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家外匯管理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王春英在國新辦舉行的上半年外匯收支數據新聞發布會上提到,從已經公布的一季度國際收支平衡表數據來看,一季度我國經常帳戶出現了337億美元小幅逆差,逆差規模相對GDP的比例是-1.1%,在均衡合理區間範圍內。
2020年上半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經濟造成了嚴重衝擊,國際金融市場波動劇烈。在此環境下,有人擔心疫情在全球蔓延會對我國經常帳戶造成大的影響。那麼,未來是否會出現經常帳戶持續逆差現象?
其實,這種擔心大可不必。實際上,在相對均衡的情況下,經常帳戶呈現小幅順差或逆差是很正常的現象,不會代表趨勢性變化。研究領域用經常帳戶佔GDP比例來判斷經常帳戶的失衡狀況,只要是在正負4%或5%的區間範圍內,都可以把經常帳戶看作是基本平衡的。
經常帳戶是一國國際收支的主要組成部分,有著較高關注度。中國國際收支經常帳戶構成主要是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兩大項目。要分析經常帳戶走勢,重點就看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
外匯局數據顯示,一季度貨物貿易順差231億美元。受新冠肺炎疫情和春節假期影響,1月份至2月份貨物貿易呈現小幅逆差,3月份隨著企業逐步復工復產以及穩外貿政策效應顯現,貨物貿易恢復順差。服務貿易逆差470億美元,同比收窄26%。其中,旅行項目逆差415億美元,同比收窄28%;運輸項目逆差117億美元,同比收窄6%。
據王春英介紹,二季度由於疫情防控形勢較好,企業生產活動加速恢復常態。從目前統計結果看,經常帳戶逐步恢復順差。二季度出口比一季度增長30%,進口受原油價格大幅下降影響,同比收窄10%,二季度貿易順差達1547億美元。從服務貿易看,受疫情影響,國際旅行方面用匯減少,帶動服務貿易逆差進一步收窄。因此,二季度國際收支經常帳戶會呈現順差,並很可能帶動整個上半年經常帳戶也保持順差。
近年來,我國經常帳戶雖然存在小幅波動,但總體還是保持基本平衡。這是有深層次和結構性因素支撐的,中長期趨勢不會輕易發生改變。經常帳戶差額主要與儲蓄和投資缺口相關,我國儲蓄和投資行為短期不會發生較大變化,這決定了經常帳戶差額短期也不會發生實質性轉變。
受經濟發展和結構優化調整影響,我國經常帳戶運行進入了更加均衡的發展階段。在這個過程中,由於大宗商品價格、部分進出口產品需求的周期性影響,經常帳戶差額會出現小幅波動,但總體不會改變國際收支基本平衡格局。比如,2018年經常帳戶順差491億美元,2019年前三季度順差回升到1374億美元,與GDP之比為1.3%。所以,在複雜多變的外部環境下,我國經常帳戶運行比較穩健,體現了較強的適應能力,這也說明我國經濟內部平衡和穩定的基礎十分牢固。
《2019年中國國際收支報告》指出,去年我國國際收支延續基本平衡。經常帳戶順差1413億美元,與GDP之比為1.0%,依然處於相對均衡發展階段,體現了近年來國內經濟發展和經濟結構優化調整的結果。2020年,雖然國際收支運行環境複雜多變,但國內經濟基本面、我國對外開放政策、市場調節機制等根本性因素仍會發揮主導作用,預計我國
經常帳戶將保持基本平衡格局。
疫情不會成為影響我國經常帳戶走勢的中長期因素。疫情的發展和變化有自身規律,經貿活動會逐步恢復。國內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各項政策積極推進,企業復工復產水平也在快速提升。
未來,經常帳戶有條件、有基礎維持在合理均衡區間內。首先,決定經常帳戶長期發展趨勢的是製造業發展水平和國內經濟結構。我國製造業的產業鏈條非常完整,經濟結構也在不斷地升級換代。其次,儲蓄率和投資率關係也是決定經常帳戶差額的決定性因素,我國儲蓄率在全世界仍舊維持在比較高的水平,這是保持經常帳戶平穩運行的基礎。最後,從當前情況來看,國內疫情防控形勢較好,走在世界前列,復工復產和經濟活動率先企穩,穩外貿政策效果逐步顯現,經常帳戶有條件維持在合理區間。(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姚 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