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小西去探訪了東南窯植物病理試驗站。這個試驗站裡,走出了兩位西農院士。
東南窯植物病理試驗站位於我校五臺山腳下東南方向的一個小院內。20年代80年代初,由李振岐院士主持在地下防空洞基礎上改造而成。
東南窯植物病理試驗站是全世界唯一一個由防空洞改造而成的實驗室,同時也是我校國家植物病理學重點學科和旱區作物逆境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重要組成部分。
實驗室由防空洞改造而成,上圖為實驗室總通道
東南窯最矮的實驗室——16號實驗室
入口僅1.6m,洞內約1.8m,通道僅容一人通過
東南窯植物病理試驗站現有31個獨立低溫溫室和3個露天玻璃溫室,可保障周年開展小麥條銹病研究,現已成為集科學研究,教學實習,社會服務於一體的重要基地。
露天玻璃溫室
小麥育苗室
保溼室,將已接種病菌的小麥放入保溼室
在水分飽和環境下孢子萌發快,效率高, 小麥易感病
將感染條鏽菌的小麥隔離培養,避免不同菌種間交叉感染
東南窯植物病理試驗站承擔了全國小麥條鏽菌的毒性鑑定與群體遺傳結構監測,全國小麥新品種和高代材料的抗性鑑定與抗病遺傳研究,條鏽菌有性生殖與遺傳規律研究,小麥抗病種質資源創製,小麥條銹病防控技 術的研發等任務。
剛剛發芽出土的小麥苗
已經感病的麥苗
小西發現,實驗室內大部分小麥種植在塑料盆中,但也有些使用老式瓦盆種植。通過老師的介紹,小西了解到,老式瓦盆和塑料盆的區別:老式瓦盆較重,易碎,但透氣性較好,更適宜小麥生長;塑料盆比較輕便,易於移動,更經濟一些,但透氣透水性略差。
你知道嗎?關於塑料盆的顏色還有一些小講究,黑色塑料盆種植的是國外的小麥品種,其他顏色則是國內的小麥品種。
老式瓦盆
塑料盆 中 生長的是美國小麥品種
在採訪過程中,小西碰到了正在進行實驗的學長學姐們。看到了從小麥接菌,到剪新葉,收菌等一系列實驗過程。
▽▼▽
小麥接菌: 通過有機溶劑將病菌接種粘附在小麥葉片上
剪新葉: 實驗只需觀察收集感病葉子上的病菌
新長出未發病的葉子都需剪掉,方便後續實驗操作
收菌: 將葉片伸入試管,輕敲管壁使孢子落入試管
完成收集,保存,方便下一次實驗
相對其他重點實驗室,東南窯沒有先進的的實驗設施,但從東南窯走出的學者卻並不落後於他人,李振岐院士、康振生院士、王曉傑教授…… 從東南窯試驗站走出的學者團隊在國際小麥條銹病領域都處於領先地位。
李振岐與東南窯
李振岐,字興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工程院院士(農業、輕紡與環境工程學部)、著名植物病理學家和小麥銹病專家。
在近60年的執教生涯中,李振岐院士歷任西北農業大學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導師及教研室主任、系主任、西北農業大學研究生部主任、西北農業大學植物病理研究所所長、農作物病蟲害綜合治理與系統學農業部重點開放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席等職。
長期從事植物病理學和植物免疫學的教學與科研,以及小麥銹病防治研究等,曾先後赴蘇聯、美國進修進行合作研究。他是中國小麥條銹病研究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中國植物病理學科發展的帶頭人和全國及地區性專業活動的積極推動者。
李振岐與康振生在東南窯
康振生與東南窯
康振生教授師從李振岐教授,現擔任旱區作物逆境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除了教學任務,還有繁重的科研和行政事務。可只要一有空,康振生教授就會來到他待了幾十年的東南窯,因為在他眼裡,這裡就是研究小麥條銹病的風水寶地。
他說:「 這個地方看起來很土氣,但是很實用。 因為在全球,目前就我們國家報導了小麥條銹病菌在自然條件下的有性生殖,這個我覺得是我們中國人在銹病研究方面非常值得驕傲的事。」
康振生先後獲國家科技進步一、二、三等獎各1項,陝西省科學技術一等獎4項;發表論文272篇,其中SCI收錄118篇,出版著作與教材15部,他引3537次,連續三年被Elsevier 評為中國農業與生物科學高被引學者;他本人先後入選國家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獲教育部長江學者、全國模範教師、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寶鋼優秀教師特等獎、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等榮譽。 2017年11月27日,康振生教授入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康振生在東南窯查看小麥生長情況
王曉傑與東南窯
王曉傑是我校植保學院博士生導師,青年長江學者,師從康振生教授。
小麥條銹病屬於低溫病害,天氣越冷,研究越忙。博士期間,王曉傑的試驗任務量繁重,經常要做到晚上12點甚至後半夜。為了不影響舍友,他乾脆住進了東南窯,一住就是三年多。寂靜的冬夜,他在陰冷、潮溼的窯洞一做實驗就是大半天,連續幾個春節都沒有回家,大年初一還在窯洞裡觀察採樣。
十餘年礪劍換來的是王曉傑的優異成績:近年來,先後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973、農業部轉基因專項、教育部科學研究重大項目等國家級及省部級項目15餘項;發表SCI論文58篇;獲陝西省科學技術一等獎1項、國家發明專利1項。先後入選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國家優青、教育部青年長江學者、「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中青年科技領軍人才、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陝西省科技新星等人才支持計劃。
王曉傑教授
☆
目前,東南窯植物病理試驗站成員,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 Annual Review of Phytopathology, New Phytologist, Plant Journal, Environmental Micobiology 等期刊發表論文 280 餘篇, SCI 收錄 160 餘篇;出版專(編)著 20 部;獲科技成果獎 9 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獎一項,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一項,省部一等獎 5 項,全國優秀博士論文獎 2 篇;先後獲批教育部創新團隊, 「 長江學者 」 特聘教授,國家傑出青年基金, 「 長江學者 」 青年學者,優秀青年基金,教育部植物病理學引智創新基地( 111 項目)等人才支持與基地建設項目。
研究還在繼續,東南窯植物病理試驗站還將繼續為我國乃至世界的農業發展貢獻一批又一批科技人才。為實現持續防控小麥條銹病的目標,為我國小麥的安全生產保駕護航,他們仍然在不懈的努力著……
部分文字來源:植物保護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