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億賭局」有結果了】
雷軍輸掉與董明珠的「十億賭局」 :2018年小米營收比格力少250億
3月19日,小米集團公布2018全年財報,報告期內實現總營收1749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52.6%,經調整利潤86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59.5%。而此前格力已經預告去年營業收入在2000億元-2010億元,這一數字意味著雷軍最終輸掉了與董明珠的「十億賭局」。
2013年12月,雷軍和董明珠立下了一個「賭局」,如果五年之內小米的營業額擊敗格力,那董明珠就要給雷軍十個億。
此前,格力電器發布的業績預告顯示,其2018年營業總收入為2000億元-2010億元。
2018年12月,2018中國企業領袖年會期間,董明珠在接受採訪時表示,與雷軍的賭局已經基本勝出。董明珠稱,其實與雷軍的賭局本身並沒有什麼意義,兩者不具備可比性。因為格力是做實體經濟的,而小米是做網際網路的,屬於輕資產。
【「王校長」又上熱搜】
王思聰掐架上熱搜:沒出過國,學英語是「廢物技能」?
中國新聞網消息,18日,一場關於「學英語」的辯論登上了熱搜第一,起因是一位網友發表了這樣一條微博:
「對絕大多數中國人來說,英語都是一件廢物技能。浪費了我們無數人力財力,犧牲了孩子們寶貴的童年。
為英語吶喊的人,無非是那些行業從業者,和一部分思想上自我矮化的奴隸。說什麼外文資料,維基百科,解決這個問題只要搞一支專業翻譯團隊就搞定了,哪用得著全民傻乎乎的學英語?我覺得這才叫減負。」
此話一出,立即引發爭議。王思聰隨後發了一條微博「回懟」:
來源:微博截圖
王思聰認為,儘管出國可以用翻譯軟體,但這些軟體並不能翻譯出文化。
這名網友回應稱,語言是文化的基礎,語言西化思維就西化,追趕時期學習可以,取而代之的時候,就必須改變。
但可惜的是,這場原本還有探討空間的爭論最後演變成了一場「出沒出過國」的人身攻擊。
沒出過國,學英語還重要嗎?
這場爭論背後,更多的網友開始反思:
我們從小學到大的英語,到底有沒有用?
中國人學英語的歷史由來已久。
2001年,教育部發布關於積極推進小學開設英語課程的指導意見,決定把小學開設英語課程作為21世紀初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
來源:教育部網站
《小學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試行)》中這樣寫道:
當今世界,以信息技術為主要標誌的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社會生活的信息化和經濟活動的全球化使外語,特別是英語,日益成為我國對外開放和與國際交往的重要工具。學習和掌握一門外語是對21世紀公民的基本要求。
同年,教育部印發《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規定「小學開設英語課程的起始年級一般為三年級」,「初中階段開設外語課程的語種,可在英語、日語、俄語等語種中任選一種。外國語學校或其他有條件的學校可開設第二外語。」
來源:《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
2017年教育部印發的《普通高中課程方案(2017年版)》規定,高中「外語包括英語、日語、俄語、德語、法語、西班牙。學校自主選擇第一外語語種。鼓勵學校創造條件開設第二外語,努力滿足學生差異化外語學習需要」。
因此,學英語也成為國人從小到大的必修科目,和語文、數學擁有同樣的重量級分數。很多小朋友從幼兒園甚至早教就開始接受英語的培訓。
來源:網站截圖
但另一方面,因為英語課不易學,而且學了十幾年,很多人依然不具備和外籍人士溝通的能力,工作之後也少有機會用到英語。所以,「英語無用論」的說法也很常見。
有網友反映,英語曾經是自己高考路上的「絆腳石」,除了高考,已經有30多年歷史的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也讓大學生們無比頭痛。
來源:微博截圖
2017年,全國人大代表李光宇提出「建議高考取消英語科目」的建議,並提議把中小學生的英語必修課改為選修課,引發了全民熱議:
他說:「如果按照每天8個小時的學習時間來計算,在一個孩子最美好的10年時光裡,竟然將近五分之一(18.13%)的時間都花在了英語學習上,使學生感到負擔沉重。」
對此,全國政協委員俞敏洪表示,學習英語已經不再純粹由國家決定了,這是中國走向世界的必然需求。「我覺得取消英語考試這個建議有點倉促,甚至比較魯莽。」
不僅僅是國內,這個難題在其他國家也出現過。2018年年初,韓國教育部決定自18年3月起,所有公立小學將停止為一、二年級學生開設課外英語輔導課,幼兒園也將全部禁止開設英語課,但遭到家長們的強烈反對。
3月19日上午,與王思聰爭辯的這位網友再發微博:
我並沒有反對學英語,我反對全民苦學英語。英語專業詞彙太多,專業領域還是工具不離手,還得翻譯,精通英語很難。
網友觀點PK:你怎麼看?
在這場爭論中,有不少人表示可以理解這位網友的看法。
他們認為,儘管英語從小學到大,但工作以後,用到英語的機會並不多,多數人如果在不出國的狀態下,英語水平都有所退化:
「舉個例子,從小到大我各門功課成績都很好,所以直到大學我都是班裡的英語課代表,但是現在我的英文水平怕是頂多初中水平了,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他覺得大部分人學英語沒啥用是可以理解的。」
來源:微博截圖
還有很多人表示,理解歸理解,但這種想法本身並不正確。
「在英語作為語言類的基礎學科,從過去來看,對我國改革開放起到了至關重要的基礎作用。從就業角度來說,同一門學科畢業,其中一人如果英語精通,獲得的進步和薪酬,都是顯而可見的。」隨著中國企業和公民不斷「走出去」,掌握英語等一門或幾門外語可以增加出國就業的機會。
來源:微博截圖
而且,語言並非只是一門技術,也是一種思維方式的體現。通過語言可以在不同文化碰撞中產生多樣化的思考、開闊視野。不管出不出國,學英語都是很有必要的。
來源:微博截圖
還有人說,按他這種說法,我們長大了不做數學家、物理學家,是不是學數學也沒用呢?該學的時候,必須得學!
