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閱讀需要16分鐘
當產品經理或者產品設計師面試官的時候,我們經常會問面試者一個問題:產品思維,互動設計和視覺設計,你在哪方面是最好的?不少面試者都說自己產品思維很好,視覺(設計師的回答)/設計(產品經理的回答)很弱。但是客觀評估後,整體呈現的結果卻是,有80%的面試者都在問題定義上含糊不清,邏輯不完整。產品思維加互動設計優秀 —— 這種自我評定很常見,尤其現在網際網路崗位爆發,產品思維產品策略這種技能非常的玄幻,門檻似乎也很低,比較難判定。這種現象猶如參加偶像選秀節目,Vocal和Dance硬技能不過關,強行把自己凹成Rap擔當。所以,你的產品思維真的好嗎?
產品思維狹義上常常描述為「產品感」,你能不能用「網際網路思維」進行創新。例如設計一個外賣服務,
中文語境的回答
我們可以設計一個app,通過用戶每日點餐的頻率,價格,種類,搜集數據進行算法推薦,進行千人千面的個性化定製服務,還可以創建會員推薦機制,不斷拉新,激活,進行裂變式增長。另外我們還可以設計一個短視頻社交的功能,讓外賣小哥的物流可視化,抓住短視頻的市場紅利,增加用戶粘性,打通上下遊的內容分發,讓整個生態鏈跑起來,打造增長閉環。
矽谷語境的回答
這是個multi-side marketplace的商業問題,其中primary user主要有consumer,secondary user有送外賣的人,餐館。User segmentation上有personal,team,business等等。我們先來算一下opportunity size,(一頓公式…)所以我覺得目前business user有很大潛力。平臺上我覺得終端用戶可以選擇用app,可能還需要一個管理供應鏈的platform。另外business user需要一個管理員,所以它需要有一個authorization的功能(一頓描述…) 所以它最終的體驗是這樣的 (一頓UI…)。
上面的回答有些誇張的成分,毛病也很明顯。第一個是我用5分鐘搜集腦子中的流行詞彙拼湊了一段答案,它盲目堆砌現有熱點的商業模式,邏輯不通,忽略了思維過程和為什麼要這樣做 。第二個是我回憶的一個PM面試白板測試的答案,它完美套用了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流程和產品開發流程,卻始終沒有闡明他核心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中文網際網路環境中大家經常提到術與道,產品思維亦然,流行的商業模式和產品設計的流程是最容易習得和照搬的,更像是現成的招術,但是僅有這些遠遠不夠,更需要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以下我基於丟盒子產品設計師career framework裡的bullet points,結合我自己的經驗,展開談談如何評判,並提升自己產品思維上的道。這裡不包含產品經理職業技能中的管理維度。
Problem and Opportunity Framing
創建有洞察力的框架(framing),關注最重要的問題和機會。
這裡體現在當你面對一個巨大的,模糊的問題域時,是否能夠解構信息,運用合理的方法提煉出核心問題或機遇,主要包含挑選,診斷,和提煉。
1. 挑選(Selection):智慧地從大量的用戶需求和潛在的商業機會中進行宏觀篩選。初級的人可能沒有選擇的過程,一個需求來了照著做就行,或者老闆直接給你一個明確的需求。高級一些的人,會在更模糊和艱難的環境中(選擇太多,標準不清,領導們指向型過強,很少的數據等等),積極搜集信息,根據影響力等各種因素排列優先級。其實上面第二個PM,在挑選這一方面還是有意識的,他首先對用戶進行解構,根據商業潛力進行排序,並形成了自己想要關注的領域。
