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寫了一篇文章《600分考生達最低投檔線未投檔,高校卻降分徵集,家長大惑不解!》對一位家長網友的疑惑進行了解答。
文章發出來之後,有家長留言跟帖,說自己家也遇到了這種情況。
他是安徽的家長,在一本批次平行志願6所院校裡,他家排在第一、二兩個順位的志願沒有獲得投檔,孩子被第三志願院校錄取了。而之後在省裡發布的徵集志願計劃裡,他卻看到了那兩所高校都有參與其中,顯然是招生計劃未滿。對此,他很是憤憤不平:既然你招不滿,為何我填報了你卻不錄取我,反倒來發布徵集志願呢?
劍客老師私下裡告訴這位家長,他錯怪了學校。因為,他對於平行志願的規則並沒有真正了解。
說得更準確一點,應該是位次優先,因為在每一個分數值上,都有許多同分考生。總分相同的情況下,需要按照各省的規定,進行小分比較。比如, 安徽理科生總分相同,就要比理綜分,繼續相同,就比數學分,然後是語文,最後比英語。
實際上,每位考生在省考試院投檔前的排序分是總分加12位小數的。
舉例來說,孫小悟考了600分,分別是理綜243,數學125,語文108,英語124,那麼省考試院排序時孫小悟就是600.243125108124。白小精也考了600分,分別是理綜243,數學118,語文126,英語113,那麼白小精排序時的總分就是600.243118126113。
從總分上來看,孫小悟和白小精一樣,但比小數點後的小分,孫小悟就以數學分高的優勢排到了白小精的前面。
排序排在前面,意味著考試院的投檔系統先檢索孫小悟。把他的志願檢索後,完成投檔,才會來檢索白小精。
留言家長說的孩子前兩個志願院校沒有投檔,原因無他,這兩所院校的最低投檔分高於他家孩子的考分。或者他孩子也達到了最低投檔分,但總分達到了,與同分考生比較的時候,位次不如人家,所以,系統投了排在前面的考生。
這裡要解釋清楚一個概念。平行志願分為院校志願和專業志願,所謂院校志願,指的是同一批次裡的全部院校之間的關係是平行的,沒有主次之分。專業志願,指的是調檔院校內部設置的各專業之間的關係也是平行的,沒有主次之分。
舉例來說,安徽理科生一本批次可以填報6所院校,它們之間不是從第一到第六的關係,不管從A到F哪個志願投了檔,在調檔院校那裡顯示的都是一志願。
但是,不少家長和考生就是在這裡產生了誤會,以為平行志願的同一個批次裡的所有院校都會被系統同時檢索,然後,哪個符合條件投哪個。這是錯誤的!
正確的是,平行志願院校之間的關係雖然平等,但考生自己的排序仍然是系統檢索的邏輯順序。
什麼意思?從A到F,系統會依次檢索,一個接一個,而不是同時。所以,考生把哪個排在前面,系統就先檢索哪一個。
院校志願是這樣,專業志願也是這樣。
省考試院的系統檢索率先符合標準的院校,然後投檔;調檔院校的系統檢索率先符合條件的專業,然後分配到該專業上。
如果省考試院系統檢索了考生的6個志願院校,一個都不夠,考生就滑檔了;如果考生得到了投檔,院校的系統檢索時發現考生一個專業都夠不上,就看考生有沒有服從調劑,如果服從,就隨機分配到未招滿的專業上,如果不服從調劑,就給予退檔。
很多家長以為平行志願是多次投檔,有人認為是對所有的志願高校都各投一次,有人認為投中了一個,即使被它退檔了,也會繼續往下投另一個,這些想法全都是錯誤的!
實際情況是,系統只會投一次檔,或者不投檔。不投檔的原因如前所述,考生所填報的院校最低投檔分均高於考生的實際考分。比如說孫小悟600分,他填的6個志願,從A到F高校都高於600分,他就滑檔了。滑檔就是系統0投檔。
留言家長的孩子一、二兩個志願沒投檔,是因為夠不上投檔分,第三個志願夠上了,所以投給了這所院校。院校檢索後,發現他的專業分也是夠的,於是就預錄取在該專業上了。然後再檢查發現他沒有不合學校規定的地方,就向省考試院反饋,考試院審核同意錄取,考生就等著拿通知書了。
這裡再三強調,考生的檔案只要投給了任何一個率先符合條件的高校,投檔通道就會徹底關閉,不會再有二次投檔的情況出現。
當一個批次所有的考生都檢索投檔完畢後,這一輪的工作正式結束。
這時候,開始第二步工作,看一輪投檔時,有沒有高校沒有完成招生計劃,如果沒有完成,可以發布徵集計劃。
我們說,留言家長的孩子第一輪投檔時已經被錄取,所以,不能再參與到第二步的徵集計劃中來。
那麼,為何一二志願高校會發布徵集計劃呢?因為系統給這兩所高校投檔的考生,經學校閱檔後發現,有的不符合學校的限定條件,有的達不到學校的專業分數且不服從調劑,所以,只能退檔處理。而退檔之後,就會產生計劃缺額,因為現在的調檔比例已經無限接近於1:1了。
形象地說,這位家長的孩子前麵條件不夠沒擠上一二兩輛車,只能上第三輛;這個停車場的車都上完乘客後,一二兩輛車發現當中有的乘客不符合標準,又把他們請下來了。但孩子已經在第三輛車上坐穩了,不能再下車去上前面那兩輛了。
怎麼樣,劍客老師的解釋清楚嗎?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