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日,網上最受爭議的話題之一就是花千芳所提出的英語該不該學,該不該苦學的問題了。
本來這樣的想法作為一個平凡人的牢騷可能這樣的話語比比皆是,但是作為撫順市作家協會副主席,微博粉絲多達一百五十餘萬,其話語在民眾中還是多少有一些影響力的,那麼這樣的說辭就會帶來一定蝴蝶效應般的影響。該話題更是在眾所周知的富二代王思聰的討論中推向熱潮。同時,因為該事件存在於大眾的日常生活當中,十分普遍,所以也迎來了數萬名網友的熱議。有對花千芳的「閉鎖性」思維全面質疑的,也有因為王思聰的富二代身份進行個人攻擊的,還有站中立的。那麼這一「花千芳」英語事件,到底動了誰的奶酪?
1、 英語該不該學,該不該苦學
對英語這門學科的學習從小學三年級開始,一直持續到博士乃至博士後,可謂是貫穿了一個人的學習生涯。我們對任何一門語言包括對漢語的學習都是需要從聽說讀寫四個方面進行,更何況是作為第二語種的英語,當漢語作為母語的語言體系建立起來之後,英語對我們常用的傳統語言思維和結構的逆向學習難度想當然會更高一些。尤其是學生進入初中階段之後,開始真正接觸英語語法時,難度比著小學真正拔高了一個層次。很多學生也是在步入初中時才真正感受到學習英語的困難。而英語又作為一門中考和高考都必考而且分值較高的科目,學生的英語成績又牽動著背後無數家長的心,所以每年都有無數學子和陪考家長為了提高英語這門課的成績投入無數的精力和金錢。而英語的學習又是一場持久戰,所以對這門科目學理解起來有些難度的學生和背後的家長,尤其是走上普通工作後感受學過的英語仿佛並無用處的成年人不禁對英語這門科目的存在意義產生質疑:英語到底該不該學?該不該苦學呢?
答案是肯定的。英語作為我國教育部規定的一門重要科目,當然有其所應該存在的意義。
首先,在全球化經濟、政治、文化日益普及的今天,語言交流即意味著文化等方面的交流,當然「花千芳」所提到的中國本土思維模式被西方的文化軟實力在無形中的影響「侵略」並不是完全不可能存在,但是更不能因噎廢食。清朝「閉關鎖國」及其帶來的後果就是最好的實例,語言作為與世界潮流接軌的首要條件,更是具有不可撼動的價值和意義。因為世界最為頂尖的技術和文化研究多是存在於母語為英語的國家,想要我國保持對這些知識與時俱進的了解,英語乃至多種外語語言的精通掌握必不可少。這樣我國不僅可以在技術這樣的硬實力保持進步,在文化的軟實力方面更是能進一步豐富。而因噎廢食的行為不過是因為個別人的坐井觀天意識。
這時,可能有網友會說,「花千芳」說的並不是全民不學英語,只是英語在大部分人在步入社會生活之後沒什麼用。那麼這個說法首先自身就是矛盾的。沒有人在學生時代就知道自己在未來成年後工作崗位上用不用得上英語。如果說除了英語外的單科教師和公務員在工作崗位用到英語的機會其實不多、甚至在縣級及以下的二十六線小城市基本上用不上。但是別忘了,這些崗位招聘的首要條件裡是大學畢業,甚至有的崗位直接表明所要求的英語水平。大學畢業就意味著對英語的學習已經達到了一定水平。所以,雖然你用不上,但是你之前的英語學習水平已經在無形中為你找到一個較好的工作崗位提供了一個墊腳石。更不用說在一線城市工作的白領金領等這樣的精英階層在工作崗位中用到的文件有時候可能需要的是雙語模式,或是與外企的合作中英語想當然的是兩方公司交流的基礎。
花千芳是個精明的人,在考慮到網友可能用這樣的理由來反駁他的說法,他又說出了,及時需要用英語那也有網絡翻譯軟體或者僱傭專業翻譯人士啊。小編只想說,把了解別人話語含義的權力交給他人,你放心嗎?在商業合作中,你能完全放心自己高價請來的翻譯不會接受別人的賄賂從中作梗?在普通生活中,你能完全放心別人的翻譯資料完全正確?把了解事實第一手真相的權利交予他人,無異於把自己變成了在了解重要資料的意識上成為精英階層的被奴役者。所謂多一項技能便可以少說一句求人的話,學習英語的意義大概也在於此吧。也如網友所說你在學習生涯中學了文言文、數學函數公式、地理物理等,這些也許你在成年後的餘生真正用到專業知識的時候並不多,但是它們已經溶於你思考問題的思想當中方便你餘生的每個角落。學習這些知識更像是一個決意隱於武林的大俠手中的寶劍,平時用不到的時候我可以將它藏於房內,但是遇上挑釁之人,劍出鞘可護身也可再次證明自己的大俠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