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懋元年輕時的照片
今年6月7日,潘懋元線上授課
臺海網8月4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梁靜) 今天,廈門大學要為我國高等教育一代宗師潘懋元教授舉辦從教85周年慶典,今天,也是先生的百歲生日。
15歲開始教書,從小學教起,到中學,再到後來的大學,執教85年,桃李滿天下,潘懋元先生始終認為「教師是最幸福的職業」。今年線上教學興起,百歲高齡的他還在網際網路上參加線上沙龍,為全國3萬多名師生在線授課。
中國高等教育學的創立,潘懋元先生功莫大焉,為中國高等教育學科的發展,老人也傾注了畢生精力。直至今天,這位高等教育界的「傳奇老者」還在為我國高等教育的持續發展不斷研究思考。
15歲站上講臺
100歲還在上網課
幾年前廈大校慶期間,校方為潘懋元先生頒發最具分量的「南強傑出貢獻獎」時,記者們問潘先生,您從教多少年了?這位慈祥的老人習慣性地眨著眼睛,用濃厚的潮汕腔說:「我的年齡扣去15吧。」
15歲那年,潘懋元初中畢業後,就在家鄉汕頭的一所小學開始當老師,從此「一發不可收拾」。在讀高中、大學時,他一邊讀書一邊教書。潘懋元說:「正是不斷學習,讓我從小學教到了大學。」85年來,他當過小學生、中學生、大學生、研究生和博士生的老師。其間,潘懋元從演武小學前身——廈大附屬小學首任校長,當到了廈門大學副校長。
潘懋元的大弟子、廈大原副校長鄔大光說,潘老師始終堅守自己普通教師的身份,即使在繁忙的行政工作壓力下,他也一直堅守在教學第一線。一生以自己身為教師而自豪,一生關注教學,一生關注人才培養,一生不離開三尺講臺。
今年,邁入百歲的潘懋元依然堅守在講臺上。6月7日,他為全國3萬多名師生上了一場時長近1個小時的網課。應教育部學校規劃建設發展中心、應用型課程建設聯盟邀請,潘懋元在「師說課改」公益講壇上,通過網絡作了題為《高等學校內涵式發展的內涵與樣板》的報告。
不少聽課的師生打趣說:「您可能是世界上最高齡的線上教師了吧!」
一開始,潘懋元還堅持要站著上課,這可把大家嚇壞了。在大家的勸說下,他總算答應坐著講課。他說:「如果這樣坐著還累,那我還能幹什麼?」
高等教育研究
他創造多個「全國第一」
如今,談到中國高等教育,學界第一個想到的名字,一定是潘懋元。
上世紀50年代初期,新中國剛剛成立,高等教育迅速發展,但原有的教育科學僅僅是把普通教育作為研究對象,不能適應高等教育發展要求。當時,剛過而立之年的潘懋元就敏銳地察覺到「不能把大學生當成小學生、中學生一樣來教育」。他認為,大學必須要有自己的教育理論。因此,他倡議建立高等教育學新學科,並在1956年就將「高等教育學」作為一門獨立的課程,第一次搬上了我國高校課堂。不過那時候,大多數人並不以為然,只有他一人孤獨地堅持著。
後來的一系列政治運動,導致高等教育學科「難產」,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潘懋元的建議才得到關注。
後來,潘懋元創造了中國高等教育研究的多個「第一」,包括創建我國第一個高等教育研究機構——廈門大學高等教育科學研究室;由他主編的《高等教育學》,是中國第一部公開出版的高等教育學專著,成為這一新學科的理論基礎;潘懋元先生還是我國第一位高等教育學的碩士生導師和博士生導師。遠不止如此。潘懋元關於大學「精英論」「大眾化」的闡述,更深深影響著中國的高等教育發展。
對待學生像子女對待子女像學生
