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日報》特刊報導百十蘭大!

2020-12-25 澎湃新聞

今天,《甘肅日報》特刊報導蘭州大學建校110周年,以綜述、紀實、評論等多種文體展現110歲的蘭州大學在西部大地上的卓越風採。

堅守西部大地 建設一流大學

——寫在蘭州大學建校110周年之際

2019年9月17日,蘭州大學迎來了建校110周年的日子。

細數這所大學的發展史,會發現它與國家命運,西部建設,甘肅發展密不可分。

解讀這所中國最西端「雙一流」建設高校(A類)的「成長密碼」,會發現這樣一組詞彙:堅守西部、追求卓越、逆境突圍、爭創一流。

地處西部,讓這所大學的發展之路註定充滿艱辛;根植西部,也讓這所大學有了獨特的研究方向和使命擔當。

建校110周年的蘭州大學依然年輕,它正在以全新姿態和面貌,走進新時代,迎來新發展。

堅守西部的執著擔當

在蘭州大學逸夫生物樓一樓大廳,一尊銅像安靜地立在那裡,注視著來往的學子。

這位手持書卷的老人是我國著名植物細胞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中國細胞生物學的奠基人鄭國錩。從1951年留學歸國,到2012年在蘭州去世,鄭國錩堅守西部教書育人61年。

當初,在鄭國錩回國時,南開大學、廣西師範學院和蘭州大學都邀請他與妻子去任教。他們最後決定來蘭大。

鄭國錩說:「如果只是為了優越的條件,完全可以留在美國。既然選擇回來,就應該到最需要的地方去。」

創建於1909年的蘭州大學,前身是甘肅法政學堂,後幾經變化,1946年在原國立甘肅學院基礎上建立國立蘭州大學。新中國成立後,蘭州大學迅速發展壯大,在高校院系調整中,被確定為國家重點建設的綜合性大學之一。1960年被黨中央確定為全國重點大學,成為國家高等教育格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的一所大學。

隨著黨和國家對西部建設、開發的高度重視,蘭州大學自覺地承擔起國家賦予的責任。一代又一代的蘭大人,像鄭國錩一樣,紮根西部這塊並不富裕的土地,在他們的執著堅守下,蘭州大學形成了固有辦學方向和鮮明特色。

蘭州大學生物系1957屆畢業生劉銘庭,畢業前主動給時任高教部部長寫信,要求「把自己的青春獻給社會主義最壯麗的事業」。此後62年紮根新疆沙漠植樹治貧,堅守出一方綠洲,是全世界在防治荒漠化領域獲得國際獎項最多的科學家,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尊稱為「劉紅柳」。

2003年,已在美國學習工作12年的氣象學家黃建平,接受導師醜紀範院士「以國家需求為己任」的召喚,義無反顧地回到蘭州大學。經過16年不懈努力,他化地域劣勢為科研優勢,獲得大氣領域唯一的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帶出了全國高校首批「黃大年式」教師團隊,使蘭大的大氣科學進入一流建設學科。

據統計,110年來蘭州大學為社會輸送了37萬多名各類人才,每年招生中西部生源和農村生源佔到近50%,少數民族生源接近10%;每年有超過50%的畢業生選擇留在西部工作創業或繼續深造,其中博士畢業生在西部就業的比例高達70%以上,為西部各個行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追求卓越的學術抱負

今年5月2日,國際頂級學術刊物Nature雜誌在線發表中國科學院院士陳發虎帶領的蘭州大學環境考古團隊最新研究成果「青藏高原中更新世晚期丹尼索瓦人的下頜骨化石」,該研究成果通過一塊人類下頜骨化石,將人類在青藏高原的活動時間從4萬年前推至16萬年前,為進一步揭示現代藏族和夏爾巴人群的高海拔環境適應基因來源提供了新線索。

類似這樣走在國際前沿的科研成果,在蘭州大學還有很多。這所地處西部的大學,始終把解決甘肅、西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大現實與理論問題作為重要任務,把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書寫在中國大地上。

中國工程院院士、蘭州大學草地農業科技學院名譽院長任繼周建立的草原分類體系,較國外同類研究早了八年;他建立的草地農業系統,在我國食物安全、環境建設和草業管理方面展示了巨大潛力。

中國科學院院士李吉均在青藏高原冰川、黃河起源與地貌演化、第四紀黃土、高原隆升及其對我國自然環境形成的影響等方面提出許多有國際影響的觀點,他的學生秦大河、姚檀棟、陳發虎等相繼成為院士,書寫了師生三代勇闖地球三極的佳話。

