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高校的錄取工作都已經接近了尾聲,大部分學生都已經如願進入了自己理想中的大學,但是也有一部分學生因為報考失誤遺憾落榜;比如今年有幾個高分落榜的學生,最終選擇了投遞徵集志願。
但是很多家長發現,在徵集志願中存在這樣一個現象,就是原本志願填在前排的學校沒有被錄取,卻發現這些院校的名字出現在了徵集志願中,家長表示很憤怒,為什麼我們填報不錄取,反而出現了招生不滿需要徵集的情況?
其實出現這種情況,都是在填報志願的時候,對於平行志願不了解才鬧出來的「烏龍」。
什麼是平行志願?
平行志願是在同一批次中,學生兒可以填報若干個志願進行填報,尊重的是「分數優先,遵循志願」原則。在同一個批次中,系統會根據考生的分數,給考生編排一個序列號,根據考生的志願以及序列號將考生的檔案進行投檔,如果考生滿足了錄取條件,那麼就能收到錄取通知書了。
1.分數優先
對於分數優先的原則,可能很多家長不是很清楚,認為比較的分數是高考的總分,但是其實和單科的分數也有很大的關係。我們都知道高考差一分,都可能會有幾百人,那麼當這幾百人聚在一起的時候,就會按照其他單科的成績來進行排序。
學校會各科成績排除一個12位的小數排位順序,舉個例子,假設理綜276分、數學110、語文123分、英語114分,總分是623分,學生在編號就是623.276110123114.
然後高校在錄取的時候,就會根據這個排名進行劃分;所以如果投檔的前兩個學校沒有選擇考生,則代表在第一批考生的篩選中,考生的排名比較靠後,所以才會出現沒有錄取的情況發生。
2.平行志願並不會被同時檢索
很多家長在填報平行志願時,認為是會被所有的院校同時看見,符合哪個院校就會投進哪個院校裡面,但其實並不是這樣的。
平行志願中的院校關係雖然平等,但是還是遵循系統的排序方式,系統根據順序進行逐一檢索,比如考生把哪個排在前面,系統就檢索哪一個,只要符合了考生的意願,就會將進行投檔;如果考生投遞的平行專業,考生都沒有達到標準,那麼就會出現滑檔的情況,只能參加徵集志願。
投檔成功之後,就會按照考生的分數進行專業的分配。
3.平行志願是一次性投檔,並不會出現反覆投檔的情況
很多家長認為,平行志願是經過反覆投檔的,就是這個志願沒有被錄取成功,那麼系統就會自動會投檔給另外一個院校,直到投檔成功,這種想法是大錯特錯的。
每個學生的檔案都只有一次投檔的機會,會根據學生填報志願的情況進行劃分,只要學生的分數符合院校的分數標準,就會進行投檔;如果學生選擇的專業沒有符合標準,並且沒有勾選服從調劑,那麼也沒有再次進行投檔的機會,只能等待徵集志願的填報了。
了解了這三點之後,家長應該就能明白為什麼自己明明投檔卻沒有被錄取的原因了;那麼我們接下來說一說徵集志願的事情。
為什麼高校會出現徵集志願的情況?
其實在學生投檔結束之後,學校還需要根據考生的情況進行審核,排查學生是否存在不符合規定的情況發生,比如一些排位靠前的學生,雖然符合了學校的標準,但是沒有達到專業的標準,學校就只能進行退檔處理。
在一個批次的錄取工作結束之後,學校就會針對自己的招生計劃進行核查,察看自己的招生計劃是否已經完成,如果沒有完成的話,就可以發布徵集計劃了。
而前面也已經講過了,學生的投檔已經進入了其他的學校,不能重複投遞,所以就只能錯過這個院校了;所以家長也不用憤怒了,只是在第一輪的篩選中,學生的資質沒有符合罷了。
而如果考生已經被退檔了,那麼就一定要關注徵集志願的情況了,但是徵集志願依舊也是存在競爭力的,如果考生沒有被錄取,那就只能選擇再來一次了。
平行志願的投遞工作都是有一定程序的,每個高校都想把好學生留在自己的學校裡,但是報考這件事本來就很複雜,為了公平化處理,這種方式才是最合理的。
其實通過平行志願就能看出,為什麼都說高考是「7分考,3分報」;不管怎麼樣,現在大部分的高考結果已經出來了,新生開學的籌備工作已經在有序的進行了,與其去思考報考的事情,還不如將眼下的路走好,這才是明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