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勇:比較歷史分析方法的當代復興

2020-12-27 中國社會科學網
花勇:比較歷史分析方法的當代復興

2017年03月01日 11:09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花勇

字號

內容摘要:20世紀80年代以來,比較歷史分析的復興一掃二戰之前比較歷史分析被邊緣化的窘境,使之重新成為社會科學研究的主流分析模式。在這本由眾多知名學者編撰的比較歷史分析著作中,學者們的目標非常明確:除了清楚展示比較歷史分析的發展過程,就是要回應對比較歷史分析的懷疑和批判。特定的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比較歷史分析學者認為,所謂比較歷史分析是一個長期的知識工程,這個知識工程的目的是解釋重大的實際後果。比較歷史分析學者提出比較歷史分析具有三個基本特徵:關注因果關係、重視時間過程、針對小樣本使用系統比較和情境化比較。在方法論上,研究者進行了更為精細化的深耕和創新,使比較歷史分析成為與理性選擇分析、文化分析、統計分析並肩的研究方法。

關鍵詞:歷史分析;研究方法;案例;學者;因果;樣本;社會科學研究;身份;時序;情境

作者簡介:

  比較歷史分析源遠流長。現代社會科學的奠基者,如馬克思、亞當·斯密、託克維爾,都將比較歷史分析作為主要研究方法。即使是在20世紀初期,社會科學分科之後,比較歷史分析也一直在社會科學研究中佔據主導地位。20世紀中期,在其他研究方法的衝擊之下,比較歷史分析走向衰落,但短暫沉寂後又在20世紀60年代末迎來當代復興。20世紀80年代以來,比較歷史分析不僅僅在政治學和社會學領域興盛起來,而且在整個社會科學領域發展起來。

  復興:1960年代末—1970年代末

  比較歷史分析的復興,和整個美國社會科學批判反思是分不開的。二戰之後,經濟學致力於抽象的均衡理論,社會學和政治學對社會問題採取非時序性的分析方式,這些研究竭力想獲得對客觀世界的「宏觀理論」,用簡約理論架構來解釋整個社會。針對戰後社會科學研究的非時序性(脫離歷史背景、忽視歷史脈絡)和過度抽象性,社會科學研究者開始反思,而比較歷史分析對重大歷史問題的精彩解釋,使其重新回歸社會科學研究的中心舞臺。

  這一時期比較歷史分析作品的主要特徵表現為:(1)確立了比較歷史分析的議題,後續作品都是圍繞這些議題開展工作,提出新假設的;(2)關注大問題,但使用小樣本進行情境化比較,沒有過多涉及大樣本的統計分析;(3)主要使用過程追蹤方法,正是對二戰後社會科學研究非歷史性的反思和批判,比較歷史分析非常重視時機、時序,突出事件是在時間中不斷展開的。

  興盛:1980年代—20世紀末

  20世紀80年代,比較歷史分析進入興盛時期。這一時期的學者已經開始重視比較歷史分析的自我身份,對比較歷史分析方法的使用更加嚴格。關注議題包括:福利國家的發展、亞非拉殖民地國家建設、經濟發展與工業政策、種族關係與國家認同等。除了獲得學術大獎之外,比較歷史分析開始在各個社會科學學科中佔據越來越顯著的位置,相關文章開始大量出現在重要社會科學期刊上。此外,比較政治分析文章讀者的受眾面不斷擴大,不再限於專業學者。研究機構招聘僱員時,也非常看重研究者在比較歷史研究方面的積累和基礎。

  20世紀80年代以來,比較歷史分析的復興一掃二戰之前比較歷史分析被邊緣化的窘境,使之重新成為社會科學研究的主流分析模式。這一時期的比較歷史分析在研究設計、方法論的自我意識上不斷提高。學者們對因果關係的找尋使用了歷史描述、過程追蹤、布爾代數和模糊集分析等方法,豐富了學術分析的工具,也使得因果推論更為可靠。

  成熟:2003年至今

  比較歷史分析的成熟時期始於2003年,這一年詹姆斯·馬洪尼和迪特裡希·魯施邁耶合編《社會科學中的比較歷史分析》。該書匯集了當代比較歷史分析的傑出代表,對比較歷史分析的過去、現在和未來進行了精練的概括和展望。最為關鍵的是,這本書的出版標誌著比較歷史分析自我身份的確立。在導言中,學者們旗幟鮮明地提出,當今比較歷史分析已經具有了群體意識和學術共同體身份。儘管學者之間存在分歧,但大家都願意聚攏在比較歷史分析之下。這種學術身份的認同,標誌著比較歷史分析走向成熟。在這本由眾多知名學者編撰的比較歷史分析著作中,學者們的目標非常明確:除了清楚展示比較歷史分析的發展過程,就是要回應對比較歷史分析的懷疑和批判。

