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上海剛實行垃圾分類,網上各種垃圾分類的段子層出不窮——「最近不談股票,不談房價,基本連朋友也不談,一門心思撲在垃圾上。」「每天早上都要接受居委會大媽『你是什麼垃圾』的靈魂拷問。」
如今,這些當初令上海人關注的垃圾分類問題,濟南人也將要面臨了。
日前,濟南市人大發布通報,《濟南市生活垃圾減量與分類管理條例》自2021年5月1日起施行,濟南生活垃圾分類管理即將進入「有法可依」時代。你準備好了嗎?
分類意識怎麼樣?
80.36%受訪者認為很重要
「做人好難啊,小時候比成績,長大了比薪水,電腦開機比時間,走路比步數,安心做個垃圾吧,發現原來垃圾也要分類……」
2019年關於垃圾分類的段子,到現在都在市民梁碩腦中揮之不去,她還因為上海朋友的一句話直接打消了去旅遊的念頭。「去年10月上海有一場美術展,我很糾結要不要去,結果微信群裡在上海讀書的同學來了一句,『別來了,來了你連垃圾都不知道怎麼扔』。」梁碩說,沒想到這麼快自己也要面臨「挑戰」了。
據梁碩觀察,身邊的朋友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夠做到每天對垃圾進行分類,雖然大家對於分類的概念已經很熟悉,對於環境保護、資源再生、節約土地的意義也很明確,但很少有人能把這個習慣堅持下去,「大家的分類習慣還停留在把快遞紙箱、塑料瓶等可回收物單獨存放,其他生活垃圾『打包』丟。」
「我也是一樣,即便家裡餐桌旁、廚房裡、書桌邊都放了垃圾桶,但手裡拿的垃圾還是走到哪裡扔在哪裡,並沒有在第一步就有分類的意識。」梁碩說,也許我們正需要一部條例和相應的處罰管理規定,才能激活對垃圾分類的意識和積極性。
12月4日,我們發出了一份關於「垃圾分類」的調查問卷,受訪者中有76.79%生活在城區,23.21%生活在農村,但是大家對於垃圾分類的重要性幾乎達成了一致意見,受訪者中80.36%認為垃圾分類十分重要,僅有4.46%受訪者選擇了沒必要。而在生活當中,有42.86%受訪者已經養成了經常分類投放垃圾的習慣。
垃圾都有哪幾類?
60.71%受訪者能分清
據媒體報導,經過一年多的磨鍊,上海垃圾分類已經從「新時尚」變成了「好習慣」。根據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10月底,居民區分類達標率從15%提高到90%以上。
即便如此,網上還是有很多人吐槽垃圾裡有許多「意外」,讓人哭笑不得:紙巾是幹垃圾,不管多溼它都是幹垃圾;瓜子皮是溼垃圾,不管多幹它都是溼垃圾……那麼對於各種垃圾的分類方法,市民能摸得清嗎?
市民李新興說,自己算是比較有垃圾分類意識的,早早就給孩子們買好了玩具分類垃圾桶和垃圾圖鑑,但按照幹、溼垃圾來分,還是有很多東西讓他無法分辨,比如花椒、幹掉的鮮花……而在《濟南市生活垃圾減量與分類管理條例》中,生活垃圾分類標誌分為四類,藍色代表可回收物,紅色代表有害垃圾,綠色代表廚餘垃圾,灰色代表其他垃圾,看起來似乎沒有那麼難以分辨。
李新興認為,現在大家沒有養成垃圾分類的習慣,主要原因還是整體氛圍沒有營造到位,鄰裡之間沒有起到相互提醒帶動的作用,「即便我每天都把垃圾分類,但其他人還是亂投放,那我做的分類又有什麼意義呢?」
收回的調查問卷顯示,60.71%受訪者表示自己能十分清楚地分辨各類垃圾,33.04%受訪者對此不完全清楚,還有6.25%受訪者選擇了完全不清楚。在可能影響大家分類的原因中,李新興的想法也得到了印證,62.5%受訪者表示身邊人都沒有分類,53.57%受訪者說家裡沒有分類的垃圾桶。
工作到了哪一步?
僅1.79%受訪者表示沒有措施
67歲的戚本來家住市中區大觀園街道,是樓長也是社區志願者,說起垃圾分類他心裡十分支持。「我從1980年前後就住在這裡,隨著城市發展、人越來越密集,我們也經歷過垃圾遍地、環境髒亂的時候。這幾年在城管科工作人員的努力下,生活環境越來越好了,垃圾分類能讓咱們的環境更上一層樓。」戚本來說,他認為垃圾分類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好事,應該加大宣傳力度。
戚本來說,大觀園街道城管科給居民們挨家挨戶送來了家庭分類垃圾桶、垃圾袋,而且在小區裡設置了展板和值班人員,提示各類垃圾的分類方法。
不僅是在城區,鄉村垃圾分類的風潮也在悄悄到來。
「自從村裡安上分類垃圾桶,村民們都很自覺。」槐蔭區吳家堡街道席家莊村黨支部書記王道堅說,許多村民都成了垃圾分類的高手,不用的電子垃圾、殺蟲劑等有害垃圾隨手放到相應的分類桶裡,生活垃圾精確分類正逐步成為村民生活的好習慣。
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受訪者們所居住的區域中有83.03%已發放了宣傳冊、明白紙,49.11%已經派發了家庭用分類垃圾桶和垃圾袋,還有很多社區設置了積分兌換等獎勵制度、安排工作人員值班引導、安裝了分類投放垃圾桶。僅1.79%受訪者表示沒有任何措施。
「新風尚」已經來了,「好習慣」還會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