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正在成為網際網路格局變化的重要力量,投資恰恰是騰訊的核心能力之一。這種力量產生的到底是正向還是負向效應?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騰訊需要公開投資「原則」。
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年虧損超過30%的投資者比比皆是,橋水基金旗艦產品業績卻逆勢增長14%。兩年後,他們的收益達到史上最高。創始人Ray Dalio成功預見危機和驚人業績,讓橋水成為媒體關注的熱門對象。
這些報導中,Ray Dalio要麼被描述成是一個身懷絕技的投資界超級英雄,要麼是一個異端組織的領袖,有時二者兼有。總之,反常規。
「因成功而得到大量關注不是一件好事。澳大利亞人稱此為:高罌粟症候群。田地裡最高的罌粟最可能被摘頭。」Ray Dalio自述。為避免被持續誤解,2010年底,他決定公開自己的「原則」,明確闡述橋水所做的事情及理由。
橋水在金融危機一支獨秀時,騰訊投資併購部剛剛成立。這個日後影響中國網際網路格局的部門從兩個人做起,至今有超過60人。他們一定沒想到,10年後會面臨跟橋水同樣的困惑。
2018年,對騰訊投資的評價兩極分化。他們是創投圈裡的投資之王,點石成金;還有一種聲音是,他們阻礙騰訊主業真正創新,喧賓奪主。
根源是,投資作為常規手段,已經成為網際網路格局變化的重要力量。而投資恰恰也是騰訊的核心能力之一。
2019年1月,劉熾平在騰訊投資年會上對外披露,過去十年,騰訊投資了大概700多家公司(這個數字在一年前還是600)。其中,63家為上市公司,122家市值或估值超過10億美金。
此前還沒有哪家公司的觸角伸向如此廣泛的領域,也沒有哪種連接方式形成如此巨大的合力。這種力量產生的到底是正向還是負向效應?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騰訊需要公開投資「原則」。
投資有多重要?
將投資作為騰訊核心能力之一,劉熾平是最早的主張者。
平臺型公司進行國際化擴張或橫向發展,如果速率要比競爭對手更強,需要藉助投資的力量。投資和業務是同等重要的競爭手段。放眼望去,Google、Facebook無不是類似的路徑。
2012年4月,Facebook以1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Instagram時,一片譁然。外界不僅懷疑出價太高,同時擔心圖片社交網站該如何盈利?結果是6年後,Ins估值就達到千億美元,月活超10億。
同樣的故事還發生在WhatsApp,正是160億美元的收購動作,讓Facebook拿到世界最流行的即時通信應用,不必擔心喪失其主導全球社交網絡的地位。
從這個角度就能理解,投資在騰訊的重要性。而多個信號也顯示,投資併購部在騰訊集團的戰略位置越來越重要。
比如在遊戲領域的投資,讓騰訊遊戲的海外拓展更好的實現。內容領域的投資對騰訊視頻業務的促進等等。除此之外,投資併購部開始為騰訊探索更多進入新機會新領域的可能性,電商,教育,醫療等等。類似的案例讓投資部贏得總辦信任,團隊規模從10人擴張到現在的60人,從早期和業務線共同完成投資決策,現在更多的投資項目由他們獨立推動。
而劉熾平在1月份的騰訊投資年會也強調,投資作為騰訊的核心戰略,不會被收縮。理由是,「投資讓我們自身有一個選擇,去做最重要的事情,有所為,有所不為。投資讓騰訊能夠進入很多新領域,獲取新機會。」
這個使命導致騰訊投資在做決策時,一直是戰略投資和財務回報並重考慮。
騰訊投資主管合伙人李朝暉在定義騰訊投資時,曾使用過一個拗口的說法,騰訊可能是市場上最像財務投資人的戰略投資方。他告訴媒體,「在戰略價值和財務價值之間,我們努力地尋找平衡。賺錢不難,達到平衡很難。」
比如,有些業務不能產生短期利潤和估值上升,但給騰訊的業務能提供壁壘、間接地產生價值,投資這種公司都是出於戰略價值的考慮。很多網際網路基礎服務公司是屬於類似的情況,不太賺錢,也很難有大的爆發機會。但它對於騰訊和整個中國網際網路基礎設施能力的提升,意義重大。
但騰訊在做投資決策時,也更關心企業自身發展能力。經濟利益回報同樣是他們衡量一個投資成功與否的重要指標,「畢竟我們做的是投資而不是公益。」
作為股東,在被投公司眼中,騰訊也是一個重要的意見建議者。
一位參與騰訊投資年會的企業家告訴「藍洞商業」,現場分享了這樣一個案例。2018年美團上市前夕,曾有投行建議讓王興給創始人很大的股權激勵,因為這是慣例。執行這個動作需要召開一個緊急董事會,王興問劉熾平的意見。他得到的回覆是,不一定要做,因為可能觸發其他相關方的利益。最後,劉熾平的建議被採納。
兩家同為騰訊投資的公司互相進攻對方核心業務時,劉熾平也曾出面調停,建議不要因業務過度擴張或燒錢太激進,但不會強制對方一定採納他的建議。
出手邏輯
外界有一種聲音,騰訊掌握海量數據,可以讓他們更早敏銳地發現那些交易最活躍,成長最快的公司。比如,一些垂直電商公司還只是一個公眾號時就被騰訊發現,他們後臺的交易、支付數據對騰訊投資而言就是最好的DD,也不必驗證真假。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似乎投資率命中率更高。
