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3月01日 11:09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花勇
字號內容摘要:20世紀80年代以來,比較歷史分析的復興一掃二戰之前比較歷史分析被邊緣化的窘境,使之重新成為社會科學研究的主流分析模式。在這本由眾多知名學者編撰的比較歷史分析著作中,學者們的目標非常明確:除了清楚展示比較歷史分析的發展過程,就是要回應對比較歷史分析的懷疑和批判。特定的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比較歷史分析學者認為,所謂比較歷史分析是一個長期的知識工程,這個知識工程的目的是解釋重大的實際後果。比較歷史分析學者提出比較歷史分析具有三個基本特徵:關注因果關係、重視時間過程、針對小樣本使用系統比較和情境化比較。在方法論上,研究者進行了更為精細化的深耕和創新,使比較歷史分析成為與理性選擇分析、文化分析、統計分析並肩的研究方法。
關鍵詞:歷史分析;研究方法;案例;學者;因果;樣本;社會科學研究;身份;時序;情境
作者簡介:
比較歷史分析源遠流長。現代社會科學的奠基者,如馬克思、亞當·斯密、託克維爾,都將比較歷史分析作為主要研究方法。即使是在20世紀初期,社會科學分科之後,比較歷史分析也一直在社會科學研究中佔據主導地位。20世紀中期,在其他研究方法的衝擊之下,比較歷史分析走向衰落,但短暫沉寂後又在20世紀60年代末迎來當代復興。20世紀80年代以來,比較歷史分析不僅僅在政治學和社會學領域興盛起來,而且在整個社會科學領域發展起來。
復興:1960年代末—1970年代末
比較歷史分析的復興,和整個美國社會科學批判反思是分不開的。二戰之後,經濟學致力於抽象的均衡理論,社會學和政治學對社會問題採取非時序性的分析方式,這些研究竭力想獲得對客觀世界的「宏觀理論」,用簡約理論架構來解釋整個社會。針對戰後社會科學研究的非時序性(脫離歷史背景、忽視歷史脈絡)和過度抽象性,社會科學研究者開始反思,而比較歷史分析對重大歷史問題的精彩解釋,使其重新回歸社會科學研究的中心舞臺。
這一時期比較歷史分析作品的主要特徵表現為:(1)確立了比較歷史分析的議題,後續作品都是圍繞這些議題開展工作,提出新假設的;(2)關注大問題,但使用小樣本進行情境化比較,沒有過多涉及大樣本的統計分析;(3)主要使用過程追蹤方法,正是對二戰後社會科學研究非歷史性的反思和批判,比較歷史分析非常重視時機、時序,突出事件是在時間中不斷展開的。
興盛:1980年代—20世紀末
20世紀80年代,比較歷史分析進入興盛時期。這一時期的學者已經開始重視比較歷史分析的自我身份,對比較歷史分析方法的使用更加嚴格。關注議題包括:福利國家的發展、亞非拉殖民地國家建設、經濟發展與工業政策、種族關係與國家認同等。除了獲得學術大獎之外,比較歷史分析開始在各個社會科學學科中佔據越來越顯著的位置,相關文章開始大量出現在重要社會科學期刊上。此外,比較政治分析文章讀者的受眾面不斷擴大,不再限於專業學者。研究機構招聘僱員時,也非常看重研究者在比較歷史研究方面的積累和基礎。
20世紀80年代以來,比較歷史分析的復興一掃二戰之前比較歷史分析被邊緣化的窘境,使之重新成為社會科學研究的主流分析模式。這一時期的比較歷史分析在研究設計、方法論的自我意識上不斷提高。學者們對因果關係的找尋使用了歷史描述、過程追蹤、布爾代數和模糊集分析等方法,豐富了學術分析的工具,也使得因果推論更為可靠。
成熟:2003年至今
比較歷史分析的成熟時期始於2003年,這一年詹姆斯·馬洪尼和迪特裡希·魯施邁耶合編《社會科學中的比較歷史分析》。該書匯集了當代比較歷史分析的傑出代表,對比較歷史分析的過去、現在和未來進行了精練的概括和展望。最為關鍵的是,這本書的出版標誌著比較歷史分析自我身份的確立。在導言中,學者們旗幟鮮明地提出,當今比較歷史分析已經具有了群體意識和學術共同體身份。儘管學者之間存在分歧,但大家都願意聚攏在比較歷史分析之下。這種學術身份的認同,標誌著比較歷史分析走向成熟。在這本由眾多知名學者編撰的比較歷史分析著作中,學者們的目標非常明確:除了清楚展示比較歷史分析的發展過程,就是要回應對比較歷史分析的懷疑和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