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溼性關節炎是一種發生於關節部位的慢性炎症。不像風溼性關節炎和肩周炎那樣主要發生於膝、肩等大關節,類風溼性關節炎常發生於手、足小關節,嚴重時可累及腕、踝等其它關節,而且還多關節、對稱性、侵襲性發病,最嚴重時關節變形、不能發揮正常的功能、幾乎沒有活動能力。
類風溼性關節經常出現在40到60歲這個年齡段的群體中,男性群體發病的數量比女性群體能少一些。
痛風、風溼性關節炎、類風溼性關節炎、外傷都會引起關節疼痛,那麼如何才能判斷出是得了類風溼性關節呢?
這個要從類風溼性關節所表現的症狀來判斷,這些症狀主要與關節有關。
關節疼痛
發病的關節出現疼痛是類風溼性關節炎最顯著的表現之一,疼痛程度往往從早期至後期呈現逐漸加重的趨勢,除了關節疼痛之外,有時連同周邊的肌肉也會疼痛難忍。
這種關節疼痛至少發生在五個關節以上,關節越小越容易出現疼痛的感覺,手、足小關節疼痛發生率最高,再就是腕、踝關節,肘、膝等稍大一些的關節的疼痛情況比小關節能稍微好一些。
類風溼性關節炎引起的關節疼痛在冬天、陰雨天更容易出現,疼痛嚴重的時候幾乎不敢活動,越動疼痛得越厲害。
關節腫脹變形
類風溼性關節炎患者因為受炎症的影響,關節腔內的液體會滲出、然後積聚在關節周圍的軟組織內引起肢體腫脹,然後關節變形、不能恢復正常狀態。
關節的腫脹和變形有各種各樣的形態。類風溼關節炎的關節腫脹的嚴重程度與疼痛的程度一般成正比便、而且多同時出現。
晨僵
類風溼性關節炎患者在早晨起來時常有出現已經腫脹變形疼痛的關節呈現僵硬狀態的現象,關節活動範圍受到很大的限制,熱敷一下或上午氣溫上升以後情況開始緩解。得病時間越長、關節腫脹變形得越厲害,晨僵的的時間就越長,常常達一個小時以上,而且幾乎天天出現,秋冬季節更明顯。
類風溼皮下結節
類風溼皮下結節在醫學上稱為肉芽腫,與關節受到嚴重破壞的原因有關,最常出現於肘關節尺骨鷹嘴、骶部等關節隆突部位或者經常受壓迫的部位。
除了關節疼痛腫脹變形和晨僵、皮下結節這些常見表現,有時類風溼性關節炎還會出現貧血、心包炎、心包積液、原發性腎小球及腎小管間質性腎炎、間質性肺疾病、結節性肺病等其他器官、系統受累的表現。
類風溼性關節炎的診斷不是只依靠症狀就可以百分之百確診,往往還要結合X線拍片、CT、超聲等影像學檢查和血沉、類風溼因子等實驗室檢查才能確診。但是類風溼性關節炎的後期幾乎不能治癒,因此一旦出現了這些症狀就要早診早治。
類風溼性關節炎會給人帶來嚴重的疼痛感,關節變形以後,正常的生活和工作都受限,因此平時要做好預防、避免發病,類風溼性關節炎和平時不注意防寒保暖、經常在寒冷的氣候下或低溫環境中工作以及淋雨涉水有很大的關係,因此平時要做好身體特別是關節的保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