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旬老人患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 雙腿疼痛後差點截肢

2020-12-23 華商網

  經過手術,老人保住了雙腿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是個啥病?今年94歲的張大爺可被這病折磨的不輕。先是不明原因的雙腿疼痛。老人年紀大了,以為是身體原因,沒想到越來越嚴重。「左腳的皮膚顏色發青、麻木發涼,持續性疼痛不能緩解,並逐漸出現了潰瘍。」感覺不是一般的小毛病後,張大爺來到西安交大一附院看病,結果還真不是個小事。

  ■雙腿疼痛後出現潰瘍

  張大爺家住甘肅,提起這個病,讓他苦不堪言。「開始就是腿疼,沒想到越來越嚴重,最後還發展到潰瘍了,這段時間真是度日如年。」被腿疼折磨的張大爺雖然已過耄耋之年,但除了耳背外,平常身子硬朗。這莫名出現的病急壞了家人,老人多方求醫,也沒查出個所以然來。「當地醫院只是給我進行了止痛、傷口消毒等簡單的處理措施,也看不出病因來。」腿一天比一天疼。張大爺的家人索性帶他到西安來求醫。

  在西安交大一附院周圍血管科看過醫生後,經過診察、確診,確定老人患上了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張大爺的左腿已經到了非常嚴重的狀態。

  ■手術後老人恢復健康

  必須趕緊確定治療方案,但是老人的年齡成了一道難題。94歲高齡,心肺功能儲備差,病變複雜,手術風險太高。採用保守治療?老人雙腿局部潰爛,如果不能實現血流重建,症狀不能緩解,將會面臨截肢風險。經過與患者家屬充分術前溝通,和縝密的術前準備,決定進行手術。7月30日,老人成功進行了左下肢球囊擴張和支架植入術。術後張大爺恢復良好,腿麻、腿涼明顯改善,腿腳也不疼了。

  據了解,僅7月30日當天,7名平均年齡在85以上的患者均接受了類似的下肢血管疏通手術。醫生表示,隨著人類平均壽命增加,中國進入老齡化社會,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成為影響老年人生活質量的重要疾病。老年患者一旦下肢出現不明原因疼痛,要儘早就診及時治療,不要等到腿腳出現潰爛時再就醫。預防潰瘍,就等於預防截肢,預防截肢,就等於延長病人的生命,提高生活質量。

