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民俗文化指區域性的民間藝術、民俗風情和帶有濃厚鄉土色彩的特色文化。本講義通過系統地介紹海南西部的儋州地區,幾千年來形成的民間藝術、民俗風情和特色文化,讓學生了解養育自己的這片熱土的歷史概貌和文化內涵;激發學生努力學習,學好本領,建設家鄉的熱情;墊厚學生鄉土文學藝術的根基;為學生接觸人民群眾,了解社會創造有利條件。講義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兩為」和「雙百」方針,遵循「去其糟粕,存其精華」的原則,注意突出主旋律,不僅讓學生基本了解儋州的民間藝術、民俗風情和特色文化的歷史、特點和利用價值,而且能夠利用其為儋州市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服務。
第一講:分類 溯源 特色
第一節:分類
民間民俗文化的類別繁雜,從儋州地區實際出發,本講義重點介紹四大類:其一、民俗風情,包括衣著、飲食、民居、婚喪喜慶和年俗、節日等。其二、民問藝術,主要介紹儋州調聲、儋州山歌。其三、特色文化,主要介紹儋州話、儋州詩詞、楹聯和狀文。其四、東坡遺風,主要介紹蘇東坡居儋遺蹟及其對儋州人文的影響。
第二節:溯源
海南島是一個美麗富饒的島,歷史悠久的島。從已經發現的新石器時代的200多處遺址來推算,六千年前,海南島已有人類活動。出土的器物有石斧、石錛、石鏟、石鑿、石戈,石矛、石犁等生產工具(儋州人稱雷鑿),石制和陶製的紡輪,生活用具及裝飾物等。這些遺址遺物,大多分布在海邊和靠近河流的山崗和臺地上,說明在3000年前的商周之際,黎族先民已經在沿海一帶居住、生活。那個時候,海南稱大洲、海洲,甚至稱蠻地。
1、黎族的形成及分布。
最早進入儋州的土著為駱越之人,駱越約分布於越南北部、粵桂與越南交界地區以及雷州半島,駱越之人進入海南及儋州人,我們這裡也總稱為駱越之人。東漢以至南北朝,駱越改稱「俚」,駱越人皆稱為「俚人」或「俚子」,後來演變為「黎」。
根據歷史學家從語言學、地名學、民族學方面進行綜合考證,海南黎族先民來自兩廣地區的古越人。地名稱那、番、可、落、抱、婆、爹、扶、多等音,均是黎族初用的地名。「那」音,壯語稱稻田,「南"音,壯語黎語稱水,「抱」、「包」、「番」,黎語稱村莊,「打」黎語稱稻田。可見,不少漢族地區的村名,仍然帶有黎族地名的特點。
現在、儋州的黎族主要分布在蘭洋、雅星、南豐三鎮的農村,約有4.5萬人,佔全市總人口的5.1%。過去,在全州境內都居住黎族。按《府志》、《儋州志》的記載,梁大同中即公元546年、冼夫人壓服請越,收降儋耳時,儋耳就有黎峒一千多歸附冼夫人,峒是古時候村、寨的稱呼。可見,當時漢人遷儋相對集中居住在三都、神衝、美龍一帶外,其他地方幾乎都是黎人居住之所。北宋蘇東坡貶儋時,居住在現在的中和,經常和黎族同胞來往,說明當時中和附近仍居住黎胞。明弘治十四年即公完1501年符南蛇起義時,三卅十縣聞風響應,史書記載符南蛇原黎族,而符南蛇的出生地在光村鎮新隆鄉的瓦窯村,居住地有海頭鎮的七柏榔村、大成鎮的朗麥村等,說明當時這一帶住民主要是黎族。
今天,儋州的地名稱呼,男女會情交往方式,生活習慣等,都帶有相當濃厚的黎族色彩。不少儋州人的祖輩,也是黎漢結合的結晶。我們先民這種黎漢團結、融合、相輔相成的好傳統,必須世世代代保持和發揚。
2、儋耳的來由及建郡
同學們總愛問老師或長輩:「我們為什麼叫儋州?」外地人來儋州,見面聊天,第一句話就是「儋州有什麼說法?」連1983年胡耀邦總書記視察儋縣時,在座談會上也發問:「儋州是怎麼來的?」
據古籍記載,儋州早期土著縫製的衣服,「縫布二尺,幅合二頭,開中央,以頭貫穿胸不突穿」。有點像單被,著時從頭而貫之。因春秋時期內地稱為「國」的區域有一百多個,時人把儋州稱「貫胸國」,這是儋州第一個古名稱。