中國工程院院士南志標團隊以提高草地生態生產力為中心,在天然草地退化治理和栽培草地植物病害防治等領域取得重大研究成果並廣泛應用於生產實踐;培育出的優質牧草「騰格里」無芒隱子草、紫花苜蓿等在西部大面積種植,幫助大批農牧民走上致富道路。

蘭州大學核科學與技術學院陳熙萌教授團隊承擔的嫦娥四號軟著陸關鍵裝置——伽瑪關機敏感器近月面測高曲線以及月球著陸環境影響的仿真工作,首次實現了人類太空飛行器在月球背面軟著陸和巡視探測,這一成果還將應用於嫦娥五號首次月面軟著陸及返回任務。

把西部的地域特色和重大戰略需求,轉化為自身的學科優勢,蘭州大學研究人員突破條件、地域的制約,以超乎尋常的努力,走在了國際科學前沿,用毅力、耐力、實力,書寫了蘭州大學的影響力和競爭力。

逆境突圍的艱苦努力

自建校之初,蘭州大學就一直面臨著環境相對落後、高質量師資和生源缺乏、辦學經費不足等困難。能否在不利條件下辦出高水平大學,一直是蘭州大學努力破解的難題。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蘭州大學的工作、生活條件都很艱苦,但許多海歸學者、來自北京上海等地名校的優秀教師和畢業生,無怨無悔地來到這裡工作。

缺少實驗室,師生們自己建造;沒有儀器設備,師生們自己研製;缺乏圖書資料,師生們就動手抄寫。就是在這樣簡陋的條件下,蘭大的一批學科和研究工作仍然達到國內高校的前沿水平。

中國有機化學的開創者之一朱子清教授與助手黃文魁、陳耀祖等,舉家從復旦大學西遷來蘭,與留學歸國的劉有成教授等一起創建了蘭大的有機化學專業。朱子清、黃文魁還成功合成貝母鹼,1956年獲得中國科學院科學成果獎。

理論物理學家段一士、葛墨林潛心從事經典規範場理論的研究,得到楊振寧的高度評價。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蘭州大學許多優秀教師在教書育人的同時,堅持科研報國,形成一批高質量的研究成果。在1978年3月召開的全國科學大會上,蘭大的物理、化學、生物、地理、核物理等學科就有23項成果獲獎。

改革開放以來,蘭州大學也因「有骨氣有韌勁」、投入產出比高、人才培養質量好,特別是學風紮實,贏得社會的良好口碑。

上世紀八十年代,蘭大創造了在選拔物理、化學專業赴美研究生的全國考試中「狀元多」的佳績;

自恢復高考以來,蘭大走出的畢業生,當選兩院院士、成為「傑青」的數量,在全國高校中均居前列;

學校教師在國際有影響科技期刊上發表論文的數量,一度進入全國高校前三。

這一切的成績都得益於蘭大「自強不息、獨樹一幟」的特有精神和文化。

爭創一流的不懈奮鬥

2017年,蘭州大學首批入選我國「雙一流」建設高校(A類),其中化學、大氣科學、生態學、草學4個學科入選一流學科建設名單。

蘭州大學以4個一流學科為抓手,建立了物質科學、地球科學、生態安全與區域發展、草地農業、數理科學、敦煌絲路文明與西北民族社會學、醫學7個特色鮮明的學科群,這些學科群涵蓋了全校超過85%的學科。

蘭州大學深度參與「一帶一路」倡議、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太極計劃、泛第三極國家實驗室建設和子午工程等國家行動,建立了引力波、厚普單分子、祁連山生態變化等跨學科交叉研究平臺,成立了國家核產業研究院、「一帶一路」研究中心、生態學創新研究院、縣域經濟發展研究院(鄉村振興戰略研究院)、稀土功能材料研究院、白銀產業技術研究院。

蘭大以黃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內蒙古高原交匯區為重點,輻射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構建了全國高校首個科學觀測研究站管理及數據共享服務平臺綜合體。

這些研究平臺和科研項目,為蘭州大學的「雙一流」之路,提供了深厚的基礎。

曾幾何時,蘭州大學人才流失嚴重。為破解人才困境,學校啟動實施《萃英人才建設計劃》,人才狀況開始回暖。特別是近年來,蘭大實施「遠者來、近者悅」的人才戰略,推進分類考核評價和績效津貼改革,優化「一人一議」的綠色通道和「一人一策」的保姆式服務,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的國際化途徑,加大培養和吸引高端優秀人才的力度。

