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段老教授講解律詩對聯的視頻在微博引發熱議。這位老教授名叫潘鼎坤,今年已經是93歲的高齡,視頻中的他雖已白髮蒼蒼,但聲音依然鏗鏘有力。
在西安建築科技大學的理學院,潘鼎坤已經教了一輩子的高等數學。5月24日,他對記者說,雖然自己教的科目是數學,但因為從小受到私塾文化的影響,一直對中國詩詞抱有濃厚的感情,在數學課上,他還曾引用李煜的詞《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來為學生們解釋有限與無限的關係。
5月16日講座現場(受訪者供圖)
在潘鼎坤眼中,數學是表達自然規律最簡單、最準確的方式,而詩則是感情世界最簡潔、最透徹的表達方式。
「我個人認為,中國的一篇詩詞能頂其他的文學作品的一萬篇。」提起熱愛的詩詞作品,潘鼎坤興致高昂,「李大釗寫的『鐵肩擔道義,妙筆著文章』,這個中國幾億人都知道。但是他寫的書和文章,看過的、讀過的中國人就少了。」
「80年代之後就再也見不到什麼好的格律詩了,現在有很多詩也不像詩,對聯也不像對聯。」這讓潘鼎坤有些擔憂,「現在內行人寫的詩都不太行了。」
今年,陝西有位知名的文學家逝世,潘鼎坤參加追悼會時發現,有些文壇名人的輓聯中也存在一些問題,「他們都不知道什麼是律詩,什麼是對聯。」這一情況促使他自告奮勇地開辦律詩對聯講座。
儘管已經是93歲的高齡,潘鼎坤的講座仍然沒有邀請助手,第一節課,他獨自認真地準備了好幾個月。
在潘鼎坤看來,現在市面上流行的各類詩歌鑑賞的書籍都僅僅是向學生們解釋了詩歌的基本含義,詩歌的寫作規律這個「核心技術」沒有傳授給學生。
因此,在講座的前期準備中,潘老師不僅注重搜集詩詞相關的人物故事,還用毛筆謄寫了《中文大辭典》中絕句、律詩平起式、仄起式的寫法,在可以不嚴格遵循平仄規律的地方都畫上了紅圈。
相關熱詞搜索:西安建築科技大學講課重登詩歌鑑賞對聯微積分核心技術唐詩宋詞李大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