賞析,將學員們帶進大觀園;在易經課上,他講中國古典哲學;在詩詞課上,他講平仄、韻律、意境,教學員們吟詩,將他們帶入中國古典詩詞的瑰麗殿堂……  他說:「我不是孔子,也不是孔乙己,我就是吳江濤,我只想做一個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者,讓老人們的生活多一些詩情畫意
  • 93歲葉嘉瑩,把即將失傳的吟誦傳給下一代
    93年裡,葉嘉瑩先生顛沛流離,足跡遍布大陸、港臺、歐美,能用英語結合西方文學理論,透徹地講授中國古典詩詞與文論,在國內各高校的母語講學也曾啟發過無數人對詩詞的興趣與熱愛。而今她選擇回國,獨居於南開大學一隅,在她的93歲壽辰,選擇利用網絡平臺教授古典詩詞的傳統吟誦。「中國的好詩都有一種興發感動的力量,這種興發感動的力量是從何而來呢?我以為正是從吟誦得來的。」她說。
  • 93歲的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張禮堅持一線教學
    93歲的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張禮堅持一線教學只為將更多年輕人領進科學的大門來源:《人民日報》2018-10-8 趙婀娜 毛殷平 蔣佩妍清華園內,綠樹成蔭,鍾靈毓秀。同每一方飽經歲月的建築、草木一樣,一位老者,在這座百年學府內,見證了清華園的歲月變遷、也見證了一代代清華學子的成長,他就是93歲高齡,依然堅守本科教學一線的物理系教授張禮。張禮,1925年出生於天津,1946年以理學院第一名的成績從輔仁大學畢業。1949年,他放棄在美國康奈爾大學免費攻讀研究生的機會,回國赴解放區,並於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 清華大學93歲教授張禮堅持一線教學60年
    93歲的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張禮堅持一線教學只為將更多年輕人領進科學的大門(治學者)清華園內,綠樹成蔭,鍾靈毓秀。同每一方飽經歲月的建築、草木一樣,一位老者,在這座百年學府內,見證了清華園的歲月變遷、也見證了一代代清華學子的成長,他就是93歲高齡,依然堅守本科教學一線的物理系教授張禮。張禮,1925年出生於天津,1946年以理學院第一名的成績從輔仁大學畢業。
  • 90多歲白髮老教授仍站立兩小時講課
    近日,90多歲高校教授再登講臺的一幕感動很多人。教了一輩子高等數學的他,這次講述中文對聯的規律和魅力。>15日,西安建築科技大學潘鼎坤教授再登講臺,儘管已90多歲,但他仍站著講課。1951年從復旦大學數學系畢業,潘鼎坤便與講臺結緣,直至90高齡,依然在為大學生做「我愛微積分」等專題講座。
  • 葉嘉瑩:如果有來生我還做教師 仍教古典詩詞
    先生一襲深色正裝,襯以繁花外披,用她教授了無數學子的清朗之聲,向與會來賓、朋友表示感謝。她說:「如果人有來生,我就還做一個教師,仍然要教古典詩詞。『蓮實有心應不死,人生易老夢偏痴。』人生轉眼之間就衰老了,我九十歲了,但只要還能站在講臺上講課,我仍然願意繼續做這樣的工作。」   活動間隙,葉嘉瑩先生在她的寓所接受了羊城晚報記者的專訪。
  • 100歲了還站在講臺上 廈大潘懋元教授今天百歲生日
    15歲開始教書,從小學教起,到中學,再到後來的大學,執教85年,桃李滿天下,潘懋元先生始終認為「教師是最幸福的職業」。今年線上教學興起,百歲高齡的他還在網際網路上參加線上沙龍,為全國3萬多名師生在線授課。
  • 100歲了還站在講臺上,廈大潘懋元教授今天百歲生日
    15歲站上講臺100歲還在上網課幾年前廈大校慶期間,校方為潘懋元先生頒發最具分量的「南強傑出貢獻獎」時,記者們問潘先生,您從教多少年了?這位慈祥的老人習慣性地眨著眼睛,用濃厚的潮汕腔說:「我的年齡扣去15吧。」
  • 東華大學教師陳孩未:教數學是我一生的興趣-陳孩 數學課堂 數學...
