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有壽命嗎?會有滅亡的那一天嗎?看完算長知識了
浩渺蒼穹我們人類居住的星球地球其實在宇宙的巨大版圖當中不過就是一粒塵埃一般非常渺小。自從人類將頭抬起來看向遠處的天空的時候,整個世界的時間、距離都被拉得很長。而針對地球本身的研究也在不斷地深入之中。我們根據化石、地質結構等客觀存在的東西倒退時間,知道了地球的歷史;我們通過對天文形體的研究其實也能大致推算出地球的未來。
作為宇宙中的一顆行星,地球的壽命終究是有限的。
我們知道之所以現在生機勃勃最為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地球距離太陽的距離和厚厚的大氣層帶來的保護能夠為生物提供一個適合繁衍發育的溫度環境。大量的水和有規律的循環讓地球從外太空看去非常美麗動人。但是當這一切都沒有了呢?
關於地球的滅亡其實可以分兩個方面來看。
地球自身
通過人們的眼就可以知道,現在地球的總體結構由外到內分為很多層。僅僅是地幔的部分我們人類都沒能突破,更不要說地核了。其實在地球的最中心的內部地核就像是一個4800攝氏度的巨型壓縮海洋球。這個內地核在旋轉的時候會比外部的地幔結構每年多轉大約0.3到0.5度左右。這個差距我們有時候肉眼難題分辨,但是把它放大到一個星體的話,就是一個了不得的事情。咱們地球的磁場的產生原因之一就是因為這一點點的轉動偏差。
也許很多人覺得地球的磁場只是用來讓我們分辨南北的工具,其實它還有一個巨大的作用就是替地球將太陽無時不刻散發出來的粒子風暴擋在一定的距離之外。但是內部地核的溫度正在緩慢地下降,可能十幾億年之後,內外溫度差逐漸趨於一直,轉動速度一旦協同磁場就會消失。屆時強大的太陽帶電粒子風暴就會直接衝擊地球,帶走大氣層帶走表層水。那個時候我們就稱地球已經在地質角度上死亡了。
宇宙空間
就算地球能夠永久穩定在當下的狀態其實也不可避免地會在大約50億年之後消亡,而生命在地球上的時間可能比50億年還要短。這主要是因為太陽其實是一個黃矮星,它的壽命大約就是100億年左右。在它的生命後期會變成紅巨星,體積會成百上千倍的增加。那個時候地球距離太陽的距離就會更近,而巨大的熱浪也足以衝破地球表層的任何防禦體系。到那個時候地球就算不被太陽吸引撞擊,也會變成一個生靈塗炭的燒烤星球。
如果說地球和太陽都像現在這樣穩定的話,地球的滅亡依舊會到來。我們將目光看得更遠,銀河系在宇宙之中可算不上什麼體量巨大的星系,比銀河系大的星系非常多。這其中一個星系就在飛速向銀河系靠近,它叫做仙女星系。在大約20億年之後,兩個星系就會發生碰撞交疊最終融為一體。這個過程將會伴隨巨量的行星撞擊和位移事件。地球雖然小如塵埃,但是撞擊密度之大估計也難逃一劫。
現在咱們人類的科技水平對於周本身來說還是除非常初級的水平。我們不能進行長距離的深空旅行。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科技的發展速度一直都非常快,幾十年尚且天翻地覆,沒人知道一億年之後的人是怎麼生活的。也許到那個時候我們已經發現了更多適合我們居住的星球,具備了宇宙穿行的能力也說不定。
(本文圖片均來自於網際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