短短5年間,蘭大新增兩院院士8名、引進副教授以上人員282人,並且從丹麥、加拿大等國分別引進侯小琳、劉志毅等教授;聘任廈門大學鄔大光教授、北京大學甘培忠教授、清華大學任豐原教授、新華社江蘇分社原社長馮誠等,分別擔任相關學院院長,使事業發展面貌為之一新。

目前,蘭州大學共有國家重點學科8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2個,省級重點學科40個。在國家第四輪學科評估中,全校有6個學科進入其所在學科前10名,其中草學學科位列第一,生態學進入前3名。截至2019年3月,學校進入ESI全球前1%的學科達到12個。

「雙一流」建設,為這所有著110年歷史的名校注入了全新的發展活力。蘭州大學黨委書記袁佔亭說:「在謀求蘭州城市富足振興、解決甘肅省新的經濟增長極、服務西部大開發等國家戰略方面,蘭大必須發揮智庫和支撐作用。這既是主動融入國家戰略、主動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舉措,也是為自己破解困局、創造發展的良好機遇。」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蘭州大學全校上下正發揚「堅守奮鬥」的自強精神,守初心對標一流,補短板尋求突破,在創建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道路上闊步前進。

紮根西部熱土 服務謀求發展

——蘭州大學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紀實

蘭州大學創建於1909年,在110年的辦學歷程中,它根植隴原大地,始終與國家同呼吸、共命運。

新中國成立以來,蘭州大學一直肩負著改善西部環境、振興經濟文化、培育建設人才、造福各族人民的重要使命。

多年來,幾代蘭大師生紮根西部、艱苦奮鬥,把自己的聰明才智、辛勤努力,無怨無悔地奉獻給了西部大地。

特別是近年來,蘭州大學提出了主動接受地方黨委政府領導、主動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主動融入國家發展戰略的「三個主動」工作思路。

這所「雙一流」建設高校正在以全新的姿態,深深紮根西部這片熱土,以貢獻求支持,以服務求發展。

積極響應「一帶一路」倡議

2013年,習近平主席提出建設「一帶一路」的倡議。而甘肅,也因獨特的地理位置,成為「一帶一路」建設「黃金段」。

這一倡議一經提出,地處祖國西部的蘭州大學迅速反應,將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等聚焦到「一帶一路」建設上來。

首屆「一帶一路」高校聯盟主題論壇在敦煌召開

2015年,在甘肅省教育廳倡議下,由蘭州大學發起並聯合俄羅斯烏拉爾國立經濟大學、韓國釜慶大學等46所高校,成立了「『一帶一路』高校戰略聯盟」。

在敦煌,聯盟高校發布了《敦煌共識》,宣布將共同打造「一帶一路」教育共同體,推動聯盟大學之間在教育、科技、文化等領域的全面交流合作,服務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

經過4年多時間的發展,聯盟不斷有高校加入,目前高校數量已達173所。聯盟高校在加強交流的同時,還舉辦了一系列高水平的國際論壇,國際影響力逐步擴大。

此外,蘭州大學作為「一帶一路」智庫合作聯盟「中國-中亞-西亞」分網絡牽頭單位,發揮學科優勢,深入推進「一帶一路」研究。目前,蘭大已初步形成了由「一帶一路」研究中心牽頭,以中亞研究所、喬治亞研究中心、阿富汗研究中心、印度研究中心、義大利研究中心和甘肅高校新型智庫為主體,以校內非實體性研究機構等為補充的智庫架構。

在科研方面,蘭州大學以黃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內蒙古高原交匯區為重點,輻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搭建了「一帶一路」生態環境與氣候變化觀測網絡與數據共享服務平臺。該網絡由21個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組成,為提高西部地區區域生態安全,建立生態保護的長效機制、促進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綜合試驗區建設提供了科技支撐。

2018年,蘭州大學受省委省政府委託,作為牽頭單位,組織省內外相關專家專項研究「甘肅如何融入『一帶一路』」。研究團隊以23項專項研究任務為抓手,向省委省政府報送32份決策諮詢報告,從農業、文化、旅遊、貿易、信息等方面為甘肅省委省政府提供政策依據和智力支持。