 

分享到: 0轉載請註明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編:韓卓吾)

相關焦點

  • 中國青年要勇做實現民族復興的時代先鋒
    作者:李志軍(國防大學國家安全學院副教授,全國青聯委員)在偉大的五四運動中,先進的中國青年勇立時代潮頭,自覺擔負起思想潮流引領者、革命行動先鋒隊、革命目標堅守者的歷史責任,他們的豐功偉績彪炳史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無論過去、現在還是未來,中國青年始終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先鋒力量!」當代中國青年弘揚五四精神,就是要勇做實現民族復興的時代先鋒,擔負起新時代青年應當擔負的時代責任。勇做實現民族復興的時代先鋒,首先要堅定正確方向。方向問題攸關前途命運和事業興衰。
  • 費海汀:政治科學中的歷史方法:以比較歷史分析為例
    在這一過程中,二者相互借鑑、取長補短,從傳統的比較史學中塑造出了比較歷史分析這一系統的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本文希望通過對比較歷史分析方法定義與特點,起源與發展,適用條件、研究設計、操作流程及質量控制等方面的探討,系統地介紹這一研究方法在學術研究實踐中的分類應用及優劣勢。
  • 儒學在當代中國是否正在復興?
    ■儒學在當代中國是否正在復興?  關於儒學復興問題,如果在20年前的中國,那簡直是天方夜譚。1988年在新加坡舉行的儒學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當代著名新儒家杜維明就慨嘆「儒門淡薄,花果飄零」,而著名歷史學家餘英時則提出了「儒學遊魂」說,並獲得廣泛贊同。然而時隔20餘年,一個儒學復興運動已經在中國出現,這已是不爭的事實了。
  • 都說要復興漢服!到底復興的是「當代網紅」,還是「傳統文化」?
    這樣的「文化復興」,也讓很多人思考一個問題,這場由一個小眾群體發起的漢服復興,到底是為了復興「當代網紅」,還是真的復興「傳統文化」?一、復興漢服第一人接觸漢服的人,應該都知道王樂天,他是第一個再次把漢服穿上街頭的人,也被稱之為「漢服第一人」!
  • 央視快評: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奮鬥中夢想成真
    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奮鬥中夢想成真文 / 央視評論員 「當代青年是同新時代共同前進的一代。廣大青年既擁有廣闊發展空間,也承載著偉大時代使命。每一個青年都應該成為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不辱時代使命,不負人民期望。」在五四青年節到來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到北京大學考察,對廣大青年學子提出殷切希望。
  • 世界歷史:分析人類學的危機與復興
    在歐洲面臨風暴的這些年,美國的文化人類學則代表了一個分析的容器,在這個容器中人們竭盡全力克服種族主義的意識形態,克服介入殖民政策和政治激進的企圖。不過,1961年開始的越南戰爭改變了局面。 1968年,美國人類學協會歷史上第一次審查了美國當局對人類學家的使用。
  • 地役權在當代中國的「復興」
    在我國,直到2007年,地役權制度才被《物權法》確立,雖然社會現實存在比較迫切的客觀需求,但受歷史文化傳統、思維觀念、本身專業性、制度替代等因素的影響,地役權在經濟、社會生活中很少得到適用。對此,我們既要探析地役權歷史演變的興衰之道,又要總結現行立法的得失,更要在《民法典》即將出臺的今天,進一步深化乃至革新對地役權的認識,把握地役權的當代命運及其影響,為未來立法提供理論基礎。
  • 詹姆斯馬奧尼:路徑依賴、制度理論與比較歷史分析
    馬奧尼我讀研初期就已經對比較歷史分析感興趣了,其實在讀大學時就有興趣了。這一興趣來自我本科時上的奧古斯特·尼姆茨(August Nimtz)的課,他在課上教我們從比較歷史分析的視角看待發展和政治。我在大三時意識到自己中意於比較歷史分析,並決定用比較歷史分析的方法撰寫本科榮譽論文。
  • 勇當新時代民族復興的中流砥柱 | 武大校長竇賢康在2020級研究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
    進入新的歷史發展階段,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對高等教育的期待比以往任何時候更加強烈,對科學知識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時候更加迫切。時代呼喚你們以真信仰、真本領和真品性,投身我國科技創新體系和世界科技強國建設的舞臺,勇當新時代民族復興的中流砥柱!勇當新時代民族復興的中流砥柱,要有一顆赤誠的中國心。
  • 錘鍊過硬本領 勇擔時代大任
    作為新時代青年,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徵程中,需要錘鍊過硬本領、勇擔時代大任,才能在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跑好屬於我們這一代人的接力。  牢記肩上使命,錘鍊過硬本領。當代中國青年,正身處一個最好的時代。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持續深入,崛起的中國正在成為全球發展和創新的中心,時代賦予了我們重要使命。非才無以為貴,非學無以廣才。
  • 寄語考生:大力弘揚華為精神,勇立潮頭,做民族復興的棟梁之才
    對我國面臨的國際形勢,尤其是對美國舉全國之力打壓我一家民營企業華為的原因做一個深度分析。對自己的未來人生做一個長遠規劃。放眼世界歷史,一個世界第一強國舉全國之力打壓其他主權國家的一家民營企業,可以說聞所未聞。原因何在?華為有什麼值得世界第一霸權帝國打壓的東西?
