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歲、每天工作6到8小時甚至更長、40年來共培養(含間接培養)326名博士研究生和759名碩士研究生......這位和教育教學一直「較著勁」的百歲先生,就是廈門大學老教授潘懋元。今天,就隨教育小微一起走進他的教育教學故事,再聆聽一次先生的諄諄教誨↓↓
廈門大學教授潘懋元今年整100歲了,他的字典裡卻沒有「退休」二字。他的學生和朋友們都稱他為「先生」,既不帶姓,也沒有任何職銜。
「假如有第二次生命,我還是願意當老師!」教師節之際,潘懋元這樣說。
9月2日,廈門大學百歲教授潘懋元在家中翻閱書籍。新華社記者 鄧倩倩 攝
1920年,潘懋元生於廣東汕頭。 15歲時代兄上課走進小學講堂,投身教育學習、實踐和理論研究中,從小學、中學一直到廈門大學。
從年少時立志當老師到開創和深耕中國高等教育學科,潘懋元與教育教學一直「較著勁」。
「許多成就,往往要靠一輩子的辛勤勞動與不懈探索之後才能取得,可謂『大器晚成』。」潘懋元在花甲之年「迎接人生的第二個青春」。
1978年,他在廈大創建中國第一個高等教育研究機構。1984年,他組織編寫了中國第一部高等教育學著作,先後成為中國第一位高等教育學碩士生導師和博士生導師。
潘懋元與學生比賽伏地挺身。
耄耋之年,他仍然堅持做研究、上講臺、帶研究生。如今,他仍然每天工作6到8小時甚至更長。
「從事教學與科研工作的人,可以退而不休,繼續從事腦力活動,大腦的運動比身體的運動更有利於長壽。」潘懋元說。
廈大開設高等教育學40年來,潘懋元 共培養(含間接培養)326名博士研究生和759名碩士研究生。
事實上,無論是不是自己的門生,凡是來求教的,他都真誠分享經驗。「教學生最基本的一點是愛學生。」潘懋元說。「教師很容易成為有幸福感的人,即使學生畢業很多年了,師生關係都永遠存在。」
2017年春節,潘懋元請留校學生吃飯、發紅包。(照片由陳春梅提供)
每逢過年,潘懋元都讓助理統計留校的學生,提前請吃年夜飯,給每個人發「壓歲錢」,甚至邀請到家裡過年。
20世紀80年代起,他同研究生建立了一種家庭訪談制。邀請學生到家裡來,從天下大事到個人生活,從學術爭論到工作方法,清茶一杯,無所不談。
「這樣容易談出許多真實想法,也密切了師生感情,不僅學生從中頗有收穫,導師也可以得到許多有價值的知識。」潘懋元說。
疫情期間,潘懋元也嘗鮮「雲教學」,成了高齡的網課教師。他常說, 積極向年輕人學習,這是防止思想落後於時代的有效方法。
亦如他掛在嘴邊的古語,「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走過戰火紛飛、時代更迭,百歲的潘懋元終於看到如今中國教育的昌榮景象。
來源:微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