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蔡英文指出她所謂的政治基礎有四點:92年兩岸的會談的歷史事實,中華民國現行憲政體制,希望能夠繼續過去二十多年累積下來的兩岸交流的一些協議和成果以及尊重臺灣的民主制度和民意。張麟徵教授認為這透露出蔡英文在兩岸關係的立場僵硬,未來四年要改變的可能性不大。
鳳凰衛視5月20日《鳳凰全球連線》,以下為文字實錄:
任韌:蔡英文520的就職演說,全世界都在矚目,就是想看一看從馬英九到蔡英文,臺灣的兩岸政策會不會變?該怎麼變,在臺北的現場,首先來請教一下張麟徵教授了,蔡英文的就職演講當中,沒有提到九二共識,但是她說到了九二會談,您怎麼來看這一天演講當中透露出蔡英文在兩岸政策方面的取向?
張麟徵:我想,認識蔡英文的人都會知道,蔡英文是一個理性臺獨主義者,她號稱她自己的性格是誠實而冷靜,而這篇就職演說裡頭有關兩岸關係的部分,她是蠻誠實的,也很冷靜地闡述了她的觀念,她始終都是止步在承認九二共識這個主張之前,所以她唯一能夠接受的就是她尊重他92年兩會有交流,兩會有達成若干共識和諒解這個歷史事實,但是僅此而已,不會越雷池一步。那她似乎透露出來一些善意,譬如說她強調說在九二的這個歷史事實和政治基礎上,在遵守中華民國憲法,兩岸關係條例等相關法規之下,推動這個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但是她馬上的就在就職演說,有關兩岸關係的最後一段,把她前面的話全部都推翻掉了,她說我所謂的政治基礎是指四點,第一點指的就是92年兩岸的會談的歷史事實,第二點指的就是中華民國現行憲政體制,第三點是希望能夠繼續過去二十多年累積下來的,兩岸交流的一些協議和成果,第四點是要尊重臺灣的民主制度和民意。
那這四點裡頭,除了第三點是她真的想接受繼承馬英九的兩岸交流的和平紅利之外,其他這三點可以說都透露出來了蔡英文的,在兩岸關係的立場是僵硬的,因為第一個她說,她只是尊重這個92年會談的這個歷史事實,第二個呢她又回到中華民國現行憲政體制這個上頭來,那不是憲法,王毅給她做的臺階她好像,似乎要回應,結果最後又抽身,中華民國現行憲政體制是不同於中華民國憲法的,憲法是剛性的,是不容易修改的,而憲政體系它是有生命的,它是在不斷在演變的,是柔性的,是有很大的權勢空間的。蔡英文在任何兩岸關係上頭,她所做的表態或者承諾,在這個中華民國現行憲政體制的權勢之下,都是有可能改變的,那麼最最要命的是她的第四點強調,就是臺灣的這個民意,還有就是臺灣的民主制度,那麼在臺灣來說的話,民意最大,民主優先,如果寄出了(音)臺灣的民主和民意,那麼蔡英文在兩岸關係上頭所做的任何承諾,都可以在這個藉口之下一時之間化為烏有。
所以從這些來看的話,我認為蔡英文的理性臺獨的立場,僵硬如故,未來的四年要改變的可能性也不大。當然了,我們要排除一些例外,這個例外就是說有可能蔡英文執政之後,臺灣的經濟在她的僵化的意識形態之下,在她想要遠離中國,切割這個所謂的獨大的這個市場之下,臺灣的經濟可能每下愈況,如果陷入泥沼,蔡英文可能會要思考怎麼樣走出泥沼,那麼兩岸關係也許還會有一些改變的契機,但是目前看起來,這些結果沒有出現之前,蔡英文是不會回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