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課程目標指導教學設計與課程評價

2021-03-01 耀說就說

•          如何把控課程開發過程中內容不走逐漸走偏?•          想講的內容有很多要如何取捨?•          某個知識點只要開展就收不住,如何框定內容的深度與邊界?•          如何設計教學手法匹配相應的課程目標?•          當課程講完以後如何評判是否達成預期的培訓目的?如果你有以上的疑問,我想接下來要分享的內容會對你有所幫助。但凡學過一點課程開發技術的夥伴都知道在課程大綱正式搭建前,需要先把課程目標撰寫出來,因為課程目標是指導課程開發的方向,沒有課程目標的課程開發猶如在黑夜中行進。但課程目標研究是如何指導課程設計與開發,相信很多夥伴還是會有疑問。因為我們見過的大部分課程目標長成這樣。「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員能夠了解盡職調查的重要性,掌握盡職調查的流程與技巧,進而在實際工作中做好盡職調查工作防範風險的發生。」如果說課程目標能夠指導課程開發過程,相信我你也都不會相信。那如果課程目標長成這樣呢?「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員能夠用自己的話解釋課程開發中的完整流程與關鍵點,並能運用SUM課程開發模型獨立開發符合標準的課程。」前後對比一下,相信你能明顯感覺到前後兩個課程目標是不同,後者明顯更有力,也更讓人信服,對課程的指導也更為具體清晰。關於課程目標如何撰寫我這裡不做具體闡述,因為絕大部分的教材或是網上一搜,你很容易就能找到答案。本篇中我想具體講一講理清課程目標層級對教學指導、課程評價的意義。課程目標有哪些類別,又有哪些層次呢?按照業界大咖布魯姆對教學目標的分類,可以分為三大領域:認知領域、情感領域、動作技能領域。認知領域就大腦對外在事物理解認識層面,一般包括6個層級,即「記憶」、「理解」、「應用」、「分析」、「評價」、「創造」六個層級,其中前三個為低級認知、後三個為高級認知。「記憶」比較好理解,而「理解」與「應用」卻經常混淆。「理解」是指能夠運用自己的語言準確解釋概念中的要點,而「應用」則是指「在特定場景中學員運用所學概念原理執行使用程序的過程」,有些老師喜歡將其解釋過技能運用,為了區別於動作技能領域,我更願意用認知技能運用來解釋。因為動作技能領域對認知的要求並不高,就像學開車並不需要知道開車的原理一樣。在實際中我們企業培訓課程目標中認知領域的目標佔了近8成,所以我重點講一講認知領域目標如何匹配教學活動。準確定義認知領域教學目標的層次是教學設計的前提。舉個例子,你要針對行政崗位開發一門時間管理的課程,其中有個知識點叫時間管理四象限。如果教學目標定在「記憶」層級,那麼教學設計的關鍵是對內容進行生動形象的闡述、建模、重複以及視覺化刺激基本就可以達到這個目標;如果定在「理解」層級,那麼在教學設計上就需要對內容進行形象化的解釋、打比方、舉例子、案例分析、討論引導、活動體驗等;如果是定在「應用」層級的話,那麼教學上就必須要結合特定場景,讓學員運用所學原理進行執行與設計。所有認知領域的目標我都建議採用五星教學法的框架展開,即:聚集問題-激活舊知-示證新知-應用新知-融會貫通。這點是完全不同於動作技能領域,動作技能領域主要側於肌肉動作行為,對認知方面的要求不多,因為動作技能型教學目標的教學框架通常遵循「講解」、「示範」、「練習」、「反饋」這四步。所以我們學員在設計需要應用的內容時,需要先區別清楚屬於哪個大類別。認知領域目標各層級並非單純的通過某一方式進行評價,同一種評價手段也不是只能評價一種層次。比如:大家在課程中喜歡採用測試方式進行評價。但即便是測試可能評價的背後所反映的教學目標的層級卻是不同的。以時間管理測試為例:題目考察時間管理包括哪四象限?這屬於記憶層級的考查;能夠闡述各個象限的處理要點及背後原因,這屬於理解層級的考查;能夠運用時間管理技能設計你自己工作場景的日程安排,這就是應用層級的考查;能夠分析某個具體案例中時間管理某個環節問題並能給出具體建議,這就屬於「分析」層級等。因為教學目標層級的不同,那麼評價方法與內容設計是完全不同的。(三)為實現課程目標,教學設計還必須遵循由淺入深的認知規律。現在很多課程在設計上喜歡 就某個知識點將概念定義、特點原則、流程步驟、注意事項、工具表單等一股腦的全部灌輸給學員,也不管學員是否會消化不良。所以學員學習總感覺啥也不會,這其中不光是課後沒動原因,更主要的是課堂上就沒會學會,由於是希望達到應用的目標。那應該怎麼學呢?簡單說就是要符合學員由淺入深的認知規律,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對於應用層次的目標,不是先將什麼概念、原則、特點,而是先容易讓他理解為什麼這麼做,激發意願後,給出範例並告訴他一個簡單的方法或步驟,下達一個任務,讓他先跟模仿做做看完成任務,在練習實踐中發現問題、記錄問題並尋找答案提煉規律(實現記憶層級)。當學員在實踐練習中有著問題時,這時也就有了思考。這時帶著問題,在進一步解釋概念、特點、難點、要點並給出相應的技巧點,結合實例進行說明並再次練習,這就可以有效的深化學員的認知水平(實現理解層級),緊接著逐步過渡到還原真實場景中的實踐練習與設計運用,這樣就把學員的認知水平拔高到應用層級(實現應用層級)。接下課堂中還可以通過綜合案例分析或說明評價的原則與標準,讓學員可以進行自評與反饋(分析/評價層級),而這才是合理教學設計過程,符合由淺入深的學習過程。當課程目標真正被有效制定下來,那麼文章開頭出現的情況就會大大減少,所以花些時間在課程目標的梳理絕對是一件值得的事。