學生們說,潘老師是發自內心地愛生如子。每到年終時,他總是關心不回家過年的學生,一到除夕夜都會熱情地叫他們到家中吃年夜飯,飯後還會給每個人發紅包;一位學生來自農村,家庭經濟狀況不好,正在他為住宿費一籌莫展時,卻被告知費用已交,替他墊上住宿費的正是潘老師……
但談及家庭時,潘懋元卻覺得,自己可能是一個不合格的父親。他曾說:「我愛人在世時生著病,無法管教孩子,我既要搞行政工作,又要兼顧教學與科研工作,白天坐辦公室或開會,晚上和周末就跑到自己的小房間研究高等教育,一直沒有時間管教孩子。此外,我有段時間借調在北京工作,後來遇上文化大革命又被流放到昆明,一直不在家。所以我的孩子們都是自己成長起來的。」
在潘懋元二兒子、廈大原常務副校長潘世墨的記憶中,打小他就看見父親總是在忙,白天一早騎自行車上班的身影,深夜燈下伏案的背影。時至今日,仍然如此。
他說,父親的家教,如老子云「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身教重於言教,言教言簡意賅、有的放矢。「不言之教」這個道理,人所皆知,但是真正做到、做好,則非易事。
所以在潘懋元的學生中,一直流傳著這麼一句話:「潘先生對待學生像子女,對待子女像學生。」
周末辦學術沙龍到外地出差都不間斷
關於潘懋元的傳說,還常常涉及他在家中開設的「周末學術沙龍」。
自1986年起的三十多年裡,每到周末,潘懋元家裡都會聚集不少學生,他們在這裡辦的是集思想、學術、生活為一體的沙龍,這也是潘懋元創設的一種特殊的課外學習制度。
清茶一杯、點心幾樣,沒有課堂上的正襟危坐和刻板拘謹,大家暢所欲言,既談學問中的人生,也談人生中的學問。學生們受益良多,將沙龍奉為「精神家園」,有的學生的博士論文題目甚至也來自於沙龍上的辯論題。潘懋元還將這一傳統延續到了外地,當他出差講學時,都會把當地的「弟子」們召集到自己的住所辦沙龍。
在潘懋元百歲生日之際,潘世墨撰寫了一篇題為《兒女心目中的「先生」》的文章。文中說,「周末學術沙龍」是父親的研究生教育教學的模式,它最大的亮點是形成一個「各抒己見、暢所欲言」的學習環境,創造了一個「相互學習、共同受益」教學效果。更加可貴的是這個大家庭的溫馨,師生之間平等交流,心靈溝通,不論從學識上還是從做人上,都體現了平等待人的理念。
作為教育界的前輩,潘懋元始終以謙和的姿態做人,以包容之心育人,以大愛之心化人。鄔大光說,無論多麼生澀的後輩學生,他都平等相待。
長壽的秘訣要運動更要不斷思考
與潘懋元共事多年的鄔大光曾總結過老先生的「保留節目」:幾十年如一日,不論颳風下雨乃至颱風不停課,學生交上來的作業或畢業論文字字修改包括標點符號,參加學術會議從不提前離席,聽別人作報告永遠做筆記……
早年,潘懋元還有不少英雄往事,比如76歲時,他還在做伏地挺身,而且一口氣可以做20多下,是那種「腳架在高處」的。82歲時,他登上了海拔5020米的西藏米拉山。到達山口時,因空氣稀薄,缺氧嚴重,大家都說,不要下車了,但潘懋元卻說,當然要下車,抽根煙,照張相,留個紀念。
潘世墨說,今年100歲的父親身體安康、思維敏捷、精神矍鑠、談吐自如。他出門比較少了,在家裡大多是三種狀態:在書房看書報、寫文章,在客廳與客人、學生交談,在寢室小憩、閉目養神。
經常有人問潘先生保持長壽的秘訣,他總是莞爾一笑,給出的答案簡單明了卻意味深長:長壽需要運動,但不僅是身體的運動,更需要腦袋運動,就是不斷思考,跟上時代,不斷接受新事物和新問題。
如今已百歲高齡的潘懋元老先生,仍在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研究思考著高等教育學科的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