科研推動生態文明建設

長期以來,蘭州大學的研究團隊在我國西部高山高原地區開展現代冰川、第四紀古冰川、地貌和第四紀環境、青藏高原隆升、乾旱區人地關係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由蘭大研究人員系統提出的青藏高原階段性隆升和「青藏運動」「昆黃運動」「共和運動」以及「季風三角」等諸多理論,在我國黃河和長江等巨型水系發育和演化、黃土沉積與地文期等研究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蘭州大學科研人員進行冰川監測

2018年,蘭州大學成立「祁連山研究院」,著力解決祁連山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水源涵養與生物多樣性保育、生態保護長效機制創新等重大問題。

被稱為地球「第三極」的青藏高原,是我國重要生態安全屏障。2017年,我國時隔40多年再次啟動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對青藏高原的冰川、湖泊、水文等多學科進行綜合考察。

在該項科考中,蘭大研究人員主動承擔起重任,全程參與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祁連山綜合考察活動,組織兩次祁連山關鍵區科學考察,並發布祁連山生態綠皮書《祁連山生態系統發展報告》,產出了一批重要科研成果。

在今年出徵的青藏高原第二次科學考察團隊中,由蘭州大學教授黃建平牽頭承擔的「粉塵氣溶膠及其氣候環境效應」專題科考任務,探討青藏高原粉塵活動的時空演化歷史、控制因素、理化特徵等前沿科學問題,促進了國家西部生態安全屏障保護的科學研究。

此外,為了提升對沙塵暴、乾旱和洪澇災害的監測水平和預報能力,黃建平團隊通過多年研究,解決了將不同時空尺度的環境與氣候因子集成到同一系統探測的技術難題,建立了我國西北地區第一個具有國際水準的環境與氣候綜合觀測平臺,並自主研製出了適用於野外惡劣條件下作業的環境與氣候移動集成監測系統等,明顯提高了中國氣象局對沙塵暴、乾旱和洪澇災害的業務監測水平和預報能力。

國家子午工程是「東半球空間環境地基綜合監測子午鏈」的簡稱。2018年,蘭州大學與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籤約共建國家子午工程二期蘭州空間環境綜合觀測站。觀測站建成後將為我國特別是西北地區中高層空間環境衛星的穩定運行保駕護航,為衛星通信導航、航空航天、防災減災、生態建設等領域提供關鍵的科學保障。

「反哺」西部服務區域發展

「十大生態綠色產業」是我省鞏固西北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和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

身處甘肅,蘭州大學自覺地將研究方向與我省的「十大綠色生態產業」相結合,用高水平的研究「反哺」甘肅經濟社會發展。

中國工程院院士南志標帶領項目團隊在田間工作

圍繞「十大綠色產業」,蘭州大學以科技創新為抓手,主動聯合中央在甘單位,組成十大綠色生態產業專家組,開展生態產業研究,編制生態產業績效評價方案,助力甘肅發展。

蘭大研究團隊主動對接甘肅藥業投資集團,推動甘肅中醫藥產業發展,與甘肅悅達實業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等共建數字信息、生物醫藥、節能環保校企合作平臺,開展「一部手機遊甘肅」網絡平臺研發,共建甘肅最大規模葡萄渣提取基地,開展高放廢物處置技術研發以及稀土產業技術開發等產學研合作,有力推動了十大綠色生態產業快速發展。

我省中藥資源豐富,是全國當歸、黨參、黃芪、板藍根等大宗藥材主要生產加工基地和集散地。

蘭州大學圍繞中醫藥產業發展需求,主持完成《甘肅建設國家中醫藥產業發展綜合試驗區總體方案》等20餘項政策規劃,有力促進了區域中醫藥產業發展。此外,編撰完成了《甘肅中草藥資源志》,對甘肅中草藥資源的開發利用和教學科研等產生了積極作用。

「蘭白自創區」是國家在西部欠發達地區部署的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的戰略平臺。蘭州大學按照中央的戰略部署和省市發展需要,主動融入自創區建設,設立了綠色材料研發中心、稀土功能材料研究院、白銀產業技術研究院、菊芋產業技術研發中心等校企校地合作平臺,通過成果轉化、聯合技術開發、人才服務等形式具體服務自創區建設。

目前,蘭州大學教師在自創區創新創業已累計成立16家企業。在白銀產業技術研究院已落地註冊企業8家、入駐項目團隊12個,完成研發和技術轉移項目16項。由學校團隊提供技術服務的蘭州新區精細化工園區,半年時間籤訂招商合同49項,投資106億元。