秦時統一貨幣度量衡,長時間當作貨幣交換的貝殼不再使用。而海岸線長達六百多公裡的古儋州,貝殼堆積如山,人們選用作裝飾品,尤作耳墜、耳環為多,佩戴的貝殼耳環垂及雙肩,以此特色稱「離耳國」。故《山海徑》云:「南荒之外,有離耳國,其人耳長及肩,每逆風走,則將耳反搭」。這是儋州第二個古名稱。
漢武帝元鼎五年即公元前112年,以路博德為伏波將軍,楊僕為樓船將軍平南越之亂,追南越丞相呂嘉及太子趙建德「亡入海」,見離耳國是塊寶地,人煙密集,奏請漢武大帝立郡管理,於元封元年即公元前ll0年l0月,在三都的南灘浦建郡治。並以海南多產珍珠,離耳國人的耳下垂貌取《國語齊語》「覓任儋何」之說,提出「珠崖任儋耳」,所立兩郡取名珠崖、儋耳。
由於儋耳正武納入中央集權統治管轄,漢代的有關規定典章由官員在儋州頒行,中原文化全面地進入了儋州,有的融合進土著風俗習慣之中,為產生儋州的民間民俗文化打下了基礎。
3、儋州的成名及變化。
在春秋戰國時期,儋州乃至海南屬揚越之地,秦時屬象郡邊陲,沒有正式地名,俗稱貫胸國、離耳國,或稱南荒。
西漢元封元年即公元前ll0年,奄海南設置珠崖、儋耳兩郡轄16縣。其中,儋耳郡設在今三都南灘坡,領義倫(儋縣)、至來(昌江)、九龍(東方)。此後至東漢、三國、晉代、南朝梁陳及隋朝,時增時減,或撤或並,看政局而定。
真正置儋州是唐朝高祖武德五年即公元622年。當時撤郡改州,海南設三州:崖州在瓊山、振州在三亞、儋州在中和,領義倫、昌化、感恩、富羅四縣。
白唐代改儋州,此名為本地土著及海外人士所接受,中間雖有短期改變,但最後還是照用。主要有唐天寶元年即公元742年改為昌化郡,五代期問即公元947年改昌化州,北宋熙寧年間即公元l068年改為昌化軍,紹興年間改為南寧軍,南宋及元代稱南寧軍。明洪武二年即公元l369年恢復儋州,清代沿用,直到民國元年即公元1912年改儋縣。解放後沿用儋縣直到l993年3月撤縣設市改為儋州市。
4、貶臣的文化及影響
有史書記載,從隋到明代貶謫儋州的重要人物有:隋朝宗寶滕楚王瓚之子邵國公揚綸;唐代晉王府參軍王義方;唐中宗朝的左衛將軍吳國公李孝逸;唐中宗朝尚書韋方質;唐元和年間刺史林蘊;唐御史丞待郎李昭德:唐金紫光祿大夫齊國公敬暉;唐刑部尚書汝士之子中書舍人楊知至;宋鹹平中員外郎洪湛;宋徽宗諫議大夫任伯雨,宋大文豪蘇東坡;宋僉書樞密院事折彥質;宋文宗朝參知政事李光;明洪武大理寺世家寶,明景官山東副使古昌;明監察御史趙起潛等。
這些貶臣,對儋州影響最大的是蘇東坡和王義方。東坡居儋三年,敷揚文教,設館辦學,他教的學生,出現了海南第一個舉人姜唐佑,第一位進士符確,東坡遺風影響深遠。王義方貶任儋州吉安丞時,在儋州的昌江地區辦起海南第一所學校。史書稱他「召諸首領,集生徒,親為講徑,行釋奠之禮」。
第三節:特色
從上所述,在特定的地區,具備這種特定的歷史原因,儋州的民間民俗文化呈現在三方面的特色。
1、中原文化和貶臣文化的融合。
可以肯定,中原文化是儋州文化的根基。在五季之末紛紛遷儋的各姓始祖,多數來自福建的莆田、晉江一帶,源自河南,沿習了中原的民俗、禮義。現在流行的儋州話,相當講究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的中國傳統六書,通過字音和口語的兩種音調,保留了古代漢語的聲調。所以,世界著名漢藏語專家,臺灣的丁邦新博士於l979年出席在巴黎舉行的第二屆國際漢藏語言學會研討會演講時,認為中國流行的地方漢語方言當中,儋州話最接近古漢語。而中原文化是通過古漢語保留和傳播的。這些貶臣,他們在儋州辦學、傳播文化,以中原文化為主體,然而,傳播過程中常常流露和抒發自己的不得志,被貶的情緒和心態。講白了,常常罵皇帝,罵朝延,罵上司。這兩種文化的融合,使儋州好詩好對好駢文,因為詩對最容易抒發感情;性格耿直,富有叛逆精神,因為貶臣都有強烈的叛逆、高傲、耿直和好強爭勝的性格,百折不撓的精神和文化心態:通講國語,為服從詩聯駢文的平仄格律,產生了介於國語和儋州話之間的「字眼」字音。