所以,你認為,學英語真的有用嗎?
【煲雞湯】
心態好的人,一輩子都好
一位讀者問我: 「三十而立的年紀了,沒錢、沒車、沒房,每天麻木的上班下班,渾渾噩噩地過日子,經常不想活了,但又沒那個勇氣,覺得自己特孤獨、特沒用,你說,我怎麼才能讓自己正常點?」
看完他的問題,我反問他:「如果現在你有錢、有車、有房子,你就一定會遠離孤獨,找到快樂嗎?」
他說:「我覺得應該會吧,至少會比現在好。」
這讓我想起了最近特別喜歡的一首歌,是趙鈳的《有人》,通篇歌詞都讓我很有感觸,印象最深刻的是這幾句:
有人家財萬貫卻還失聲痛哭,有人身無分文卻也活得舒服,有人入不敷出,半杯酒便再無貪圖。
我把這段歌詞發給他,他回了我一個苦笑的表情,說:「又要費上一盒煙,還有半宿的時間了。」
莫名被逗笑,我想,他其實也許是個很幽默的人,只是在那個時間段,被負情緒迷了心吧。
聽很多人說過,越長大越發現,錢真是個好東西,錢能解決大多數煩惱,也能換來大多數快樂。
必須承認,這句話在某些時候的確有些道理,我們可以用錢買到想要的東西,朝想要的物質生活更近一步,但只是某些時候而已。
生而為人,各人有各人的難,各人有各人的甜。 有錢有一種活法,沒錢有另一種活法,沒錢的人,不一定就不幸福。
就像狄更斯說的:一個健全的心態,比一百種智慧更有力量。
我們都會有想不通、看不開、放不下的時候,這是幸福快樂前面的遮擋,這時候,往往一葉障目,不見泰山,當我們撥開葉子,才發現天高雲闊,豁然開朗。
好的心態,就是我們撥開葉子的、最有力的力量。
《論語心得》裡有這樣一個故事,說有位得道高僧帶著小徒弟雲遊,小徒弟對師父崇拜得不得了,覺得師父說啥都好,做啥都對。 這一天,他們途徑一條河,一個姑娘在河邊徘徊,想過又不敢過,高僧就問她:「姑娘,你是要過河嗎?我背你過去吧。」
小徒弟瞠目結舌,看著師父背著女子過了河,坦然道別,然後繼續前行,他滿肚子疑惑和嘀咕,卻又不知道怎麼問師父,只好跟在後面一直沉默著。
就這樣,小徒弟帶著心事走了十裡地,又走了十裡地,再到走完下一個十裡地的時候,他終於忍不住問:「師父,不是說出家人四大皆空嗎?你怎麼能背一個女人過河呢?」
師父看著他不解又生氣的神色,忍不住笑了:「我背那位施主過了河,馬上就放下了,你卻比我多背了三十裡地,到現在都還放不下呀。」
一句話點醒了小和尚,他忍不住羞紅了臉。
生活中的我們,有時候就像極了這個小和尚,只是被一點點烏雲擋住了心裡的陽光,沒能及時驅趕開,結果自己的世界,亮度變得越來越暗。
情緒和心魔其實都不可怕,可怕的是受其影響卻不自知,甚至自甘墮落其中,而不是想著如何調整自己。
人生苦累,大多都是跟自己較勁,有些心理負擔明明是可以及早捨棄的。
重要的不是你有多少錢,也不是你有多少朋友,更不是你有多顯赫的名利富貴,這些外在的東西,撐的只是你外在的面子。
面子的狀態隨時都在變,而裡子,也就是你的心,你的心態,才是人生大方向的主宰。
心小了,小事也成了西瓜大事,鬱結在心裡化不開;心大了,大事也成了芝麻小事,動動手就撣走了。
心態好的人,才能一輩子都好。
我常聽到有人抱怨,說日子苦、工作累、賺錢難,或者是老公不懂事、孩子不省心等等。
其實每個人當初的選擇,都是為了讓自己更開心,如果同行者能增加你的快樂,那就聊得多一些,如果不能,也別放任自己打爛一手好牌。
說白了,人都是為自己活的。
所以,能用手擁抱的,就別用嘴去爭吵,縱使改變不了別人,也別輕易讓自己變得暴躁易怒。
要記得,工作也好,生活也罷,都是為了幸福,一定別被它們反過來束縛住了。
很喜歡羅蘭的一句話:各人有各人理想的樂園,有自己所樂於安詳的世界,朝自己所樂於追求的方向去追尋,就是你一生的道路,不必抱怨環境,也無需豔羨他人。
人生沒有回頭路,做再多的設想也是無意義的。
與其糾結抱怨,不如踏實努力,但前提是,你不能在自己選擇的路上,讓心變得貧瘠困苦。
我知道做起來很難,但人生不就是這樣一場漫長的修行嗎?見天地、見眾生,更要見最真實、最平和的自我。
境隨心轉、物由心造、相由心生,你的心態越好,生活就對你越溫柔。
願餘生,不為瑣事煩擾,用最好的心態,過最好的生活。
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