在我省脫貧攻堅「戰役」中,蘭州大學教師紛紛投入其中。截至目前,蘭州大學累計選派駐村幫扶工作幹部24名,進村入戶1萬多人次,協調投入幫扶資金1000餘萬元,實施幫扶項目50多項,改善了幫扶貧困村窮困面貌,強化了貧困戶「造血」功能,幫扶的平涼市崆峒區順利退出貧困縣序列。

蘭州大學教授丁文廣團隊堅持深入西部農村貧困地區開展研究,他在國內首次提出了「生計改善-生態恢復-災害風險管理」的耦合模式理論,並在此基礎上創新性地提出了「綠色母牛銀行」機制,被國務院扶貧辦和甘肅省各級政府部門大面積示範推廣,獲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這種「參與式」模式深受農戶歡迎,為當前正在推進的「精準扶貧」項目提供了很好的經驗借鑑。

10多年來,丁文廣團隊累計籌資1.5億元,在甘肅乃至西部20個省份實施扶貧發展項目,使20多萬貧困人口和受災群眾受益。

蘭州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郭旭生,實驗室就在農田邊。他發現定西市實施退耕還草工程後,大面積紫花苜蓿沒有產生應有的經濟價值。

郭旭生和他的團隊就提出了發展商品化青貯飼料產業的建議,這一建議被當地採納並得到了推廣。通過該產業的輻射帶動作用,2018年定西市建設商品化青貯飼料加工企業和農村專業合作社29家,加工各類青貯飼料169.99萬噸,銷售額達10億元,僅草畜產業帶動貧困戶達6.5萬戶。

據統計,定西市全市貧困戶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0%以上來自草牧業,郭旭生團隊的研究和建議有效推動了當地群眾脫貧致富。

蘭州大學每年招收的本科生、研究生中,西部生源、農村生源超過50%,甘肅生源佔到四分之一;每年有超過50%的畢業生選擇留在西部工作創業或繼續深造,其中博士畢業生在西部就業的比例高達70%以上。此外,蘭州大學還是「雙一流」A類高校中唯一招收「免費醫學定向生」的高校,近五年為西部輸送選調畢業生1000餘名,600餘人到縣及縣級以下基層單位就業,為少數民族地區培養骨幹人才310餘人,為西部各個行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為百姓健康「保駕護航」

在服務健康中國戰略,保障甘肅乃至西部地區人民健康方面,蘭州大學及其附屬醫院積極承擔起這一重任,為老百姓的健康「保駕護航」。

2008年7月,蘭州大學附屬醫院率先發現並向衛生行政部門報告了三鹿牌配方奶粉是嬰幼兒泌尿繫結石發生的主要危險因素。並成立了處置「三鹿奶粉事件」領導小組,制定了應急處置流程,連續2個月集中為患兒免費篩查、免費治療。蘭州大學附屬醫院接診14303人次,確診1030人次,住院209人次,手術15例。

當時,受我省有關部門委託,蘭州大學組織集體攻關,僅用4天時間,就研製出液態奶中三聚氰胺的快速檢測方法。該檢測成本僅為儀器分析方法的十分之一,測試僅需時間20-25分鐘,操作簡單,對完成檢驗任務,從源頭提高奶製品質量發揮了重要作用。

包蟲病在甘肅省乃至西部地區廣為流行,嚴重威脅人民群眾健康和畜牧業生產。

從上世紀80年代起,蘭州大學就成立包蟲病研究室,在包蟲增殖生長規律、泡型包蟲病臨床病理學和包蟲病流行、中醫治療等方面開展了系列研究,自擬組方的「消包湯」在治療包蟲病方面取得了一定療效。

此外,由蘭大附屬醫院承擔的中央補助地方公共衛生專項包蟲病防治項目外科手術救治,為包蟲病救治患者開通了綠色通道,確保包蟲病患者順利就醫與手術,減輕了患者經濟負擔,提高了救治水平。

甘肅及西部地區胃癌等高發腫瘤發病率位居全國前列,嚴重危害當地人民群眾身體健康。蘭州大學附屬醫院啟動了甘肅省上消化道早癌篩查項目,在全省13個市區建立了50個項目點,覆蓋人口1491萬人,早癌檢出率達67.77%。此外,還在國內率先建立「多學科會診(MDT)遠程智慧共享平臺」,已實現與甘肅隴南、慶陽等地區遠程醫療會診系統的互通,蘭大附屬醫院通過定期邀請國內外知名專家,遠程會診消化道腫瘤疑難重症患者,培訓醫護人員,受到廣泛好評,極大地提高了甘肅省消化內鏡診治的綜合水平。