在挑選的過程中,可以問自己這樣一些問題:
2. 診斷(Dagnosis):探究事物的本質,但也要發掘問題背後的多種原因。在問題的定義上,最基本的方法是我們在學校習得的一系列UCD方法論,主要用於發掘用戶需求,但是用戶的直接反饋並不能真實地反映他們的需求,「要透過現象看本質」。我們最常見的毛病就是定義錯了問題,導致解決方案朝一個個奇葩的方向走去。
我之前面試過一個設計師,他有一個項目是對公司marketing email的設計。他要解決的問題是,公司的email 互動很低,於是重新評估了這個email,發現它上面有好多用戶體驗上的毛病,目標就是把這些用戶體驗上的毛病給改了。當時我就有些疑惑,email的互動很低,你們有沒有診斷過用戶從發現email,瀏覽郵件內頁,點擊流程中,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我的第一反應:是不是這個郵件跑到垃圾箱了,或者郵件的標題太像廣告,用戶都不願意打開?如果大部分郵件都被過濾掉,郵件本身糟糕的閱讀體驗根本就不算什麼有價值的問題,問題的根本原因還沒有發掘出來。
從另一方面講,有些問題的根本原因也許並不適合「需要解決」,此時就需要深挖其他可能的因素。有一個哈佛商學院的著名案例:你是一幢辦公樓的所有者,並且你的租戶抱怨電梯又舊又慢,在電梯上浪費了很多時間。如果你不解決問題,一些租戶將威脅要取消他們的租約。此時你該怎麼辦?
「電梯又舊又慢」是起始問題,這是赤裸裸的真實用戶反饋。如果忽略了探究背後多重原因這個過程,那麼解決方案極大可能變成「讓電梯更快」無極限,無法衡量的方向走去。但其實這個診斷可以重新定義為,「用戶在電梯內等待時間過長」,「高峰時,運載需求量不夠」等等,然後通過後續流程進行驗證。
在診斷過程中要透過現象看本質,但與此同時不一定只有「完全踩在根本原因」的問題才算是好問題。這個過程只是是幫助我們從不同角度去思考,在問題細分上進行發散和甄別。
3. 提煉 (Clarification):構建精煉的問題或機遇闡述,並提煉出它的目標,限制和機會空間。很多失敗的項目大部分都是在這幾個因素上出了問題:
再繼續上面面試者的例子,email的互動率(engagement)很低,低的定義是什麼,metric是什麼呢,它的基準線在哪裡。如果要提高,目標要提高多少,萬一這個問題空間本身就很小呢?面試者不知如何回復。沒有問題的提煉,放在面試場景下,會出現無法引起面試官共鳴,無法確定你的項目是否成功,無法確定你能否在公司ship 一個產品的種種問題。
隨著職業不斷進階,有經驗的產品人和設計師會用自己的方法去構建問題,並把用戶,商業,技術限制等等各種因素考慮進來,通過一系列的方法進行整合提煉,進行更嚴密有邏輯的敘事。常見的方法有HMW (How might we), JTBD (Job to be done) 等等,還有各種各樣圖文結合,矩陣圖標一起上的操作。途徑不重要,關鍵在於是否有效向你的聽眾傳達了信息。
使用不同廣度,保真度,和創意方向來產生解決方案。
具體可以表現在探索,構思,相關性三個維度。
1. 探索(Exploration):根據問題的大小進行不同廣度和深度的探索。立足於問題本身的大小,探索有廣度也需要有深度。舉幾個負面例子,有的人的探索就是給不同的UI換不同的顏色和不同的文案。功能和整體架構上還沒有足夠發散,就先在細節上迭代了起來。探究一個人產品思維能力是否強的一個重要信號就是他是否能夠在正確的環境退後一步,不拘泥於已有設計定,做更廣闊的,假設和探索。探索時可以問自己這樣一些問題防止自己的視野狹隘或者淺顯:
