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聰與花千芳「掐架」,學英語到底有沒有用?
喬志峰
王思聰掐架上熱搜,學英語是不是「廢物技能」?3月18日,一場關於「學英語」的辯論登上了熱搜第一,起因是一位網友發表了這樣一條微博:「對絕大多數中國人來說,英語都是一件廢物技能。浪費了我們無數人力財力,犧牲了孩子們寶貴的童年。為英語吶喊的人,無非是那些行業從業者,和一部分思想上自我矮化的奴隸。說什麼外文資料,維基百科,解決這個問題只要搞一支專業翻譯團隊就搞定了,哪用得著全民傻乎乎的學英語?我覺得這才叫減負。」
此話一出,立即引發爭議。王思聰隨後發微博表示,儘管出國可以用翻譯軟體,但這些軟體並不能翻譯出文化。可惜的是,這場原本還有探討空間的爭論最後演變成了一場「出沒出過國」的人身攻擊。(3月19日中國新聞網)
學英語到底有沒有用?一直以來備受爭議,由此引發的掐架事件也時有所聞。比如,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宇華教育集團董事局主席李光宇建議高考取消英語科目,把中小學生的英語必修課改為選修課。他認為,目前中小學的孩子們花在英語學習中的時間太多了:「如果按照每天8個小時的學習時間來計算,在一個孩子最美好的10年時光裡,竟然將近五分之一(18.13%)的時間都花在了英語學習上。」隨後,新東方俞敏洪稱,取消英語考試的建議倉促且魯莽。他表示,學習英語已經不再純粹由國家決定了,這是中國走向世界的必然需求,「我覺得取消英語考試這個建議有點倉促,甚至比較魯莽。」
不同的人對某個事物有不同的意見,很正常。應該允許所有的人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也應該歡迎討論和爭論。理不辯不明,大家都可以行使自己的合法發言權。由於他們的社會影響力以及發聲平臺的特殊性,他們的討論必然會引發一定的關注,進而推動更多人對英語學習和考試進行思考。
我注意到,俞敏洪委員的話語中使用了「倉促」、「魯莽」等表述,可以說比較嚴厲,甚至有幾分情緒化。我倒認為,李光宇代表的建議既不「倉促」、也不「魯莽」。實際上,再早一些,全國政協常委、山東中醫藥大學校長王新陸就曾向兩會提交了一份關於高考不一定非得考外語的提案,並爭取到30個委員的籤名支持。王新陸表示:「大學裡特別是一些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的專業,大量時間浪費在外語學習上。你可以看一看前幾年中國培養的那些大學生,現在還有沒有10%的人在使用外語?如果你致力於對外交流,你可以去考託福、雅思。培養人關鍵要人性化、多元化,要因材施教。」而關於「全民學英語」現象的討論乃至質疑,近年來也不絕於耳。這是一個全社會都非常關心的教育話題、社會話題,對此進行討論、提出建議又何來「倉促」、「魯莽」之說呢?
現在,王思聰等人也捲入了爭論「戰團」。而引發「戰爭」的所謂發帖網友,其實並非普通網友,而是花千芳,想必不少人都知道他是誰吧。也正因此,事件才迅速升溫,以至於上了熱搜。
我個人覺得,花千芳的說法其實還是有一定道理的。中國內地「人人學英語」不斷升溫,不知不覺間,全民「英語熱」已經在中國熱了超過三十年。有業內人士表示:「全世界三千萬老外學中文,全中國三萬萬華人啃英語,未來講英語的中國人超過英語母語者的數目已經赫然在望。」一個國家對英語的重視程度簡直要超過母語,無疑是不正常的,也不利於國家自身的發展和傳統文化的傳承。
說到底,英語只是一個工具,需要的人當然應該學、應該考。比如外交人員,經常要跟外國人打交道,英語是最好的溝通語言之一。再比如科研人員,需要查閱最前沿的科研論文和資料,也離不開英語。可對於大多數人、大多數職業來說,別說口語,平時連英語文字都用不到,就沒必要非得學英語、考英語了。可現實卻是,一刀切地考英語,並且英語跟現實利益掛鈎,考某些資格證、評職稱等等都需要考英語。這既是極大的浪費,也是不必要的折騰。
全民學英語、一刀切地考英語,人為增加了不少社會成本,應該有所反思。其背後的巨大推動力,除了來自觀念和慣性,還在於與之共生的、長期形成的巨大產業鏈以及眾多從業者。請恕我直言,俞敏洪就是這方面的受益者,或曰「既得利益者」。由此也不難理解他為何會對取消英語考試的建議反應如此之大,乃至於要給別人扣上「倉促」、「魯莽」的大帽子了。
該不該取消英語考試,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情,但無論如何,全民學英語所帶來的弊端卻是顯而易見的,必須及早納入教育改革的議事日程,並做出實實在在的改變。另外,不管是促進教育改革還是推動其他社會進步,都應該鼓勵討論、多徵求不同意見,只有這樣,才能集思廣益把事情辦好。利益不能綁架教育,更不能綁架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