相關焦點

  • 課程——課程目標,課程設計,課程開發、實施與評價,課程資源
    表現性目標關注學生的創造精神、批判思維,適合以學生活動為主的課程安排。(4)普遍性目標:根據一定的哲學或倫理觀、意識形態、社會政治需要,對課程進行總括性和原則性規範與指導的目標。(4)課程標準對學校和教師的指導意義①課程標準是教材編寫、教學、評估和考試命題的依據,是國家管理和評價課程的基礎。②課程標準是教師備課的有效工具。③課程標準是衡量各科教學質量的重要標準。
  • 幼兒園教育活動設計與指導,課程教學創新與實踐研究
    該課程是根據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 (試行)》 和 《3 至 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 的精神要求而設置的,用來研究幼兒園健康領域 (含體育) 活動的設計與指導。通過該課程的學習,旨在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學前兒童健康觀,進一步明確學前兒童健康教育的特殊意義,掌握並理解有關學前兒童健康方面的知識,熟悉幼兒園健康教育活動設計與組織的教學內容和方法,並嘗試用理論知識去指導和實踐教學活動[2]。
  • 課程目標、教學目標、教學目的區別與聯繫
    它即是教育意圖,包含了「教育方針」、「教育目的」、「培養目標」、「課程教學目的」和「教學目標」,而教學目標一般從科學探究、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科學知識、科學技術社會環境四個方面提出某一課期望達到的目標。(2)兩者的指導對象不同。課程目標指導整個課程,而教學目標只是指導某一課的教學過程。(3)兩者的概括程度不同。
  • 根據目標管理理論淺談教育目的、培養目標、課程目標、教學目標等...
    對這些概念的內涵外延的模糊不清,導致了我們在撰寫教案,設計教學目標時往往張冠李戴、大而化之甚至無所適從,給課堂教學帶來了許多不良後果,造成教學任務不能更好的完成,教學效率低下,教學無序。所以有必要對它們的進行解釋和辨析,以助於教育教學行為。首先,必須一起確定教育的航標,即總目標。教育目的是一定社會培養人的總要求。
  • 《數字系統設計》課程教學總結報告
    本課程針對教學中存在的「痛點」問題,貫徹「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通過重構課程知識體系;建設多維度縱橫交錯的理論與實踐高度融合的教學模式;改革課程評價體系,採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引入目標驅動的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學生提出科學問題的能力等教學改革措施,為學生營造一種多元化、立體化的自主學習環境,建設全新的、切合時代需求的數字系統設計課程體系。
  • 體育新課程教學設計與案例教學
    一、基本概念題1、體育教學設計: 體育教學設計是運用系統方法分析體育教學的問題,確定體育教學目標,建立解決體育教學問題的策略方法,試行解決方案,評價試行結果和對方案進行修改的過程。它以優化體育教學效果為目的,以學習理論,教學理論和傳播學、體育教育學為理論基礎。
  • 基於OBE的數據結構課程考核評價體系設計與實踐
    針對課程特點,在OBE理念指導下,根據課程對畢業要求指標點的支撐,結合課程任務構建課程考核評價體系。基於OBE「自頂向下,反向設計」的實施原則,根據數據結構課程對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畢業要求相關指標點的支撐情況,以課程教學目標為導向,確定課程考核評價目標。目標包括知識、能力、素養3個方面,與課程目標和畢業要求存在映射關係(如圖1所示)。
  • 通用技術課程的設計思路及目標定位
    課程目標有三個基本特性,一是以學生為主體,即課程目標所描述的是以學生作為主體所應呈現的狀態;二是可觀測和評價,即課程目標所描述的具體狀態應當是可以外部觀察、直接把握或採用一定的手段可以評價的,因此,課程目標應當清晰明確,不能含含糊糊,使人捉摸不定;三是反映基本要求,這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一方面,課程目標作為學生課程學習的成就標準,是對學生學習所必須達到的的最低要求的設定,它應當是每個學生都應達到的
  • 【685號】B2微課程設計與製作(教學設計)
    能力維度□學情分析  √教學設計  □學法指導  □學業評價所屬環境□多媒體教學環境  √混合學習環境  □智慧學習環境能力描述利用信息技術工具設計並製作微課程,從而呈現關鍵信息,解決教學重難點問題豐富教學資源和教學活動形式豐富課堂教學模式,支持學生自主學習滿足個性化學習需要提交指南和評價標準1.