2. 構思(Ideation):對創意和和各類渠道的信息保持好奇和熱情,並用來幫助產生更多方案。這裡主要指產生idea的能力。能夠運用當下網際網路的信息,競品,定量和定性的數據進行發散,產生創意。我前言中第一個例子枚舉了很多流行的商業模式,就是ideation的典型實踐。其實這一部分是很容易提高,隨著大量的項目實踐,閱讀量的增加,積累越多,你的點子也會越多。不同點子之間的碰撞結合還能出現神奇的靈感和火花。
3. 相關性(Coherence):方案有完整嚴密的邏輯和一致性,以及方案於問題具有針對性。有創意有點子是完全不夠的,最重要的是你的解決方案是否和你一開始定義問題相耦合。在面試過程中,有一道白板題是設計一個自動駕駛汽車的體驗,很多面試者最後的解決方案莫名其妙地成為了一個租車體驗。再例如之前我的5分鐘外賣方案,如果我主要解決的問題是幫助用戶更快地點餐,並且快速收到食物,那麼針對外賣小哥的短視頻功能的意義是什麼?一邊發短視頻一邊送貨不就耽誤時間了麼?這就是典型的解決方案和目標問題無關甚至相悖的例子。在評判自己方案的時候可以問以下問題幫助思考:
如果你是一個用戶,你會選擇你構想上的方案嗎,是否有直覺上的漏洞?(進階)方案是否有空間拓展,延伸和優化,而不是只針對這一個具體的問題?Product Strategy
有效地塑造產品方向。
具體包括願景和行動方案兩個維度。
1. 願景(Vision):構建產品問題域,機會點和影響力藍圖,並激勵人們進行實踐和探索。具體體現在某一領域形成自己深刻獨到的見解,可以幫助團隊構想產品的未來。我自己本身堅持的價值觀是,如果想在產品思維上有建樹的人,一定要懂業務,很多方法論如果脫離真實的商業場景是完全不起效果的。同時能夠將複雜的信息簡單扼要地闡述,激勵周圍的人一起實現產品願景。願景可以和緊密的行動相結合,貫穿用戶旅程並且能夠帶來商業影響力。
其實很多設計師或者產品經理常常囿於每天日常的趕工狀態,但是理想狀況下是騰出一小部分時間在problem space上進行廣義上的思考,作出探索性的嘗試。儘管很多探索並不能夠短時間實現,但是好的願景可以幫助團隊甚至公司往更有希望的方向前進。
願景能力的提升甚至已不局限於工作日程,甚至會落到很多哲學社會學上的思考,以及你對世界的看法。當視野足夠廣闊後,才有真正意義上革新的產生。這個狀態我自己也沒有達到,所以只簡單敘述我自己淺薄的體會。
2. 行動方案(Plan of action):構建可操作的實踐方案,例如Roadmap, 裡程碑,成功標準等等。同時有對齊矛盾點,錯位點,依賴性的能力。一個常見的場景:我熱血沸騰的給所有人講了我探索的方案,what’s next?
還有很多很多需要考慮的問題。所以產品思維好的人大部分都是想的多的人,懂得各種條條框框各種阻礙,但同時也有能力讓一個東西實現從無到有,懂得什麼可以打破什麼不可以打破。
傳統的產品經理崗位不僅需要具備硬核的產品思維,還要有一定的設計素養,技術知識儲備,人際交往軟技能,商業分析,項目管理,人力管理,數據分析,運營等等傍身。這篇文章主要談及產品思維在問題構建,問題解決和產品策略維度上的體現,無法做到專業產品經理人的鞭辟入裡,但是希望能給設計師,產品從業者愛好者一點工作和面試中的啟發。
引用:https://hbr.org/2017/01/are-you-solving-the-right-problems
我是一名在矽谷灣區的產品設計師 - 掛麵(年少的我一面試就掛!),目前在 Dropbox Growth 組負責移動端的用戶增長。之前分別在 Yahoo (Verizon Media)和廣告諮詢公司 AKQA工作過。2B讓我對複雜的問題和商業邏輯特別有熱情,2C又給現在的我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努力維持理性與感性的平衡,期待和熱愛產品設計和用戶增長的朋友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