在胃癌發生發展機制及防控研究方面,蘭州大學建立了細胞免疫治療轉化中心,構建了有效的胃癌早診模式,建立了高原地區胃癌發生的研究體系,治療病人300多例,取得良好效果。2018年,蘭州大學第一醫院成為世界衛生組織國際多中心胃癌研究項目中國唯一成員單位。

健康扶貧是脫貧攻堅戰中的一場重要戰役,因病返貧、因病致貧是扶貧的硬骨頭。蘭州大學附屬醫院主動參與脫貧攻堅戰,制定了「組團式」健康扶貧對口支援工作方案,建立了對口支援幫扶模式,全面提升了對口支援醫院的醫院管理和服務水平。

蘭州大學附屬醫院建立了「送醫上門」「送人就醫」「雙向轉診」「一人一策」等工作機制;選拔專業技術骨幹,組建「組團式」健康扶貧醫療隊;幫助受援醫院開展新技術、新業務,支援建設重點學科、薄弱學科和區域縣級醫學中心建設。

通過這種醫療人才「組團式」幫扶,蘭州大學及其附屬醫院為受援地打造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伍,大大提高了我省基層醫療服務水平。

舟曲泥石流傷員在蘭州大學附屬醫院接受治療

堅守百十載 奮鬥鑄輝煌

——熱烈祝賀蘭州大學建校110周年

(甘肅日報評論員)

滄桑砥礪,薪火相傳。今天,是蘭州大學110歲華誕。這所紮根甘肅的著名學府,以民族復興和社會進步為己任,與祖國共命運,與時代共進步,走過了一個多世紀極不平凡的發展歷程。在此,我們向全校師生致以崇高的敬意,並表示熱烈的祝賀!

篳路藍縷事,櫛風沐雨行。蘭州大學創建於1909年,始為「甘肅官立法政學堂」,是中國西北第一所具有現代意義的高等專科學校。此後,學校數度更名擴建,於1945年定名為國立蘭州大學。新中國成立後,蘭州大學相繼確立為全國綜合性大學、全國重點大學。1996年以來,又先後進入國家「211工程」「985工程」重點建設高校行列。2017年9月,蘭州大學榮列「雙一流」建設高校榜單,並以提高質量為核心,邁向內涵式發展的新階段。

萃英立根本,崑崙寫精神。跨越兩個世紀的蘭州大學,是我國西部高等教育蓬勃發展的生動縮影。110年來,具有悠久歷史、深厚底蘊的蘭州大學,匯集了一大批學術名師,培養了一大批優秀人才,創造了一大批科研成果,為推動社會進步、民族振興,特別是甘肅及西部地區的發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貢獻。萃英山下、崑崙堂裡,一代又一代蘭大人,胸懷立學為民、治學報國的崇高理想,潛心學術研究,致力教書育人,在堅守中默默奉獻,在奮鬥中不懈進取,鑄就了「自強不息、獨樹一幟」的蘭大精神。

「國勢之強由於人,人材之成出於學。」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我們黨的教育方針,是我國各級各類學校的共同使命。今天,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對高等教育的需要,對科學知識和優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迫切。希望蘭州大學以建校110周年為新的起點,牢牢抓住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個根本任務,秉承初心、牢記使命,始終堅持辦學正確政治方向,著力建設高素質教師隊伍,加快形成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辦出、辦好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同時,也期待蘭州大學進一步發揮自身優勢,培養和輸送更多的優秀人才,創造和轉化更多的科研成果,為支持和服務甘肅經濟社會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堅守百十載,奮鬥鑄輝煌。堅守與奮鬥,是蘭州大學110周年校慶的主題,寄寓了百年名校的光榮與夢想、傳承與創新。在追求一流、不斷前進的道路上,蘭州大學正在乘風破浪、勇往直前,為建設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教育,書寫新時代的燦爛篇章。

內容來源 | 甘肅日報

蘭州大學黨委宣傳部(新聞中心)

