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體育;德育;素質教育
在「應試教育」模式佔主導地位的學校教學工作中,體育課長期被忽視或隨意佔用,體育教學任務得不到落實。因此,我們要轉變思想,充分認識體育教學的重要性。毛澤東在他的《體育之研究》一文中指出:「體育一道,配德育與智育,而德智皆寄於體,無體是無德智也」,「體者,載知識之車而寓道德之舍也」。可見,體育教育是促進學生智力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促進大腦的發展,為人們的智力活動奠定良好的基礎。學生擁有強健的體魄,才能更好地學習科學文化知識。體健才能使學生注意力集中,更持久地學習。其次,體育教學既有技能動作的練習,又有教學比賽以及各種體育遊戲,通過這些體育活動有助於提高學生的模仿能力、記憶力、發展想像力以及體育比賽中的快速應變能力。
「體育是形成人的道德和精神面貌的積極社會手段,促進人的全面協調發展。」在體育教學中,教師要樹立正確的道德觀,提高思想素質,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在體育活動中培養其團結拼搏、勇敢頑強、樂觀開朗的精神,引導學生遵法、守法、遵守道德規範。體育教學中的德育是與課程內容相結合的,不能空白無章地從教材中分離出來。這就要求體育教師精心構思和巧妙安排,引導學生理解,使學生在鍛鍊的同時,不知不覺地接受道德教育。
學校體育教學方法與措施多種多樣,教學過程中對技術動作的學習、體育競賽以及表演都可引導學生發現體育美。這能使學生受到外部美、內部美的影響,獲得豐富多樣的美感體驗;樹立健康正確的審美理念;激發對美的追求與欣賞。因此,發展創造美的能力,使審美能力得到提升,學生也會變得更加有自尊、有自信。體育教師是教學中美的引導者和傳授者,應加強體育教學中「身體美」和「運動美」的審美教育。體育教師的任務是傳授體育知識、技能,增強學生體質,完善其機能,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身體美感,同時,注重言傳身教,提高自身的審美能力。教師要樹立良好的形象,實現形象與教學內容的統一,必須有聰明的頭腦、高尚的情操、文明的言行舉止、真誠友好的態度以及精湛的教學水平。
在傳統的體育教學中以教師為主體,學生被動學習參與體育活動不積極,個性得不到發展。實施素質教育應以學生為主,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引導學生主動、自覺、積極地參與到體育活動中來,給予學生更多的信任與尊重,使其能更自由地發揮自我。用各種社會影響因素支配學生身體運動的內驅力,由「授之以魚」轉變為「授之以漁」,讓學生認識到要做學習的主人,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為培養個性發展創造一個理想的體育環境。在教學內容上,充分了解學生的各種心理需求後,安排一些適合學生的、有趣味性的、貼近生活的教學內容。教師可組織開展一些體育比賽,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點、技術能力,增加激烈性和趣味性,在比賽中增強學生的榮譽感與好勝心。學生的個性得到發展,又能體驗成功的樂趣。
學校體育由體育教學、課外活動、運動代表隊訓練和各種形式的體育比賽、早操和課間操、科學的作息和保健措施這五個主要部分或要素構成。可見,體育已不僅僅是一堂課那麼簡單,而是貫穿學生在校生活的紅線,體育教師要讓廣大學生在體育活動中使緊繃的神經得到放鬆,學習壓力得到釋放,調劑身體與大腦的狀態。隨著學習壓力的增大,學生心理疾病的出現頻率也會增多,這對體育教師提出了更加嚴格和高層次的要求。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有目的地給學生心理施加適當的壓力,有意識地進行心理訓練,提高學生身心狀態,使其能夠經受勝負、挫敗、順逆境等各種考驗,以達到自我調控的目的,在體育運動中學會宣洩、放鬆,從而以積極的心態和良好的精神狀態迎接人生的挑戰。
總之,體育教育順應新課改的趨勢向素質教育轉變是必經之路,體育教師在教學中轉變以往的思想觀念,由教授動作技能向通過各種教學方法和途徑傳授德育、美育、智育等方面轉變,讓體育教育真正向素質教育轉變。
禤麗嫦(廣東仲元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