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佛門有點了解的人應該都聽過一句比較有名的歇語:假使千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業力分為身、口、意三業,即人的行為,語言和念頭。這三個業力與我們的命運有很大的聯繫,而在三業排在首位的就是口業。口業是門修行,是積德、積福的根基。
英國詩人本瓊森曾說:「語言最能暴露一個人。一個人的嘴,也暴露著一個人的修養」。
東西可以亂吃,話不可以亂講。要想自己的福報越深,就要多積口德,這三種話最損口德,切莫亂講!
01別人的壞話
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傷害別人的話,也是傷害自己,跟自己過不去。而說這樣的話,會嚴重影響到我們的福報。
宗薩仁波切也說過:
憤怒、怨恨等於自殘,沒有人會燒一鍋水來燙自己。可是心懷恨意,抱怨,嗔怒,就是煮一鍋水在心底,自灼自傷,本質上就是在傷害你自己。
因為你嫉妒或怨恨對方,而說傷害別人的話,這樣的行為就是沒有口德的表現。沒有口德的人,一般不會有什麼大出息。
一個真正能成大事的人,都在忙著完善自己,不斷學習、工作,讓自己更充實,更優秀。
沒有時間和精力說別人的閒話、壞話,更何況這樣的人也不屑於做這樣的事。
人本就討厭無事生非,常常傳播負能量的人。而有些時候因為自己的不注意,讓自己變成了人們討厭的模樣。
所以我們在說話的時候要注意言辭,避免一些輕蔑粗魯的語言,既使人感到侮辱,又讓人們與你疏遠,得不償失。
語言是人與人之間交流信息、情感、思想的中介,而惡意的語言帶來的是對別人的不尊重、對人際關係的破壞。
02違背因果的話
南懷瑾老師曾說過:
人生的遭遇,一切各有因果,不怨恨他人,也不羨慕他人。我們的一個念頭,當時可能覺得無形,別人也看不見、摸不著,但這個念頭有一種莫名的力量,改變我們的言行舉止。一個念頭積累久了,就會展現在言語中,甚至在行為上。
說話做人要謹言慎行,這樣說出去的話,才有價值,受到別人的尊重。口業清淨了,自身的氣質也就慢慢流露出來了。
對待任何人都要有體貼慈悲的胸襟,讓對方感受到溫暖,而不是惡語相待。弱者才會抱怨身邊的一切,只有強者才會從點點滴滴來要求自己。
在人世間不過是一場遊戲,何必計較那些得失,恩怨。只有謙卑才會發現自己的不足,並不斷完善,才能讓自己在這場遊戲中贏得勝利。
人一生的吉兇禍福,與自己的言語造作緊密相連,種善因得善報,種惡因造惡果。禍從口出,會折損福報,因果不饒人。
03自吹自擂的話
古人云:「滿招損謙受益「,自吹自擂就會掩蓋別人的優點,心中只有自己的人,在別人眼中就是愚昧的,不認可的。
得意的時候,不要忘形,傲慢的人是不會進步的。無論我們自身的能力如何,在與人交往的時候做了多大貢獻,都不是自己去判定的,而是由別人去認定的。
你的好不用你說,別人也看在眼裡,你說了反而讓別人反感。
做人可以有傲骨,但不能有傲氣。失落時鼓勵自己是骨氣,得意時吹鼓自己是高調。正如曾國藩在家書中所說的:「天地間唯謙謹是載福之道,驕則滿,滿則傾矣。」
如果一個人總是目中無人,沒有敬畏心,驕傲自滿過頭,那麼禍端自然而然會找上門來。
情商高的人,他們不會自誇,炫耀。話不能太絕,做人不要太滿,低調點總是好的。有能力並且謙虛的人,他們的事業會平步青雲,人生也在不斷前進。
《欲望山莊》裡面有這樣一句話:「柔軟的舌頭,可以挑斷人的筋骨,語言有時候比暴力更傷人」。
尤其是當今這個網際網路時代,我們接收到的訊息越來越多,在轉發或者轉述的時候,一定要仔細斟酌。
跟別人說話時多思量,說話留口德,帶給別人溫暖的同時,留下的是自己的修養。
說話是我們內心修養的體現,在生活中,我們都要謹言慎語,不說惡意詆毀別人的話、不說本末倒置的話、不說自我炫耀的話。
如此才能避免禍端,福報就會不請自來!(作者:千面略懂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