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保健品第一股,很多人都覺得非湯臣倍健莫屬。
這個一直是機構寵兒的白馬股,卻在新年裡丟出一個大雷。
近日,湯臣倍健公告,預計2019年公司預虧3.65億至3.7億元。此前,三季報還顯示,湯臣倍健的淨利潤為11.91億元。
短短一個季度,湯臣倍健就曝出這樣的天雷,究竟是怎麼回事?
商譽減值10億,湯臣倍健迎上市首虧
根據公告,此次湯臣倍健虧損主要是由於商譽減值所致。
公司稱,由於受到《電子商務法》影響,2019年LSG在澳洲市場的業務未達成預期,給公司業績帶來較大不利影響。預計計提商譽減值準備約10億元至10.5億元,計提無形資產減值準備約5.4億元-5.9億元。
此消息一出,股民們均大驚失色:沒想到,商譽減值這麼厲害,都是10億級別的!
那麼,當初湯臣倍健看好的LSG究竟是個什麼情況?
根據資料,LSG是澳大利亞從事益生菌產品生產和銷售的企業,是當地市佔率第二的益生菌品牌,旗下產品以Life-Space(「益倍適」)為主,包含以益生菌粉和膠囊為主要劑型的26種益生菌產品,針對從孕婦、嬰兒、兒童、青少年、成年人到老年人群,協助營養素的消化和吸收。
2018年8月,湯臣倍健以35.14億元的價格拿下該品牌。根據資產評估報告,此次交易,湯臣倍健溢價了34.11倍!
換句話說,原本可能只要三分之一的價格就能買下的LSG,湯臣倍健卻不願意這麼做,非要高溢價收購,豪賭這筆交易才心滿意足。
然而,豪賭往往代表著風險。果不其然,湯臣倍健在高溢價拿下LSG之後,很多也收穫了上市10年首虧的情況。
不得不說,這多少有點讓人尷尬。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湯臣倍健以《電子商務法》為藉口,計提10億元商譽。對此,有股民想問:作為一個行業大佬,在線上一直都有銷售,難道內部高管就沒對《電子商務法》做一個風險評估嗎?
要知道,金妹兒在網上經常找的淘寶賣家,都默默關店轉為微商了,這麼大個公司卻不知道其中的影響?
花錢請流量明星,營業收入卻增長乏力
除了商譽減值這個大雷,湯臣倍健自身也很有問題。
首先就是湯臣倍健驚人的銷售費用。
數據顯示,作為保健品的湯臣倍健三季度銷售費高達12.12億元。
錢用到哪兒了?動動腳趾頭都知道,錢是用來請明星了。
2018年7月9日,超人氣偶像蔡徐坤正式成為湯臣倍健Yep系列產品代言人。
根據數據,自2018年7月9日官宣「Yep」系列產品代言人以來,蔡徐坤和他代言的Yep系列產品得到了廣泛關注,僅Yep系列推廣話題#蔡徐坤要你好看#的話題閱讀量就已近14億。
明星是有流量,但好像並沒有讓湯臣倍健的營收保持高速增長。
三季報顯示,湯臣倍健的營業收入為43.81億元,同比增長28.04%。
對比前幾個季度或2018年,這一營收增速是穩穩地比2018年的39.86%整整少了10%。
注意,這還是砸重金請流量明星的情況。
再看看營業成本。
數據顯示,三季度達到14.32億元,環比增加了4個多億元。那麼湯臣倍的成本為什麼這麼高嗎?
大伙兒都明白,保健品為暴利行業。順便一搜,就可發現成本100元,售價達1.29萬元的消息!
在淘寶上,金妹兒也看到,240片vc湯臣倍健維生素要買98元。但是這個98元的保健品維C和38元的咀嚼片維C ,以及1.8元的維C片有什麼區別?
看看成份,就知道幾乎沒有~
早在之前,業內就預計,在保健品市場,電商渠道將逐步取代藥店渠道。而近幾年,湯臣倍健也一直在走這個路子。那麼,這麼高的營業成本是哪兒來的?
此外,金妹兒走訪藥店也發現,湯臣倍健保健品的價格在藥店和網上相差懸殊,同樣的一個保健品,網上賣十幾元,但在藥店卻可以賣到上百元。
可以說,終端的渠道費用已經轉嫁到了商品上,裡面的利潤也可以想像。
因此,行業人士認為,湯臣倍健的問題不是商譽減值看起來這麼簡單,而是銷售增長乏力。在此背景下,公司才決定一口氣大幅計提了近16億元的減值。
然而,在減值前,上市公司董監高卻很精靈,在上半年扎堆減持。
2019年3月—5月,公司董事梁水生、林志成、湯暉,監事蔣鋼,高級管理人員陳宏、蔡良平,特定股東孫晉瑜集體宣布減持。相關公告顯示,上述董監高減持均價都在21元以上,接近湯臣倍健2019年股價最高點。
因此,今年湯臣倍健暴雷,高管心裡都是有數的,受傷的還是散戶。
目前,湯臣倍健計提近16億元減值後,還有人冒出來說:公司一下子甩了個大包袱,為下一年的高增長打下「堅實基礎」。
但,這麼事情真會這麼簡單嗎?只有看它接下來的表現了。
(文章來源:金融投資報)
(責任編輯:DF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