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校園暴力的問題頻頻出現在一個新聞上,社會各界、新聞媒體也逐年開始對校園暴力的事件進行深一步的發掘和報導。當事情剝絲抽繭層層揭開,拋開這些孩子們固有的善良天真的印象之後,我們發現校園暴力中隱藏更多的是黑暗。
校園暴力幾乎每個學校每個班級都可能出現,你的孩子可能是校園暴力的旁觀者、施暴者或者是受害者。
因此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千萬不能讓孩子學得忍氣吞聲,膽小怕事,在受到欺負的時候連話都不敢說的話,就沒有人能幫他了。
很多家長在責怪自己的孩子窩囊懦弱的時候,往往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責任,換言之,就是很多家長的教育方式,直接導致自己教出了一個窩囊怯懦的孩子。
一、不要輕易否定孩子
21世紀了,很多科學的育兒觀,我們隨便網上百度一下就能查得到,但是依然有很多家長使用自己曾經遭受的打壓式教育、嘲諷式教育,認為這樣能幫助孩子不驕傲不自滿,成為一個謙虛的人。
但是請這些家長的想一想,自己遭受這些的時候,真的現在成為了一個不驕不躁,保持謙卑海納百川的人嗎?
兩個成年人之間,一個成年人做錯了事,另一個罵他傻,說他醜,說他一無是處,無論是誰都會生氣的,把這件事情帶到現實裡,只不過對面是你的孩子而已,他現在沒有力量反駁,但不代表他不難過。
這麼小的孩子,他沒有辦法分辨出父母說的是氣話還是實話,父母是他最信任的人,他會覺得父母說的每一句話都是認認真真要說給他聽的,輕易的否定孩子,孩子就會自我否定,到最後就會覺得自己真的傻,真的廢物,自己什麼都不配。
二、別逼孩子大方
經常能遇到就是小孩子吃零食的時候,他旁邊的家長會說,給弟弟一塊,給妹妹一塊,如果這個時候孩子護食,就會被家長批評,怎麼這麼自私,慢慢地為了少遭批評,迎合家長孩子學會委曲求全,這就是討好型人格的初步成因。
成年人世界中這種所謂的教養,在孩子的世界中可能是一種侵犯。很多孩子其實並不介意跟其他的孩子進行交換,但是平白無故的伸手來拿,誰都不會開心。
在大人眼裡中只不過是零食,不過孩子只有零食和玩具,零食和玩具是他私有物品的全部。要是換成錢家長會因為是陌生的叔叔阿姨而分享嗎?如果不是發自內心的樂意分享,這種逼迫根本就是道德綁架。
三、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
我們說的獨立意識就是教育孩子擁有自己的正確的三觀,而不會因為在未來上學有了社交圈之後,為了討好他人,為了跟隨大眾去做錯誤的選擇錯誤的事情。在校園欺凌事件中,因為害怕被施暴者報復,而選擇和施暴者站在一起的,也同樣是施暴者。
在孩子受到了暴力對待,受到不公平待遇之後,孩子要擁有自己的意識,要擁有反抗精神,知道這件事情是錯的,所以自己反抗是正確的。要有向周圍的成年人說出自己所遭受傷害的勇氣。
在教育孩子不要受欺負的同時,也要告訴孩子保持善良,保持正確的觀念,不要去欺負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