但一位騰訊投資內部人士並不完全認同這個說法。「數據的獲取或使用或許並不如外界想像。」
馬化騰曾對外解釋,「我們強調的是如何加強數據保護,而不是打通數據和唯算法論。騰訊不管是ToB還是ToC業務,都會保留這樣的價值觀。」
上述騰訊內部人士進一步指出,騰訊投資併購部擁有的數據權限與集團其他部門是持平的,但是基於騰訊生態,特別在微信以及一些核心行業,對市場的變化感知更強一些。「但並不代表,他們可以拿到額外更多的數據。」
在他看來,「騰訊投資的能力核心還是團隊的投資視角和思考能力,也就是發現事物本質和預見未來變化的能力。」
以猿題庫為例,騰訊投資在很早期進入,並且中間數度加碼。當時團隊通過對市場的觀察,以及對產品服務和用戶需求本質的研究,對這家公司的雙師輔導模式的成立條件進行抽離思考。通過微信可以進行複雜交易和服務,進而去尋找新的投資方向,比如通過微信可能被改造的其他傳統行業。
此外,騰訊投資併購部堅持每年招聘本科生,這在投資界並不多見。但只定向從少數幾所優質高校選取。此外,每年還從國外幾所固定商學院招徠人才。
2012年,騰訊投資首次吸納應屆畢業生,其中一道面試題是,根據部分財務數據,指出其所屬哪個行業甚至哪家公司。那年騰訊集團共招入5000名應屆畢業生,劉熾平唯獨與拿到4個投資部門offer的學生一同進餐,飯桌上還有各個業務線的副總裁。核心意思只有一個,熱情邀請他們加入騰訊投資。
聽上去似乎有點不可思議,但彼時騰訊投資的吸引力和號召力的確有限。幾位高材生最後用腳投票,三名奔向高盛、淡馬錫控股和德意志銀行,只有一人選擇留下。現在不然,投資併購部幾乎每個人都是萬裡挑一。
相對於其他機構,他們似乎有更多的意願、資源和機會去培養新人,畢竟沒有幾個人可以享受到如此海量的學習資源——親歷700多家被投公司的投資、重組、退出的全生命周期,以及每年實踐新的投資機會。「這樣的大量的實操機會是其他基金很難具備的,可以讓大家成為更優秀的投資人。」
騰訊內部更理性客觀的共識是,投資併購部之所以業績搶眼,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策略和技術做的比較好。所謂策略是,有所投,有所不投。技術則是,複雜交易的能力和投資經驗。
但投與不投的具體內容是什麼,所有人都守口如瓶。理由是,「太敏感,如果市場知道騰訊的潛在動作,通常會引起市場變化。甚至就因為騰訊看了某個領域,就可能帶火。」
騰訊投資主管合伙人李朝暉曾說,騰訊投資的大原則是,只投看得懂的東西。
曾有與騰訊業務無關的A股上市公司邀請他們做定增,非常確定的盈利性。被否。相反,如果一家正在虧損的公司、但很有價值,即便面臨未知困難,騰訊也願意投資。
此外,騰訊作為投資人遵守遊戲規則,「有多少股份投多少票,避免跟創業者產生分歧,有了分歧就溝通。」李朝暉告訴《彭博商業周刊》。
至於跟被投公司的關係,劉熾平認為,作為一個戰略投資者,最重要的責任和使命,是在業務裡打造一個開放和公平的平臺,讓每個人都可以通過自身能力取得最高價值。
「核心訴求是讓公司活下去,更好發展。所以很多騰訊投資的公司,阿里也是股東,比如小紅書,騰訊都一視同仁。」一位騰訊投資併購部的人士說。
堅持與反思
2018年11月,馬化騰給《中國企業家》的書面回覆中曾提及騰訊投資的變化。一,投資範圍有一定擴大,未來會加強產業網際網路的投資。二,強化升級投後服務。
而去年全球合作夥伴大會投資分論壇,騰訊投資董事總經理湛煒標也明確騰訊投資不變的原則:
第一,生態戰略「不變」,有所為有所不為,投資方向有「變」,加強產業網際網路投資布局;
第二,支持優秀創業者,少數股權為主,但在社交、內容等核心領域,不排除考慮控股與併購。
第三,看重長期價值,投資不分早晚期,只要是對未來有巨大價值,騰訊都會出手。
第四,會持續進行海外布局,騰訊的目標是著眼於全球。
認知確立不容易,真正落地執行更難。李朝暉曾告訴媒體,在騰訊做投資,「最困難的是外界對你的期望特別高。如果是一個外部獨立基金,IRR(Internal Rateof Return,內部收益率)很高,不知道有多少人會提供錢讓你們進行投資。但在騰訊,如果我們做得太好,就會有聲音說是把騰訊戰略帶壞了,這個責任太重大了。」
他自喻,既是探路先鋒和突擊隊,要發現市場上的新機會,去提前建立認識。另一方面也是後方的防禦性武器。
所以投資併購部的成員需要時刻保持好奇心。新人來面試,大概率會被問到,你最近在思考什麼?他們從答案中發現一個人的思考邊界。
每隔幾個月,騰訊投資併購部會集中到某個地方封閉開會兩到三天,對近段時間的投資進行復盤,反思和分享,比如如何用更小的決策成本捕捉新興科技項目?哪些流程可以增加協作或提升效率?是不是所有的賽道,都適合只採用少數股權投資的方式?
李朝暉也曾提到,「可能所有可敬畏的競爭對手都應該更早投資。但競爭是不可能停下的。當我們錯失了一個機會,只會激發我們捕捉下一個更大機會的強烈想法和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