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進入專業課程學習之前,我更願意相信類風溼性關節炎就是一種類似風溼性關節炎的疾病,既然「類」,必定有相似之處,且更具各自特色。當我查找關於二者的外文文獻之前,在某翻譯軟體上呈現的英文均是「rheumatoid arthritis」,不信,換翻譯軟體,同樣如此。難道二者是完全相同的一種疾病嗎?接著查。。。
經驗告訴我,如果不了解一種疾病,最好的方式是問大夫,而不是上網搜。於是我在北京大學第一醫院的風溼免疫科某主任醫師那裡得到了答覆。風溼性關節炎並不是公認的專業術語,且在現代醫學中無風溼性關節炎,專業點來講,應稱之為風溼熱,是鏈球菌感染後引起的關節紅、腫、熱、痛的表現。一般給予抗感染,中醫祛風散寒、活血化瘀藥等對症治療常能速愈。而類風溼性關節炎是一種獨立性疾病,因自身免疫紊亂引起的關節滑膜組織發炎,引起全身關節炎症,導致關節畸形、骨破壞,甚至殘疾。
簡單來說,二者名字雖然相似,都有關節疼痛症狀,但並不是同一種病 「風溼」症狀較輕且可痊癒;「類風溼」的症狀就嚴重多了,甚至可致殘。因此,當然更關心類風溼關節炎了。
「類風溼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一詞最先由英國醫生阿爾弗雷德·巴林·加羅德(Alfred Baring Garrod)提出,最初提出時還引起了混亂和許多討論(尤其是在德國),但現在已為全世界所接受。
類風溼性關節炎主要臨床表現:1.關節畸形、對稱性關節疼痛;2.皮下結節;3.關節骨侵蝕或骨質疏鬆;4.晨僵;5.血沉加快;6.多系統損害改變。
目前的治療藥物主要分為以下五類:
一:非甾體抗炎藥(NSAIDs);
二:改善病情的抗風溼藥(DMARDs);
三:生物製劑;
四:糖皮質激素;
五:植物藥。
當在關節疼痛腫脹期間應用非甾體抗炎藥控制疼痛等症狀,第五類植物藥通常作為輔助治療藥物。針對第二、三、四類治療藥物可參考2019年歐洲抗風溼病聯盟(EULAR)所達成的治療RA的指南共識。具體推薦意見如下:
1.一旦確診RA,應立即開始應用改善病情的抗風溼藥(DMARDs)進行治療。
2.RA的治療應以每個患者的持續緩解或低疾病活動度為目標。
3. 對於活動性疾病應經常進行監測(每1-3個月);如果治療開始後最多3個月仍無改善,或6個月仍未達標,則應調整治療策略。
4甲氨蝶呤(MTX)應作為首選治療策略的一部分。
5.對於存在MTX禁忌證(或早期不耐受)的RA患者,可考慮應用來氟米特或柳氮磺胺吡啶。
6. 在啟動或改變傳統合成改善病情抗風溼藥物( csDMARDs)治療時應考慮短期應用糖皮質激素,以不同給藥方案和給藥途徑應用,但應在臨床可行的情況下儘快減量。
7.如果應用初始csDMARD治療未達到治療目標,在無預後不良因素的情況下,應考慮應用其他csDMARD。
8. 如果應用初始csDMARD治療未達到治療目標,當存在預後不良因素時,應添加一種生物DMARD(bDMARD)或一種靶向合成DMARD(tsDMARD)。
9. bDMARDs 和 tsDMARDs應與一種csDMARD聯合應用;對於不能聯合應用csDMARDs的患者,IL-6通路抑制劑和tsDMARDs與其他bDMARDs相比可能具有一些優勢。
10. 如果一種bDMARD 或 tsDMARD治療失敗,應考慮應用另一種 bDMARD† 或 tsDMARD治療;如果一種TNF抑制劑治療失敗,可應用另一種作用方式的藥物或第2種TNF抑制劑。
11. 如果患者在糖皮質激素逐漸減量後病情持續緩解,可考慮逐漸減少bDMARDs或tsDMARDs,特別是在與csDMARD聯合應用時。
12.如果患者病情持續緩解,可考慮逐漸減少csDMARD的用量。
總的來說,類風溼性關節炎不同於風溼性關節炎,其發病機制不同,症狀表現更為嚴重,好在醫學上正在積極致力於研究它,使得臨床上得到不斷更新、有據可依的治療指南。
參考文獻:
1. Tsoucalas, G ; Sgantzos, M ,Primary Asthenic Gout by Augustin-Jacob Landre-Beauvais in 1800: Is this the first description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DOI:10.31138/mjr.28.4.223
2. Keitel, W ; The High Priest of gout - Sir Alfred Baring Garrod (1819-1907). DOI: 10.1007/s00393-009-0541-4
3. Smolen JS, Landewé RBMet al.EULAR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management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with synthetic and biological disease-modifying antirheumatic drugs: 2019 update. doi: 10.1136/annrheumdis-2019-216655.
4. https://m.baidu.com/bh/m/detail/sv_14320837182925340686
5. https://m.baidu.com/bh/m/detail/sv_17969998328175940089
作者:王青梅 鄭州人民醫院藥學部、藥事健康矩陣成員
藥事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抄襲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