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臣倍健34倍豪賭結出惡果!但銷售乏力 才是真正的隱憂

2020-12-18 東方財富網

  說起保健品第一股,很多人都覺得非湯臣倍健莫屬。

  這個一直是機構寵兒的白馬股,卻在新年裡丟出一個大雷。

  近日,湯臣倍健公告,預計2019年公司預虧3.65億3.7億元。此前,三季報還顯示,湯臣倍健的淨利潤為11.91億元

  短短一個季度,湯臣倍健就曝出這樣的天雷,究竟是怎麼回事?

  商譽減值10億,湯臣倍健迎上市首虧

  根據公告,此次湯臣倍健虧損主要是由於商譽減值所致。

  公司稱,由於受到《電子商務法》影響,2019年LSG在澳洲市場的業務未達成預期,給公司業績帶來較大不利影響。預計計提商譽減值準備約10億元至10.5億元,計提無形資產減值準備約5.4億元-5.9億元。

  此消息一出,股民們均大驚失色:沒想到,商譽減值這麼厲害,都是10億級別的!

  那麼,當初湯臣倍健看好的LSG究竟是個什麼情況?

  根據資料,LSG是澳大利亞從事益生菌產品生產和銷售的企業,是當地市佔率第二的益生菌品牌,旗下產品以Life-Space(「益倍適」)為主,包含以益生菌粉和膠囊為主要劑型的26種益生菌產品,針對從孕婦、嬰兒、兒童、青少年、成年人到老年人群,協助營養素的消化和吸收。

  2018年8月,湯臣倍健以35.14億元的價格拿下該品牌。根據資產評估報告,此次交易,湯臣倍健溢價了34.11倍!

  換句話說,原本可能只要三分之一的價格就能買下的LSG,湯臣倍健卻不願意這麼做,非要高溢價收購,豪賭這筆交易才心滿意足。

  然而,豪賭往往代表著風險。果不其然,湯臣倍健在高溢價拿下LSG之後,很多也收穫了上市10年首虧的情況。

  不得不說,這多少有點讓人尷尬。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湯臣倍健以《電子商務法》為藉口,計提10億元商譽。對此,有股民想問:作為一個行業大佬,在線上一直都有銷售,難道內部高管就沒對《電子商務法》做一個風險評估嗎?

  要知道,金妹兒在網上經常找的淘寶賣家,都默默關店轉為微商了,這麼大個公司卻不知道其中的影響?

  花錢請流量明星,營業收入卻增長乏力

  除了商譽減值這個大雷,湯臣倍健自身也很有問題。

  首先就是湯臣倍健驚人的銷售費用。

  數據顯示,作為保健品的湯臣倍健三季度銷售費高達12.12億元。

  錢用到哪兒了?動動腳趾頭都知道,錢是用來請明星了。

  2018年7月9日,超人氣偶像蔡徐坤正式成為湯臣倍健Yep系列產品代言人。

  根據數據,自2018年7月9日官宣「Yep」系列產品代言人以來,蔡徐坤和他代言的Yep系列產品得到了廣泛關注,僅Yep系列推廣話題#蔡徐坤要你好看#的話題閱讀量就已近14億。

  明星是有流量,但好像並沒有讓湯臣倍健的營收保持高速增長。

  三季報顯示,湯臣倍健的營業收入為43.81億元,同比增長28.04%

  對比前幾個季度或2018年,這一營收增速是穩穩地比2018年的39.86%整整少了10%。

  注意,這還是砸重金請流量明星的情況。

  再看看營業成本。

  數據顯示,三季度達到14.32億元,環比增加了4個多億元。那麼湯臣倍的成本為什麼這麼高嗎?

  大伙兒都明白,保健品為暴利行業。順便一搜,就可發現成本100元,售價達1.29萬元的消息!

  在淘寶上,金妹兒也看到,240片vc湯臣倍健維生素要買98元。但是這個98元的保健品維C和38元的咀嚼片維C ,以及1.8元的維C片有什麼區別?

