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2月16日電 臺灣《旺報》16日刊登投稿文章,將上海本幫菜和臺灣的「上海菜」比對,舉出許多不同。如,「臺灣的水煎包和上海的生煎饅頭系出同源」,但兩者從個頭、餡料到口感都有差異。
上海的生煎市場競爭激烈,作者特別提及近年大熱的「小楊生煎」,說這家店的英文招牌將「生煎」譯為「dumpling」有待商榷,或許譯為「steam-fried baozi」為宜。
文章摘編如下:
內人是上海人,所以我寒暑假都會陪她回娘家。正宗的上海本幫菜吃來吃去,才發現跟我們在臺灣吃到的上海菜有所不同。
茲舉數例。上海的臭豆腐多是油炸的,小巧玲瓏,不像臺灣還有大塊清蒸臭豆腐。上海的蔥烤鯽魚是熱菜,肉多無卵,臺灣的是冷盤,肉少卵多。上海的烤麩顏色較深,口感偏硬,食用時一般掰成不規則狀,臺灣的烤麩顏色較淺,口感偏軟,食用時幾乎清一色是規則的塊狀。這種江浙一帶常見的烹調法是在食材中加入些許湯汁,以文火慢燉逐漸將湯汁收幹。
另一個常見的不同點是生煎。真正意義的生煎在臺灣比較少見,類似的點心臺灣多叫水煎包,上海人稱之為「生煎饅頭」,簡稱「生煎」,外地人才說「生煎包」。臺灣的水煎包和上海的生煎饅頭系出同源,同屬煎包一家,都是麵皮包餡放在大平底鍋裡煎,不過還是有所差別。
臺灣水煎包的個頭大,約莫是上海生煎的兩倍有餘。臺灣水煎包的餡料較為多樣,有菜有肉有不同的搭配,而上海生煎的內餡則都是肉。臺灣水煎包內餡較幹,可大口咬下,上海生煎內含湯汁,必得小心翼翼以免湯汁燙口濺身。臺灣水煎包煎時折口朝上,上海生煎折口朝下。臺灣水煎包底層焦黃軟硬適中,上海生煎底層焦黑硬脆爽口。臺灣水煎包裸身起鍋,上海生煎起鍋前還得撒上蔥花芝麻。臺灣水煎包一般是幹吃,而上海生煎則是要蘸鎮江醋。
生煎是上海的平民小吃,一客4個,經典的搭配是一客生煎,一碗咖哩牛肉湯。近幾年物價飛漲,一客生煎的價格都翻了一倍,不過現在人民幣6元的價格,在這個什麼都漲的年代,還算是一般人都能每天享用的大眾化消費。
上海的生煎市場競爭激烈,大壺春、東泰祥、友聯、豐裕都有各自的死忠客戶,無名小店的生煎也總有人光顧,不過前些年異軍突起的小楊生煎卻如秋風掃落葉般,以50家分店之姿獨霸了大上海的生煎市場。
小楊生煎發跡於上海市中心的吳江路小吃街,無時無刻總有人排隊,到了吃飯時間,排隊的人龍更是蜿蜒壯觀,店內一位難求。由於生意太好,小楊這幾年來持續擴張,據點隨處可見。吹捧者眾,批評的聲音也隨之而來。店面擴張太快,質量控制不穩,不同的分店有的好吃有的難吃,此為一般消費者的印象。
滬上的美食家觀察得更為仔細深入,說小楊生煎的麵皮用的是未發酵的死面,是外地人的生煎,正宗的上海生煎用的是半發酵的面。美食家還說,小楊生煎標榜皮薄餡多,根本就是誤把生煎當把小籠:小籠包是皮薄餡多,但生煎就是生煎,麵皮要厚薄有度。
小楊生煎還在招牌上加注了英文,不過生煎用了「dumpling」這個字眼實在有待商榷。包子的英文就是它的羅馬拼音「baozi」(舊拼法為「pao-tzu」),生煎這種烹調法的英文是「steam-fry」,用水蒸汽和熱油同時烹煮,因此生煎包的英文以 「steam-fried baozi」為宜。如果上海有意把生煎營銷到國際,這個翻譯不妨參考看看。(曾泰元/臺灣東吳大學英文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