  • 《復興尊》重塑當代琺瑯彩瓷價值 獻禮70周年華誕
    本次獲獎作品琺瑯彩《復興尊》實至名歸,堪稱當代陶瓷藝術集傳承技藝與創新成果最為輝煌的藝術作品。 「輝煌七十年全國巡展開幕儀式暨頒獎典禮」盛況再現 琺瑯彩《復興尊》是有著65年歷史的被譽為當代「御用瓷」造辦處的國家用瓷辦公室和景德鎮官窯精髓傳承者景德鎮瓷局強強聯合、為獻禮共和國70
  •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三大裡程碑的歷史意義
    近代以來,中國所面臨的基本國情決定了近現代中國歷史主題和基本任務是救亡圖存、振興中華。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這其中第一步是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在此基礎上,再經過努力,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毛澤東在西柏坡把這兩個過程形象地比喻為「鏟地基」和「起房子」,他說:「如果完成了全國革命的任務,這是鏟地基,花了三十年。
  • 國際港龍 申城演繹當代人居文化復興
    其中,不乏崇尚山水文化的人居項目,如:洛陽「雍和上院」——攬瀍河一線千畝溼地風光獨領風騷;又或是湖州·太湖天地、楓丹壹號等項目搶佔65公裡湖岸美景,6000畝生態溼地;以及盤州·東湖桃源依山就勢的墅院產品……「從歷史文化源泉裡,找到天、地、人、文之間的和諧關係;在每一塊青石上、飛簷間靜泊自己;大而歸一,讓建築純粹到極致……無論付出多少心血,都是充滿喜悅的。」
  • 五四精神的當代意義及對青年的啟示
    五四精神的當代意義及對青年的啟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五四愛國主義運動倡導的「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精神,仍激勵著中國青年去爭取實現祖國繁榮富強、民族偉大復興。 五四精神的當代價值五四精神體現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近代以來追求的先進價值觀。
  • 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青年大學生勇做新時代的...
    大學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承載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要教育引導大學生找準新時代的歷史方位,把握當代中國的實際情況,從實際出發找準自身定位,為青年學子的成長發展指明方向,為「中國夢」的實現凝聚青春力量。  1、要深刻認識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社會發生的歷史性變革  黨的十八大以來的五年,是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的五年。
  • 中國共產黨與中華民族復興的三次偉大飛躍
    在這種背景下誕生的中國共產黨,一開始就代表最先進的階級,就以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思想,就把實現共產主義作為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義無反顧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顯示出旺盛的創造力和戰鬥力,成為勇擔民族復興大任、帶領中國人民勇於鬥爭的先鋒隊。
  •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歷史溯源與當代徵程
    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站在新的歷史方位和時代起跑線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華民族正處於偉大復興的關鍵時刻,今天的中國較之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民族復興目標,也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和能力去實現這個目標。
  • 復興全局:現代職業教育及產教融合的歷史擔當
    下午,「復興全局:現代職業教育的歷史擔當」分論壇召開,該論壇由教育部—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育與開放經濟研究中心、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智慧財經專業委員會和華為技術有限公司(技術支持)承辦,聚焦現代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邀請政府部門、產業界、學界、企業界等知名專家學者共同探討職業教育擔當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的方法和路徑。
  • 陳武為大學生作形勢與政策報告時深情寄語: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勇做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
    「青年強則國強,在這樣一個大有可為的歷史機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