2、陽春白雪和下裡巴人並存。
市委書記趙中社同志是學參,教授出身,他對儋州文化研究後說,儋州文化,即有陽春白雪,又有下裡巴人。從事實上看,歷代儋州詩聯高手很多,他們做詩對,可以和全國詩聯發達地區媲美,故獲得「全國詩詞之鄉」、「全國楹聯之鄉」獎牌。調聲山歌這樣民間文藝,群眾喜聞樂見,「人人都是山歌手,山山水水是歌臺之鄉」稱號。民國期間,廣州黃花崗烈士墓建成徵集紀念詩,白馬井的萬蔚周題的七絕:「世界紛紛一賭檯,賭如公等信高才;僅輸數十頭顱去,贏得江山萬裡回。」獲得第一名。從文學理論上看,陽春白雪源從下裡巴人,而下裡巴人汲納了陽春白雪的精華,不斷提煉而升華。如東坡居儋詩:「符克風情奈老何,朱顏減盡鬢須多;投梭每困東鄰女,換扇帷逢春夢婆」。明顯帶有儋州山歌的軌跡。而流傳儋州的《勸世山歌》「教子成名存德盛,名存德盛好名聲,好名聲得人誇讚,人誇讚教子成名」。用口語唱是山歌,用字音吟是絕句,可以稱作格律山歌。
3、移民文化和儋州文化的滲透
移民儋州,從漢代開始,延續了21個世紀,跨度長,層次雜,區域異。早期移民帶來的中原文化結合土著駱越文化,到唐朝盛世時,形成了儋州文化。而後期的移民文化,主要有軍人文化、客家文化、壯鄉文化和墾區文化。軍人文化是戌邊軍人及其後代集中定居中和、王五、長坡及那大而自成一系的一種文化,沿講與古代南方官話正音相同的「軍話」,商賈雲集工藝盛傳,文化普及程度較高。聚居於南部的客家人,都是從潮州和肇慶的恩平、開平遷徙的老客、新客為主,講客家話,唱客家山歌,沿客家習俗,生活上刻苦耐勞,意志堅韌,特別勤勞勇敢。在長期的社會生活當中,主要通過通婚和交往,特別是貿易往來,這些文化和儋州文化相互滲透,各取精華,使儋州文化更加鮮豔多彩。如流行的軍調「江水流來沙蓋沙,撥開水面種芝麻;哥種芝麻妹種豆,芝麻結子豆開花」。客家山歌:「客家山歌最有名,百姓唱出禾轉青,人人唱著生意好,下雨唱起天會晴」。已明顯受儋州山歌的影響。
第四節:價值
1、造就出儋州這個「詩鄉歌海」,榮獲「中國民間藝術之鄉」、「全國詩詞之鄉」、「全國楹聯之鄉」。三塊金牌。
2、提高了儋州知名度,為招商引資,發展旅遊產業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3、活躍和豐富了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4、圍繞黨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宣傳發動群眾,教育引導群眾。
第二講:那大的來由及變化
那大,歷史上是海南西部的重鎮;今天又是儋州市政府所在地,面積238.76平方公裡,其中中心城區規劃面積30平方公裡,已建成l6平方公裡;常住人口有20.3多萬人,佔全市人口四分之一。
第一節:那大的得名
那大雖然建鎮只有400多年的歷史,但立行營驛站卻近千年。據《儋州志》載,宋代時銅鼓衛人李希賢任儋州同知,這位州官潔已愛民,為方便客商土著入出南通(今南豐)及五指山腹地,特申報移督移司立那行營,成了海南西部第一個行營驛站,這就是那大的前身。
隨著那約營的建立,當時儋州地區不少講臨高話的土著遷到那約營,組成一個村,經商為賈,村名叫那恁村。到了明代嘉應年間,從嘉應即梅州因亂逃亡來客家的先民,有部分也在那恁村對面另立村居住,取各南大村(也有的說大同村)。兩村人都各在自己地盤開設鋪仔,接待過往的客人,商賈落腳行商。由於迎接客商搶生意,導致兩村矛盾,衝突,械鬥打官司。清代雍正二年即1723年,浙江海鹽進士王師旦到儋州任知州時,兩村矛盾正激化。王師旦精通地裡風水學,地方凡有涉及風水地盤訴訟,必躬身親臨。後來,令人在馬鞍嶺(令電視塔所在嶺)東南的高嶺插上紅旗,(此嶺後來叫旗嶺),令人沿著牙拉河兩邊用大錘敲擊兩邊大石砰,頭尾十裡叫兩村頭人伏地靜聽,聽到隆隆的鼓聲。以此懸妙的做法說那大這塊地是塊皇家操演場,旗動鼓鳴,幹軍萬馬,越挪越失。勸化兩村,合建一墟,並取營名那約和那恁村的「那」字和南大村的「大」字做墟名,即那大,只有這樣,那大才能興旺發達。這就是那大的來由。