來源:三秦都市報

編輯:何媛

相關焦點

  • 天氣轉冷下肢發涼發麻疼痛,小心「動脈硬化閉塞症」
    患者為女性,70歲,近日因「左下肢發涼、麻木伴疼痛」來到青島市中心醫院就診,首診醫生呂志祥詳細詢問病史後得知,患者40天前無明顯誘因突然出現左腳小腿及足發涼麻木、疼痛,活動受限,影響休息睡眠,在家自行「熱敷」及在社區醫院行「針灸」等措施,症狀未能緩解,由社區轉至青島市中心醫院血管外科門診。
  • 老年人血管脆弱,小心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如何防治?做好這幾點
    下肢動脈硬化與冠心病一樣是全身動脈硬化的一種表現,但人們對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的了解遠不及冠心病。據統計,70歲以上的人群中有超過14%的人患有下肢動脈硬化閉塞。患者早期出現輕微的肢體麻木、發涼、疼痛等不適感,老人往往以為是年紀大了,腿腳不靈便,不到正規醫院就診,而是偏聽偏信秘方祖方,嘗試各種方法不但不見效,反而使病情日益嚴重,最終導致下肢動脈完全閉塞,不得不接受截肢手術。下肢動脈硬化性閉塞症是一種很常見的疾病,也是動脈粥樣硬化在下肢局部的一種症狀表現。
  •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有哪些表現?提醒:3個治療方法,不妨了解
    動脈的粥樣硬化除了會影響心臟血管外,也會影響身體其它各處的血管,如影響雙下肢動脈會導致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隨著社會整體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的老齡化,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的發病率逐年提高。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有哪些表現?
  • 介入治療對老年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病人的影響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主要與下肢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形成有關,隨著粥樣斑塊形成及破裂,可破壞血管內皮細胞,引發炎性反應,進而導致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等症狀。有研究指出,糖尿病與下肢動脈硬化閉塞也密切相關, 為該病的獨立危險因素之一。
  • 軍醫科普:專家詳解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PAD)是由於下肢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引起下肢動脈狹窄、閉塞,進而導致肢體慢性缺血。隨著社會整體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的老齡化,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的發病率逐年提高。    就診科室心血管科多發群體中老年人常見病因吸菸,患有糖尿病常見症狀疲勞,酸痛    什麼是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呢?
  •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有什麼症狀日常預防做好定期檢查
    (資料圖)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是由於下肢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引起下肢動脈狹窄、閉塞,進而導致肢體慢性缺血。多發生於50歲以上人群,發病率約0.74%,男女比約為6:1~9:1,且隨著社會整體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的老齡化,發病率逐年提高。
  • 腿部突然抽筋疼痛,以為是缺鈣,沒想到問題出在這,怪自己太粗心
    之前有位65歲左右的老年人,那就是經常感覺到腿抽筋、偶爾會有疼痛感,但是他只當做是簡單的缺鈣,認為年紀大了,腿上有點小毛病也是比較正常的,於是就買點鈣片吃,但是效果並不是很大,不過,這位老先生也沒有去醫院,直到有一次走路的時候,走在半路上,感覺到腿部疼的非常厲害,不得不去醫院,經過檢查之後才發現是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
  • 七旬老人「黃豆」大水泡致截肢,糖尿病患者要警惕下肢血管病變信號
    4 個月前,楊娭毑發現右腳第五趾疼痛,並有一顆 " 黃豆 " 大小的水泡形成,以為是新買的鞋不合腳導致,想著多穿幾天就好了,加上不痛不癢就沒去管它。幾天後,水泡出現破潰、發黑,還伴有出血及惡臭。到了 3 月 23 日,老人的右腳第二、三、四趾皮膚也出現不同程度發黑,並且壞死的面積迅速擴大,疼痛也越來越明顯,不能行走。
  • 下肢動脈閉塞,離你並不遙遠
    最新一項流行病學統計結果顯示,55歲以上人群的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患病率是10%~25%。而隨著年齡的增長,患病率也迅速增加。如果患者有下肢動脈閉塞性疾病,發生心肌梗死的風險可增加4倍,腦卒中的風險增加2~3倍。因此,下肢動脈硬化閉塞也是發生全身動脈硬化閉塞的重要信號。
  • 一個月來了4位「黑腳趾」老人 每天摸一把足背看搏動是否正常
    最近,浙江省立同德醫院血管外科接連接診了4位「90後」,他們之前都「健步如飛」,但最近突然腿痛得整夜醒著,睡不著覺。「這是一種缺血性的疼痛,患者常常告訴我,鑽心得疼。」浙江省立同德醫院血管外科主任王曉棟告訴記者,很多高齡老人本身血管狹窄,氣溫驟降引起血管收縮,讓症狀雪上加霜。
  • 老人腳冷別亂用熱水袋
    直到前兩天看見新聞,才知道原來自己可能是下肢動脈硬化性閉塞症。楊宏宇教授告訴記者,不少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初期下肢發冷、發麻,此時如果使用熱水洗腳或熱水袋暖腳,往往會使腳的局部代謝加快,加重缺血,造成不易治好的損傷。同時病情的根本又得不到解決。他介紹,初期的發冷、發麻症狀太容易被忽視,但最明顯的症狀就是「間歇性跛行」。
  • 老人右腳長「黃豆」大水泡,未重視竟導致截肢
    「只是一個黃豆大的水泡,沒想到竟然要截肢」,七旬老人腳趾上的小水泡破潰,竟讓她失去右腳及小腿,留下終身遺憾! 到了3月23日,老人的右腳第二、三、四趾皮膚也出現不同程度發黑,並且壞死的面積迅速擴大,疼痛也越來越明顯,不能行走。 家人趕緊將老人帶到當地醫院檢查後被告知,被確診為「2型糖尿病、糖尿病足並感染、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
  •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對我院77歲患者腳趾壞死差點截肢,微創介入診療...
    齊魯壹點對我院77歲患者腳趾壞死差點截肢,微創介入診療免開刀進行報導77歲患者腳趾壞死差點截肢,金鄉縣人民醫院微創介入診療免開刀從膽總管結石介入手術挽救高齡患者生命到開展首例雙向開通下肢閉塞動脈血管成形術免於患者截肢
  • 3個方法,自測下肢血管是不是生病了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是一種常見的血管疾病,如果你在慢跑或者走一段路程後,突然感覺腿疼,這可能不是關節炎,也不是抽筋或者扭傷了,更不是一種正常現象,而很可能是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在作祟。
  • ...血栓閉塞性脈管炎|下肢靜脈血栓|下肢|廣州醫科大學|附屬中醫...
    下肢動脈的主要功能就是將心臟泵出的富含營養血液,輸送至下肢肌肉、組織、器官等。而下肢靜脈則負責把營養被「消耗」的靜脈血回收至心臟,進入新一輪血液循環。廣州醫科大學附屬中醫醫院脈管炎科主任黎建華介紹,血栓形成的主要病變是血管閉塞、血流受阻引起相關的血管支配組織缺血、缺氧甚至壞死而產生相應組織、器官功能障礙的症狀。
  • 老人總腿麻、腿抽筋?別光補鈣了,警惕是血管發來的「求救信號」
    參加體力活動時,如果經常出現肢體疼痛、發麻、抽筋、不能走直線或行走姿勢異常等症狀,就要考慮病理原因了。大多數朋友首先考慮的就是,自己是不是骨質疏鬆了,或者椎間盤突出什麼的,解決的辦法也就出來了——補鈣!其實,造成中老人「腿腳不利索」的,還有一種十分常見的原因,那就是下肢動脈粥樣硬化性閉塞症。這是一種與冠心病、心絞痛、心肌梗死和腦梗死同源性疾病,發病率也是很高的,但很多朋友並不了解。
  • 七旬老人熱水泡腳:竟慘遭截肢
    昨日,成都市三醫院血管外科副主任醫師崔馳提醒,並不是所有的人都適合泡腳,對於有下肢血管動脈閉塞病變的人,泡腳有可能起到反作用,甚至加重病情。今天就講講泡腳的「學問」。泡腳惹的禍七旬老人盲目泡腳右腳竟然被截肢昨日,記者從成都三醫院了解到,冬天因泡腳而導致病情加重的患者並非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