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經授權轉載自@馬伯庸 個人微博,微博ID:馬伯庸 作者:馬伯庸 原標題:馬小煩的2019書單 未經授權請勿隨意轉載。
馬伯庸在讀書這件事上一直有著很強大的影響力,每年年底總結的個人書單,包括兒子暱稱馬小煩的書單,都備受大家關注。
2019年末,馬小煩的書單如約而至,6本書籍推薦,實實在在,優點缺點一併指出,當然少不了對兒子的閱讀習慣的分析/吐槽,有同齡娃、或者同款育兒煩惱的的家長們趕緊收藏,沒有同齡娃的建議提前收藏,因為問題早晚要出現,總有一天你會用得上。
----------------------------我是分割線---------------------------------------
馬小煩今年上一年級了,變成了一枚真正的學生。
首先我必須傷感地承認,他的閱讀生涯和我預期的不太一樣。大概是我從前給他講故事講得太多,忽略了視覺閱讀的訓練,導致他現在缺少自主閱讀的動力,更喜歡通過聽覺來理解。平時讓他讀書,哼哼唧唧總嚷嚷著累。
我舉個例子。有一次做數學作業,有道應用題是這麼問的:籃子裡一共有9個蘋果,3個小朋友分別拿了2隻,那麼盤子裡還剩幾隻?他寫了一個7,以致錯失滿分。
我復盤的時候發現 ,他之所以做錯,是因為讀題時漏掉了「分別」這個詞,理解成3個小朋友拿了2隻。我又找出同樣題型的應用題,念給他聽,他卻能揮筆做答,毫無窒澀——標準的聽力型理解。
究其原因,還是他讀(重音)書太少,對很多詞彙不夠熟悉,會下意識地漏掉。這個光教他數學是沒用的,就是閱讀量不夠。只有把閱讀量堆上來,對各種表達方式足夠熟悉了,才能順暢讀題,正確理解,這是個水磨功夫。語文是底板,閱讀理解不行,會導致所有科目都會出問題。
所以這裡要給廣大學齡前兒童的家長們提個醒。差不多中班之後,要有意識地減少聽故事,增加讓孩子自主閱讀故事的練習,否則形成聽力依賴,不利於小學階段的發展。當然,你們的壓力,肯定比我要小,體會不到我每次見到老師——尤其有的老師還是我書粉——都要解釋為什麼一個作家的孩子不愛看書時的窘迫……
所以在這個階段,我給他挑選的書,不再特別關注情節性和教育意義,而是側重於詞句本身。
1 、《沒頭腦和不高興》
現在市面上的兒童類讀物,我也算是博覽群書。我發現好書和差書之間的差異,不在別的,就在於文筆。這個文筆不是指成年人讀物,而是指兒童的接受度。
現在市面上有很多童書,壓根沒考慮過文字上的細功夫,故事是兒童故事,寫出來全是成人式表達,根本不用心。包括我自己,原來我覺得給孩子寫東西很簡單,但自己試著給兒子寫東西之後才發現,不是那麼回事兒。不光是遣詞造句要儘量簡單,還要在簡單的前提下保持生動、有趣,這事兒本身絕不簡單。
比如說我買過一套兒童百科。裡面講到火山湖,大家可以試著讀一下。把不知哪裡查來的資料原封不動地端上來,絲毫沒考慮到兒童讀者的閱讀特點。甚至連基本的語句分段都懶得調整,比如紅線部分,稍微有點責任心都不會寫出這種中文。
相比之下,《沒頭腦和不高興》真是返璞歸真的大師級作品。
任溶溶老師的《沒頭腦與不高興》,我早年只覺好看,這次偶爾買了本珍藏版,以現在的眼光再審視,才看出「好看」下面精深的文字功力。大師到底是大師,不用任何複雜的字詞,簡單幾個句子,畫面感超強。我說好,不算真好。我兒子特別不愛閱讀,給他買了一堆書都不大看,覺得累。但這本拿過去,他能津津有味地翻看起來。我問他為啥愛看這本,他理由很簡單:能看懂。
不過不推薦買這個版本,正文沒多少,前後是大量介紹性文字、書評、照片、動畫配圖與作者的回憶文字。買回來做紀念不錯,給孩子看的話,還是買個更單純的版本好。
2 《一年級的小蜜瓜》
這本書的作者,一定當過小學老師,或者有一個上過小學的孩子。因為它的節奏感,和一年級學生的成長几乎完全同步。馬小煩上學的困惑、苦惱、興奮與遭遇的種種問題,在書裡都有。甚至當他當選小隊長的當晚,這本書恰好讀到了當選小隊長的一章,掐得太準了。作者對兒童心理把握得非常好。
之前我反覆強調「兒童文筆」,這本書在這方面可以說是標杆 。文字平實流暢,不致於太過艱深,但也不會故做幼稚,表達方式上還是稍微繞那麼一點點彎,略帶難度,正好可以讓孩子有點挑戰,這樣才有提高。
每一章都可以視為一個獨立故事,情節相對簡單,很適合做閱讀理解。我現在每晚讓孩子讀一章,讀完了我就問他,這一章大概講了個什麼故事,誰說了什麼話,誰的反應是什麼。裡面碰到生詞的話,還會進行提問,看他是否徹底理解。講完這個詞,還會讓他試著用書裡的人物造幾個句子。