編輯 | 韋世龍

主編 | 肖坤

相關焦點

  • [視頻]新華每日電訊——兩會特刊
    兩會期間,各大報刊都推出了關於兩會的專版特刊,我們今天的百裡挑一,就來關注一下各大報刊的兩會專題方面的內容。    今天的《新華每日電訊》在「兩會特刊」的首頁報導了6號舉行的全國政協十屆五次會議記者招待會的相關話題。在大標題中,報導特別指出,農村低保制度將徹底解決絕對貧困問題。    報導援引全國政協委員王志寶的話說,中國計劃到2010年基本解決全部絕對貧困人口的貧困問題,我對實現這目標非常樂觀。
  • 攜手同行譜新章——甘肅日報創新主題宣傳、服務地方發展的探索實踐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白永萍近年來,甘肅日報社增強精品意識、創新報導策劃、做亮主題宣傳,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輿論支撐。今年,甘肅日報社、甘肅日報報業集團公司、甘肅新媒體集團共同策劃採寫的《守護母親河 建設幸福河——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系列報導》榮獲中國新聞獎通訊與深度報導一等獎,成為報地合作、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生動實踐。
  • 常德日報
    常德日報傳媒集團記者始終在現場,並且全媒體運轉,全方位報導,顯出了媒體的力量。 採編出版國慶特刊 2019年10月1日,常德日報精心策劃,禮獻新中國成立70周年,出版了《祖國,你好》國慶特刊。
  • 創新服務形式,甘肅日報走進天水懇談
    創新服務形式,甘肅日報走進天水懇談 2020-12-04 12: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甘肅日報榮登中國報刊經營價值排行榜省級日報10強
    甘肅日報在全國報業同行中脫穎而出,躋身「2015-2016中國報刊經營價值排行榜」全國省級日報十強。這也是甘肅日報第二次獲得該項殊榮。進入全國省級日報經營價值十強的包括南方日報、新華日報、海南日報等媒體。在新媒體發展迅猛的當下,不少紙質經營收入下滑嚴重,但甘肅日報在做好傳統業務的基礎上,牢牢把握報業轉型、媒體融合的市場特徵,一手抓廣告傳統業務的轉型升級,一手抓新業務的培育發展,經營收入連續多年實現增長。(記者徐先榮)
  • 西北師範大學推動所有師生支部訂閱《甘肅日報》
    西北師範大學推動所有師生支部訂閱《甘肅日報》每日甘肅網蘭州訊(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李欣瑤)記者日前從西北師範大學獲悉,該校全力支持《甘肅日報》等黨報黨刊徵訂,推動《甘肅日報》覆蓋到所有師生支部西北師大要求,要把《甘肅日報》的徵訂覆蓋到所有教工和學生黨支部,並在各黨員活動室、圖書室、資料室等場所擺放一定數量的黨報黨刊供師生閱讀,通過閱讀《甘肅日報》等黨報黨刊,了解省情國情,推動高校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步伐。
  • 引領新風向,甘肅日報報業集團、甘肅新媒體集團與地方籤訂合作協議
    新甘肅客戶端天水12月4日訊(新甘肅·每日甘肅網記者 王佔東 景永鵬)今天上午,甘肅日報服務地方服務基層工作懇談會在天水召開。甘肅日報報業集團、甘肅新媒體集團與有關市縣(區)籤訂合作框架協議。為打造良好的輿論生態環境,建立長期友好合作關係,做到信息共享、互相促進,甘肅日報報業集團與天水市、張掖市、定西市、平涼市在重大活動策劃、融媒體產品打造等方面籤訂宣傳合作框架協議。
  • 青島日報推出12個特刊版面 聚焦建設開放、現代、活力、時尚的國際...
    青島日報2020年6月9日1版青島日報推出特刊牢記總書記囑託勇擔國之重任建設開放、現代、活力、時尚的國際大都市青島日報2020年6月9日特1版青島日報2020年6月9日特3版創新篇創新,青島跑出加速度青島日報2020年6月9日特4版協調篇協調,共繪全域新畫卷
  • ...甘肅日報報業集團公司與西北師範大學籤訂戰略合作協議
    籤約儀式現場新甘肅客戶端1月7日訊(新甘肅·每日甘肅網見習記者 王梓懿)「這次來到甘肅日報,感受到了異彩紛呈、時不我待、催人奮進。此次籤約讓我們多了一個攜手奮進的夥伴,希望在未來的合作中,雙方為建設幸福美好新甘肅、開創富民興隴新局面作出更大貢獻。」
  • 每日甘肅網出英文版《平涼日報》走向英語讀者
    每日甘肅網英文版開通  《平涼日報》走向英語讀者  本報蘭州訊(甘肅日報記者趙俊華)甘肅日報報業集團主辦的每日甘肅網(www.gansudaily.com.cn)英文版經過一個月的試運行之後,於8月11日正式推出。我省第一家英文媒體由此誕生。