  看看成份,就知道幾乎沒有~

  早在之前,業內就預計,在保健品市場,電商渠道將逐步取代藥店渠道。而近幾年,湯臣倍健也一直在走這個路子。那麼,這麼高的營業成本是哪兒來的?

  此外,金妹兒走訪藥店也發現,湯臣倍健保健品的價格在藥店和網上相差懸殊,同樣的一個保健品,網上賣十幾元,但在藥店卻可以賣到上百元。

  可以說,終端的渠道費用已經轉嫁到了商品上,裡面的利潤也可以想像。

  因此,行業人士認為,湯臣倍健的問題不是商譽減值看起來這麼簡單,而是銷售增長乏力。在此背景下,公司才決定一口氣大幅計提了近16億元的減值。

  然而,在減值前,上市公司董監高卻很精靈,在上半年扎堆減持。

  2019年3月—5月,公司董事梁水生、林志成、湯暉,監事蔣鋼,高級管理人員陳宏、蔡良平,特定股東孫晉瑜集體宣布減持。相關公告顯示,上述董監高減持均價都在21元以上,接近湯臣倍健2019年股價最高點。

  因此,今年湯臣倍健暴雷,高管心裡都是有數的,受傷的還是散戶。

  目前,湯臣倍健計提近16億元減值後,還有人冒出來說:公司一下子甩了個大包袱,為下一年的高增長打下「堅實基礎」。

  但,這麼事情真會這麼簡單嗎?只有看它接下來的表現了。

(文章來源:金融投資報)

(責任編輯:DF506)