    今年,作為改革開放後的第一代本科生,陳孩未走進數學課堂已滿40年;其中最近10年,也就是退休後的10年,他依然站上講臺,並且站得很好。  教室裡學生換了一批又一批,可少不了這個白髮矍鑠的老人,這名充滿活力與鬥志的教授,一位因為免費「加班」輔導顧不上吃飯甚至夜宿教師之家的大學老師……  聽一次陳老師的課,被很多「90後」東華學子列入大學時代的「願望清單」。
  • 93歲的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張禮堅持一線教學 只為將更多年輕人領進...
    同每一方飽經歲月的建築、草木一樣,一位老者,在這座百年學府內,見證了清華園的歲月變遷、也見證了一代代清華學子的成長,他就是93歲高齡,依然堅守本科教學一線的物理系教授張禮。張禮,1925年出生於天津,1946年以理學院第一名的成績從輔仁大學畢業。
  • 北大哲學系長壽俱樂部:85歲教授超過20人
    北大哲學系的教授中,90歲以上的就有十餘人,85歲以上的更是超過20人,佔知名教授近半數,去世的哲學大師中高壽者也不少。系主任王博稱之為哲學系「一大驕傲」。93歲的楊辛教授謙虛地說自己在系裡年齡只排第二,排第一的是94歲的張世英教授。
  • 葉嘉瑩詩詞的女兒
    先生一襲深色正裝,襯以繁花外披,用她教授了無數學子的清朗之聲,向與會來賓、朋友表示感謝。她說:「如果人有來生,我就還做一個教師,仍然要教古典詩詞。『蓮實有心應不死,人生易老夢偏痴。』人生轉眼之間就衰老了,我九十歲了,但只要還能站在講臺上講課,我仍然願意繼續做這樣的工作。」活動間隙,葉嘉瑩先生在她的寓所接受了羊城晚報記者的專訪。
  • 93歲教授摘"北極光" 許淵衝: 跟翻譯"倔"一輩子
    一進門,老先生正在吃「早午餐」,「抱歉啊,我剛起床,馬上吃完。」這大嗓門,很難相信是從一位93歲老人的胸腔中發出。老人耳朵不好,聲音便推己及人地高八度。「他工作到凌晨四點才睡下,晚睡晚起,你們別見怪。」許先生的夫人照君熱情地解釋。雖然剛獲得國際翻譯界最高獎項之一的國際翻譯家聯盟2014「北極光」傑出文學翻譯獎,但顯然沒有影響到老人深夜工作的習慣。
  • 書法家歐陽中石去世享年93歲 首都師範大學官網黑白致哀
    書法家歐陽中石去世享年93歲 首都師範大學官網黑白致哀時間:2020-11-05 14:19   來源:瀟湘晨報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書法家歐陽中石去世享年93歲 首都師範大學官網黑白致哀 本報訊 11月5日,首都師範大學官方微博發布一則訃告。稱著名書法家歐陽中石去世,享年93歲。
  • 大寫的人 綿綿的愛——老教授帶著病妻堅守講臺
    下課鈴一響,章明熾教授的老伴兒就走上講臺。資料照片一位70多歲的老教授站在講臺上講課,患有抑鬱症的老伴兒在旁邊痴痴地看著他。這是在江蘇科技大學課堂上出現的一幕。所有看到這一幕的老師和學生都說,章明熾教授將對學生的愛,對講臺的愛,對老伴兒的愛凝聚成了一種人格魅力。每每看到這一幕,都讓我們動容、掉淚。堅守講臺,因為愛已經72歲的章明熾教授之所以現在仍站在講臺上,有幾個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