  • 甘肅日報報業集團與西北師範大學籤署戰略合作協議
    新甘肅客戶端蘭州1月7日訊(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李欣瑤)今天下午,甘肅日報報業集團和西北師範大學籤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籤署戰略合作協議。新甘肅·每日甘肅網記者 王梓懿 攝根據協議,雙方將本著「優勢互補、深度合作、共同發展、互利共贏」的原則,建立長期戰略合作夥伴關係,並結合雙方優勢特色和發展需求,從智庫服務、主題宣傳、專項培訓、人才培養等方面開展全方位合作。
  • 蘭州理工大學全面完成《甘肅日報》等黨報黨刊徵訂工作
    新甘肅客戶端蘭州訊(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李欣瑤)記者日前從蘭州理工大學獲悉,該校黨委將加強《甘肅日報》等黨報黨刊訂閱工作作為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加強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載體,全力推動《甘肅日報》覆蓋到所有教工、學生和離退休黨支部。截至目前,全校已訂閱《甘肅日報》318份。
  • 甘肅日報速讀 2021年1月7日
    甘肅日報速讀 2021年1月7日 2021-01-07 11: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甘肅日報速讀 2020年12月15日
    甘肅日報速讀 2020年12月15日 2020-12-15 11: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經濟日報集團報刊雜誌一覽
    《經濟日報》在國內有60個記者站,國外有20多個記者站,強大的採編隊伍,使這張面向全球的報紙成為國內外時政和經濟報導的權威和重要的前沿現場,區域政治、經濟、社會新聞的信息樞紐。    把黨和國家的最新經濟政策和廣大群眾的要求有機結合起來,使報紙更貼近實際,更貼近生活,更貼近群眾。
  • 中國駐柬使館通過柬主流媒體推出慶祝澳門回歸20周年圖片展特刊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馮輝):20日,由中國駐柬埔寨使館主辦的慶祝澳門回歸祖國20周年主題圖片展通過柬主流媒體平臺成功舉辦。當地柬文媒體「Fresh News」、「酸角樹」;英文媒體《高棉時報》、《金邊郵報》;中文媒體《華商日報》和《柬華日報》、《柬中時報》等多家主流媒體當日同期發行圖片展特刊。
  • 【甘肅經濟日報】甘肅冬季旅遊如何擴大「朋友圈」
    與此同時,為期4個月的甘肅冬春季文化旅遊巨惠模式正式開啟,不少遊客踏上了甘肅之旅。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受疫情影響,外省選擇甘肅的遊客不減反增。在疫情防控已進入常態化的前提下,甘肅旅遊積極準備,推出了一系列有針對性的優惠措施和遊客喜歡的旅遊產品,打出了冬春季旅遊的組合拳,讓更多的遊客將甘肅定為了冬季旅遊目的地。
  • 甘肅日報報業集團關於徵集新聞客戶端(APP)名稱的啟事
    甘肅移動新聞第一端即將啟航!為推動傳統報業與新興媒體的深度融合,甘肅日報報業集團將全新打造集新聞資訊、政務發布、生活服務、智慧城市、在線廣播、線上線下互動於一體的省級新聞客戶端,更好地講述甘肅好故事、傳遞甘肅好聲音、樹立甘肅好形象。
  • 甘肅日報社委委員、副總編輯蹇勇德一行來省商務廳調研
    本網訊 1月13日,甘肅日報社社委委員、副總編輯蹇勇德一行來我廳調研並召開座談會。廳黨組成員、副廳長任福康主持會議,廳辦公室、綜合處、市場體系建設處、服務貿易和商貿服務業處、市場運行和消費促進處、對外貿易處、信息中心和省貿促會、省經合局相關負責同志參加會議。
  • 因時而進 因勢而新 四川農村日報全新改版
    四川在線消息(四川農村日報記者 左杉)2019年,川糧產業發展如何?如何保障「中國人的飯碗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裡」?這是今日(1月1日)出版的《四川農村日報》「鄉村振興」特刊刊發的內容。由中共四川省委主管、主辦的四川農村日報,從今日起全新改版, 以「專業黨報」的定位,深耕行業垂直領域,聚焦三農細分,為讀者傳遞更多有溫度、有態度、有深度的涉農信息。改版後,四川農村日報將根據不同類型的目標客戶群對版面進行重新劃分,新開設《鄉村振興》特刊、《農技》特刊、《民生》特刊和《大地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