還有一個很有效的訓練 ,可以讓孩子試試。我讓他標記出每一個自然段和每一句話,這是標點符號的基礎訓練,也可以讓他對為什麼分段落這件事有所感覺。
要說缺點,也是有的,就是太樸實了。相比起現在各種奇思妙想的故事設定,整個基調偏傳統了一點,我個人很喜歡,但孩子初讀會容易不耐煩覺得乏味,這一點家長要注意。
3 《暴風雨》
這個作者之前有一本《獨生小孩》,也在我的推薦書單裡。
這是一本沒有文字、純畫面的書,雖然是黑白畫面但卻擁有典雅的氣質,細節動人,即使是大人也完全可以當成藝術品來欣賞閱讀。
之前的《獨生小孩》講的是孤獨與對親人的思念,這次的《暴風雨》講的是愛,更重要的是講的是同理心。說實話,我感覺現在的孩子們各方面都很優秀,唯獨同理心這一塊有問題,不是傳統語境裡的「獨」,該表現的都表現得很好,但是缺少發自內心的對旁人的理解。這種感覺很微妙,不易調控,更沒法用明確的規則去硬性要求,只能讓孩子自己去理解。讓他們多看看《愛心樹》、《暴風雨 》這樣的讀物,說不定什麼時候就會有所觸動,潛移默化,比反覆講道理強多了。
4 《上下五千年》
雖然我覺得一味尊古不是正道,但有的時候也忍不住感慨,從前的東西還是好。比如說歷史入門讀物。目前市面上花裡胡哨的各種給孩子講的歷史 ,都不如我小時候讀的那套 《上下五千年》好。
這套書是我小時候家裡擺的,那時候特別喜歡,拿出來反覆看。它跟隨著我走南闖北,從來沒捨得扔過。
馬小煩上小學以後,我想給他了解歷史故事,本來想自己講,但怕他對聽力產生太多依賴,只好去買書。但買來買去,都不滿意。那些作者要麼特別懶,各種歷史術語與名詞一古腦扔過來,不做任何調整;要麼特別討好,書裡的玩笑玩鬧大於乾貨,最後弄得不倫不類。
我沒辦法,只好把這套書翻出來重讀。當自己家有了學齡兒童之後,我才驚覺這套書寫得有多牛逼。它的遣詞用句,極有講究,我沒法選取其中一兩段話來給你們展示,因為句子太簡單了,讀起來平平無奇。但這些平實、樸拙的句子組合到一塊,意思清晰,表達流暢,知識點嚴謹精準,而且讀起來還朗朗上口。
我試著自己模仿著寫過一段,發現不行,這個分寸很難把握。又得把複雜的歷史事件人物說清楚,又不能用太艱深的詞句,講明白一件事,太難了。不過我倒不怎麼沮喪,這本《上下五千年》的作者,可是林漢達啊,他的生平查一下就知道了,那是真正的大師手筆。可惜他寫完東漢部分就去世了,後面是別人補綴,水準就差了許多。
順便說一句,馬小煩最喜歡的故事,居然是荊軻刺秦,尤其對「圖窮匕見」的實現過程很感興趣,沒事兒就拿白紙和尺子練習,我跟他媽商量,要不家裡大廳加一根柱子吧……
5 《給孩子的唐詩課》
六神磊磊的這本《給孩子的唐詩課》,我給馬小煩每晚讀一章,目前讀了大半本了,效果很是不錯。他雖然聽得半懂不懂,但興趣始終盎然,天天纏著問我一些諸如王之渙厲害嗎?彩樓賽詩誰最能打之類的問題。我雖然對詩史略知一二,但要系統地梳理一遍再整理成孩子聽得懂的內容,會耽誤太多玩遊戲的時間,這本書很好地彌補了這個空缺。你別看它是給孩子寫的,語言很通俗,其實裡面內容挺硬核的,就是大人看,也能學到不少東西。比如講到王勃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能一直回溯到曹植《贈白馬王彪》裡的「丈夫志四海,萬裡猶比鄰」,又略講了曹植曹彪的際遇,與兩首詩的立意差異。雖然只是淺淺一談,稍涉即止,但稍熟文史的家長,能看到這一個小知識點下蘊藏的豐富礦脈,散開來可以講化用、講作法,講升華,講心境。陪著孩子讀一遍,家長自己也可以有深入挖掘的契機。
當然,這書也不是沒毛病。為了力求淺顯有趣,行文中加了很多梗和段子,但很多是成年人才懂的好笑,小孩子其實一頭霧水。比如講到文章四友,作者說不是一個偶像組合叫f4嘛,文章四友也可以簡稱為w4。我自然聽得懂,但馬小煩就不明白,跟他解釋了一番,他也不覺得有多好笑。後來我碰到類似的段落,索性都跳過去了。
如果有機會再版的話,我建議文字再修改一下,使之真正適用於兒童。
6 《迷宮大偵探皮埃爾》
沒什麼特別要解說的,這是一本救命書。
每一頁都是一個超大的迷宮,裡面有幾十樣東西需要孩子去找,難度還不低。而且任務發布的文字都是故事性的,可以讓他自行挖掘文字意義。一般來說,每一關怎麼也得半個小時才能完成 。
每天我讓馬小煩翻開它,讓他去研究,都能給我帶來片刻的寧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