第二節,那大地位的演變
清代的那大,已建有海北街、橫街、中心街、丁字街和梅縣街。還建起了水尾廟、三聖宮廟、北帝廟、文昌廟。清光緒28年即公元l902年,秘魯華僑獸金城從馬來西亞運來橡膠苗在那大附近種下了海南第一批橡膠;光緒30年即公元l904年,馬來西來僑領鬍子春同區佐卿經請政府批准,在儋州成立「僑興有限公司」,一面開採大寶錫礦,一面組織種橡膠,還在今農墾路幼兒園處建起那大第一樓,由於鬍子春後來被清政府聘為工部待郎,此樓稱作「待郎樓」。
早在清光緒十五年即公元1889年,雷瓊道方長華奉旨開梁,行轅就設在那大,並開設電報局。同年,丹麥冶基善牧師首次來那大傳教;後來美國牧師林保羅、王約翰、李惠霖、石鼎業接任;到王約翰、賴馬左之子王道瓊接任牧師後,那大熱心教友鄧維慶、葉懷英將自家園地奉獻給教會建大禮拜堂。由林保羅設計的禮拜堂於l909年動工,l914年竣工,並相繼建起一批牧師樓。
民國九年即公元1920年縣城中和被焚毀後,逃出者部分遷王五、長坡,部分遷那大,從此改變了那大的居民結構,而且從中和傳來的軍話成了那大的主要方言。
老縣城中和被毀後,縣府搬遷往新州鎮的鹽場和東方村之間的小學半年,如今那裡稱衙地一衙門之地。後來搬白馬井,民國十二年建成新州後才搬新州。此間廣東國民政府有動議在那大設立松濤縣,籌辦處牌子也掛起來,但不久就停止。解放後,l957年初成立那大縣,年底經國務院批准並回儋縣,並將縣城從新州遷往那大。這次一挪,那大的規模很大就擴大了。
1993年3月18日,經國務院批准,儋縣撤縣設市,成立儋州市,那大又成了市政府駐地。2002年,又把洛基鎮併入那大鎮,那大的面積擴大到238.76平方公裡。
第三節:那大的現狀及前景
那大早在公元l911年劃分為毓秀、裡仁、迎春、仁傑、敦安、育才六個坊;1945年劃為六保時,又分為一二三街,四五六街,七八九街:並縣時,一二三街改為和平街、四五六街改為勝利街、七八九街改為解放街;不久,和平街易名東風街。後來又開闢了東門街、人民路、儋州街、建設路等,那大才像一個重鎮的樣子。l957年7月8日動工的松濤水庫於l959年2月完成截流工程時,開通大渠道魚貫那大,象一條限龍穿越那大,為城市發展打下了基礎。建市後,開通了中興大街及東坡路、文化路、大同路、農墾路、園地路等;在建立業路、科技路、交通路、隆華路等「四縱五橫」通路網絡。有l0萬噸自來水廠一座;有復蓋西路儋州、臨高、白沙、昌江、東方等市縣的通訊、電力中心和有線電視網絡中心;有西部最大的體育運動中心、儋州大劇院和圖書館;有糖廠、水泥廠、橡膠製品廠、木業加工廠、冷凍廠、瓊脂加工廠等一批大型工業企業;有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華南熱帶農業大學、國家科技農業開發園區等教育,科技基;有完善的教育體系和衛生醫療體系。成為海南西部交通中心、新興工業中心、高效農業示範中心、資源加工業中心、旅遊中心、商業物流中心、教育、科技和藝術活動中心,為設立瓊西中等骨幹城市創造了條件。
後來加快那大的發展,那大鎮提出了「工業富鎮、農業穩鎮,鄉企立鎮、商貿活鎮、旅遊旺鎮、房產興鎮」發展思路,實行「一個中心、三個組團」的發展戰略,再造一個那大,即重點建設好那大中心區,發展好西聯工業區、兩院文教區和蘭洋旅遊度假區,拓寬城市的發展空間,擴大城區人口規模,增強那大人氣,提高城市的品位,向中等城市衝刺。
「今日那大名聲響,建起強鎮奔小康;帶動瓊西現代化,儋州日比一日強」。那大挪大,越挪越大;那大挪越大,儋州越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