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換個媽媽。」
袁詠儀對兒子控制欲很強,導致了兒子對她的討厭,甚至想換個媽媽。
在兒子心裡,媽媽是只會說「不」的母老虎,在強勢教育下,兒子出現易躁易怒的現象。
他們一家人去看心理醫生,發現問題出在袁詠儀身上,兒子這種情況是對控制進行反抗的應急模式。
孩子是獨立個體,我們應該尊重他的想法和意願,而不是控制他們。
綜藝《奇葩說》中陳銘說過這樣一段話:我們這個時代的文明,能夠給予孩子最好的事情就是,給Ta一方花園,給Ta養料和空間。
打著「我是為你好」的旗號控制孩子,是不尊重的行為。
越是想要控制孩子,越是會遭到孩子激烈地反抗。就像電視劇《小歡喜》中的英子,學習的動力就是要逃離母親,在控制欲的逼迫下,她甚至跑到大橋上想一躍而下。
孩子需要引導而不是控制,尊重才能讓他更快樂。尊重孩子,並不是放任不管,而是允許孩子探索和嘗試。父母應該一邊幫孩子建立規則,一邊放手讓孩子獨立前行。
德國一名心理治療師曾說過:幸福的家庭會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家庭中沒有控制欲很強的人。
改善控制欲,父母可以這樣做:
01
放棄不合理期望
研究發現:「控制欲"較強的父母給孩子提出的要求裡,57%是出於自身的意志。其意志和孩子真實想法背道而馳,是強加於孩子身上的「不合理期望」。
02
學會放手
前段時間,熱播劇《隱秘的角落》中周春紅看到兒子不願意喝牛奶,忽然變得歇斯底裡,原因為她發現兒子逐漸脫離她的掌控。
孩子不服管教帶來的焦慮和失控感會使父母們越來越想掌控孩子。所以想要改善「控制欲」,父母需要克服焦慮和失控感。
掌握與孩子相處的分寸感,父母需要注意這幾點:
01
管教孩子而不是控制
管教是和孩子商量,然後選出的合適的教育方式;而控制則是向孩子下指令,要他做這個做那個。
控制讓人反感,孩子與父母之間的隔閡也會越來越大。
02
莫事事以孩子為先
中國父母喜歡圍著孩子轉,萬事以孩子優先,長久下來,孩子容易養成自私的性格,自理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也會削弱。
03
不幹涉孩子隱私
孩子逐漸長大,會有越來越多自己的小秘密不願意與父母分享,剛開始父母不能接受,總是想方設法打探孩子的行為和秘密,例如偷看孩子日記、手機,向孩子朋友打聽孩子情況等。
這世間只有父母之愛是放手,父母要學會給孩子空間,不然親子關係肯定會因此受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