相關焦點

  • 湯臣倍健34倍豪賭結出惡果!但銷售乏力才是真正的隱憂
    那麼,當初湯臣倍健看好的LSG究竟是個什麼情況?根據資料,LSG是澳大利亞從事益生菌產品生產和銷售的企業,是當地市佔率第二的益生菌品牌,旗下產品以Life-Space(「益倍適」)為主,包含以益生菌粉和膠囊為主要劑型的26種益生菌產品,針對從孕婦、嬰兒、兒童、青少年、成年人到老年人群,協助營養素的消化和吸收。
  • 湯臣倍健溢價34倍收購澳洲益生菌企業引質疑
    湯臣倍健溢價34倍收購澳洲益生菌企業引質疑  布局益生菌細分市場,發掘利潤新增長點;如此高的商譽引發市場擔憂  歷經一年多時間,湯臣倍健收購澳洲益生菌企業Life-Space Group Pty Ltd(簡稱「LSG」)事項終有結果。
  • 暴雷之後利潤又大幅度下滑,湯臣倍健真正的隱憂在哪?
    2017年湯臣倍健實現營業收入31.11億元,同比增長34.72%;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7.66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43.17%。2017年,湯臣倍健緊盯消費升級趨勢,完成了自2016年開始的業務整合和結構性調整,集中和調動市場優勢資源,啟動大單品模式,國內電商部分首次增加電商渠道專供產品自2010年上市以來,湯臣倍健營收增長11倍有餘,年均複合增速達37.2%,歸母淨利潤也增長近10倍,年均複合增速達到34.8%,並因此確立了A股保健品行業龍頭的地位。
  • 銷售費用下降 存貨大增!湯臣倍健繼續押寶LSG項目風險幾何?
    需要注意的是,湯臣倍健此次募投項目中包含「澳洲生產基地建設項目」。事實上,該公司2019年的虧損,正是由於澳洲益生菌公司Life-Space Group Pty Ltd公司(下稱LSG)市場業務未達預期,才導致的巨額商譽減值。  截至2020年12月8日,湯臣倍健報收於25.43元/股,較近期高點回落7.7%,PE為39.7倍,市值為402億元。
  • 銷售費用下降 存貨大增!湯臣倍健繼續押寶LSG項目風險幾何?丨公司匯
    需要注意的是,湯臣倍健此次募投項目中包含「澳洲生產基地建設項目」。事實上,該公司2019年的虧損,正是由於澳洲益生菌公司Life-Space Group Pty Ltd公司(下稱LSG)市場業務未達預期,才導致的巨額商譽減值。
  • 湯臣倍健利潤首度告負 董事長自嘲上市五年無像樣動作
    7月30日公告的尚未經會計師事務所審計的2016年中報顯示,湯臣倍健利潤出現首度下跌,截至6月30日,上半年營業總收入為12.33億元,同比增長4.78%,淨利潤為3.59億元,同比下跌13.94%。  對於淨利潤下滑的歸因,湯臣倍健稱「受宏觀環境影響藥店渠道增長乏力,銷售表現不達預期。」
  • 湯臣倍健預虧是小事件,產品黑榜背後,林志成的小聰明與大考驗
    根據資產評估報告,此次交易,湯臣倍健溢價了34.11倍。湯臣倍健曾表示,收購LSG即為豐富現有產品線,布局全球細分領域市場,並為未來創造更多海外併購機會。一定意義上說,湯臣倍健的上述豪購有市場基礎。總得來說,中國益生菌市場正處藍海,LSG被湯臣倍健寄予厚望。不過,高收益也意味著高風險。市場瞬息萬變、豐滿理想,有時也難抗實操的諸多不確定性。湯臣倍健數十倍的高溢價,透露出濃濃豪賭意味。到底是抱住一個金瓜,還有一個大雷,仍有待考量。不過,海外頻繁布局已成湯臣倍健的持續戰略。
  • 湯臣倍健奧運年承壓 砸錢營銷失靈
    這話放在湯臣倍健身上,似乎並不為過,時代周報記者翻閱其上市以來的年報發現,這家公司業績增長的背後,是銷售費用(包括廣告費或推廣費用等)的投入持續增長。經過幾年高速增長期,近來湯臣倍健也倍感乏力,試圖通過推出新品來挽救當前的困局,而國內膳食營養補充劑市場早已是藍海,競爭頗為激烈,這家急於全球化的保健品公司如何突圍,令外界十分關注。
  • 湯臣倍健增長硬剎車 高管股災前頻頻減持
    2015年1月,公司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梁允超減持2195萬股,合計佔公司總股本的3.34%   銷售渠道高壓 業績硬剎車   據每日經濟新聞報導,湯臣倍健今年上半年實現營收12.33億元,同比增4.78%;實現淨利潤3.59億元,同比降13.94%。  上市公司淨利潤下降主要體現在第二季度。
  • 湯臣倍健的一哥危機,林志成的刀尖之舞
