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大家對王思聰花千芳開撕的事還記憶猶新,但可能忘了他們開撕的起因吧。他們兩人起初為了「該不該全民學英語」話題開撕,後來的開撕就漸漸跑調了。
王思聰花千芳開撕當然是不會有任何結果的,但是他們的開撕卻無意間扯出了一個久積於民眾心中的一個結——我們要不要全民學英語。
學一門外語、懂一點外語是學校教學的要求,所以學校課程設置中必須有一門外語課程。建國後一段時間的中小學外語是俄語,後來眾所周知的原因,俄語退出了中小學課程體系,英語取而代之,一直沿用至今。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英語學習才成為全民學習的一門課程。
這麼多年來,在人們頭腦中英語學習其實就是為了獲得一個考分,能夠進入高一級的學校而已。至於學了英語是不是在實際工作生活中運用,絕大部分人是用不到的;就像我,當年英語考試成績是槓槓的,但現在除了26個字母一直在使用,其餘絕大部分都還給老師了,因為我的工作基本和英語絕緣啊。
許多人都有這種體會,花了許多精力和物力學習英語,考試時獲得了一個好分數,然後就沒有然後了。因為幾十年如此,每個人如此,所以即使深感學了英語沒用,但也只能隨大流,有怨言也只能往肚子裡吞咽。
王思聰和花千芳之爭實質就是把眾人吞下的怨言給發掘出來而已,自然引起了許多人的共鳴。現在王思聰花千芳之爭有了續集。
復旦大學教授蔡基剛提出,大學四六級英語考試該停擺了!如是又把「該不該全民學英語」的話題重新拾起。
復旦大學蔡教授認為,教育部印發《關於加強初中學業水平考試命題工作的意見》,提出取消初中學業水平考試大綱。按照教育部基教司司長的說法,「要按照課程標準進行教學,學什麼、考什麼,而不是考什麼、教什麼、學什麼」。那麼,初中學業水平考試大綱的取消,意味著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停擺已經進入倒計時。
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已經實施30周年(四級是1987年第一次,六級是1989年第一次)。客觀地說,這個全國統一考試對於促進我國大學英語教學、提升大學生英語水平起到了一定作用。但蔡教授認為弊大於利。
復旦蔡教授發問:這個考試能促進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嗎?能促進大學英語教學發展嗎?能提高大學生的英語水平嗎?
蔡教授的發問無須回答,經歷四六級考試的人都心知肚明。但國家還是在統一組織四六級英語考試,有沒有必要?
英語教學要不要?自然需要!是不是每個人都要學?肯定也不需要。那麼怎麼實施促進英語教學?把英語考試改為社會化考試,讓需要的人去考。
很少有國家把外語教育提到和母語教學同等重要的地步,甚至超過母語教學的程度的。在我國英語學習如火如荼,英語真成為「瘋狂英語」了。
大學四六級英語考試是國家組織的考試,復旦大學蔡教授的提議可不是像王思聰花千芳那樣打打嘴仗,這可是直接挑戰了國家的考試制度、課程設置要求等一系列的規定。
如果這個提議真正得到重視,必將真正帶來英語教學的改革。
各位,你們如何看待覆旦大學教授蔡基剛的提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