    類似的繁華隱憂,也體現在企業層面,比如標杆企業湯臣倍健,面對產品質量投訴、商譽高企、業績瓶頸、新業務受阻、投資信心不足等問題,梁允超、林志成如何延續一哥地位呢?3萬年前,克魯馬努人平均壽命只有18歲;2018年,日本女性平均壽命達到87.32歲。可以說,人類對生命極限的追逐,從未止步。這醞釀了,保健品市場的一片繁榮,尤其是在消費升級的中國。
  • 湯臣倍健34億完成收購澳洲益生菌企業Life-Space
    8月30日,湯臣倍健股份有限公司宣布完成對澳洲益生菌企業Life-Space Group Pty Ltd(以下簡稱LSG)的收購,總價約6.7億澳元(約34億人民幣)。該項收購已獲得所有所需的監管機構及公司股東大會審批。
  • 湯臣倍健價格之謎
    除了這家網店,該平臺還有數十家售賣湯臣倍健品牌的店鋪,而其所售賣的價格均不一樣,其中一家店鋪同樣規格的湯臣倍健液體鈣軟膠囊標價75元的同時買一贈一,也就是說花75元能購買兩瓶相同大小的該產品。  昨日,記者在文化西路的多家藥店走訪時發現,湯臣倍健的上述產品在大多數藥店均有銷售,且價格與網上相比均貴出不少。
  • 10年增長近10倍,忽然計提15億,湯臣倍健出海嗆水
    湯臣倍健自2010年上市以來,營收增長了11倍多,年均複合增速37.2%,歸母淨利潤也增長了近10倍,年均複合增速達到34.8%,並成功確立了行業龍頭的地位。湯臣倍健總經理林志成曾對媒體表示,公眾對保健食品的不信任情緒,對市場造成不利影響。在多重監管政策影響下,湯臣倍健的業績增速出現明顯的放緩。財報數據顯示,湯臣倍健今年前三季度營業收入和歸母淨利潤增速均延續著今年以來的下滑趨勢,第三季度歸母淨利潤同比下降8.30%,增速已經轉負。
  • 被市場錯殺的潛力股——湯臣倍健
    隨著安利紐崔萊進入中國後,我國保健品行業迎來了第二階段的高速發展,行業整體的銷售規模從2004年398億增長至2019年3900億,過去15年CAGR達到了16.4%。 儘管這期間保健品行業已經實現了10年10倍的增長,但是按照人均保健品消費額來計算的話,中國與發達經濟體美國、澳大利亞、日本比較仍有8倍、7倍、6倍的差距。
  • 湯臣倍健:估值具備性價比的保健食品龍頭
    湯臣倍健:三大戰略帶來新增長周期公司為國內膳食營養補充劑龍頭,主要產品包括蛋白粉、維生素、益生菌系列等多個品種,其境內線下渠道:線上渠道銷售約為8:2,核心競爭力為領先產品力、品牌力、良好的渠道資源及消費者服務能力。
  • 湯臣倍健的滑鐵盧之戰
    湯臣倍健於2018年花費高於LSG淨資產35倍左右的價格對其進行了收購。原本也正是像大多數企業一樣,想要通過海外併購擴張來描繪自己的「國際化藍圖」,不料卻翻了車。據湯臣倍健負責人介紹:LSG業績未達到預期的原因主要是,2019年公布並實施的《電子商務法》對LSG的四大收入渠道之一—出口經銷(主要客群為代購商家)造成了很大程度的限制。
  • 探訪透明工廠 投資者親密接觸湯臣倍健
    湯臣倍健上市以來保持了業績大幅度增長的態勢,2010年、2011年連續兩年實施10轉10派10(含稅)的分紅方案。在高增長、高分紅的背後,公司又將面臨怎樣的市場風險與隱憂?這成為投資者普遍關注的問題。
  • 湯臣倍健價值分析
    (2)湯臣倍健公司的銷售渠道2019年公司銷售的主要渠道80%在線下,包括藥店、商超、母嬰、健身房等,其中藥店是佔絕對大頭。到2020年上半年,線下份額稍微下降了一點,線上從20%升到了23%。公司在2010年上市到2013年鋪了很多線下藥店,基本上把很多連鎖藥店鋪滿了,這是當時打下的基礎。
  • 湯臣倍健(300146.SZ):年報預虧約3.7億元,大眾眼中的「明星股」雷了
    (數據來源:湯臣倍健公告)由上述公告可知,湯臣倍健此次業績暴雷主要是其子公司LSG業績不達預期引起的,而不得不說等是,這一家子公司曾經可謂是花了湯臣倍健35.41億元資金拿下的,彼時LSG公司的淨資產僅僅為1.01億元,而這也就意味此次收購整整溢價了34倍,由此可見湯臣倍健對LSG等看好。
  • 湯臣倍健產品問題曾被多次曝光,行業暴利能持久?
    2012年11月,有消費者在購買湯臣倍健3瓶十二籃左旋肉鹼片後,發現該產品的生產許可證號與湯臣倍健生產的其他同類產品的生產許可證號相同,由於一個產品只能由一個許可證號,便質疑該產品涉嫌無證生產。2014年4月,湯臣倍健旗下產品十二籃左旋肉鹼片因不在公司生產許可證範圍內,被法院認定為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產品,並被處以十倍價款賠償消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