  • 錄像+課件:在線教學質量評價標準下,如何進行課程設計與開發?
    丁玉祥:《在線教學質量評價標準視域下的課程設計原理》      在線教學質量評價標準下,如何進行課程設計?中國教育技術協會人工智慧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丁玉祥老師在主題報告中,圍繞在線教學質量評價標準的課程要求、課程特徵、課程設計和課程要求作了詳細闡釋。
  • 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學在 O2O 混合式教學中的應用 ———以 「程序設計」 課程為例
    針對 O2O 混合教學模式不少學者進行了積極的探索。蔣玉宇,劉鎮使用MOOC 在線課程與翻轉課堂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構建程序設計類實驗課程平臺[2]。劉海軍認為推進O2O 教學模式的構建工作,須著力依託學校現有的信息化硬體設施,加快線上平臺建設,同時要 開發豐富的教育資源,利用線上平臺的記錄功能、交互功能提高教學成效[3]。
  • 課程評價常考的目標模式與目的游離模式,記住了!
    這裡主要介紹兩種課程評價模式即目標評價模式與目的游離評價模式。一、 目標評價模式目標評價模式是美國課程評價專家,也是有著「課程評價之父」美譽的泰勒,針對20世紀初形成並流行的常模參照測驗的不足而提出來的。其核心思想在於目標是課程評價的依據和出發點,通過測量目標的達到程度來判斷教學效果。
  • 【課程探索】全球經典的14個課程設計模型
    、教學目標和評價標準。4.指導學習經驗指導學習經驗階段涉及到了實際教學活動的開展,即將課程通過教材內容或活動以及教師的教學引導塔巴將泰勒的課程設計的四段模式改良為七步模式,重點集中在「目標、學習經驗和評價」三個層面上,這與泰勒是一樣的。
  • 教師招聘新課程小學語文教學設計與案例
    23、《語文課程標準》地設計思路明確指出:課程目標根據 知識和能力       、 方法和過程        、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三個維度設計。三個方面相互滲透,融為一體,注重 語文素養  地整體提高。24、教學目標有兩種敘寫方式: 分解式目標          和 交融式目標           。
  • 現代課程建設|素養導向、評價先行的跨學科課程設計思路
    現今的課程實施偏向「學科本位「和」知識本位「,雖然也涉及技能、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但畢竟受考試影響,教育所關注的重點還是關於知識和概念的掌握。如何將核心素養落實到學生活動的「表現性描述」?如何從「體驗、思考和行動」以及「促進知識、能力和態度的結合和綜合提升」等目標強調教學的情境化和處境式學習?如何通過「表現性描述」設置向量化和等級化並重的評量方式?就成為教師在教學設計時需要考慮的核心問題。
  • 課程與教學評價面向未來發展的可能走向
    一般而言,課程與教學評價一般遵循育人與甄別兩種基本邏輯。甄別邏輯主要是由實體化思維、線性思維主導,更多強調的是選拔、管理、效率、功利等理念;而育人邏輯則是以關係性思維、複雜思維為主導,更多關注的是生長、發展、育人等價值。長期以來,課程與教學評價的育人邏輯與甄別邏輯是對立關係,人們常常用二元對立、非此即彼的方式認識它們。
  • 課程與教學目標的價值取向
    」是基於經驗、哲學觀或倫理觀、意識形態或社會政治需要而引出的一般教育宗旨或原則,成為課程與教學領域一般性、規範性的指導方針。」是以具體的、可操作的形式陳述的課程與教學目標,它指明課程與教學過程結束時學生所發生的行為變化。
  • 李振來 | 英語原著讀寫指導課程開發與教學實踐研究
    「功利化」現象,筆者在高中開展英語原著課外閱讀,開發了英語原著讀寫指導課程,通過組建教研團隊、構建教學模式、制定教學目標、教學原則和教學評價,有效推進了課程實施。英語原著讀寫指導課程契合了《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教育部,2003)(以下簡稱「課標」)八級目標要求學生能夠在教師的幫助下欣賞淺顯的英語文學作品;九級目標要求學生能夠閱讀一般英文原著,抓住主要情節,了解主要人物。
  • 《工程圖學》課程思政教學反思
    在原來的育人目標上進行擴充,讓學生「學習和掌握『製造強國和大國工匠的精神實質」應在現有課程教學大綱的教學目標中增加「課程思政」目標,根據「課程思政」目標設計相應教學環節,並將「課程思政」元素融入到學生的學習任務中、體現在教學評價方案中。第二、修訂公共專業基礎課程目標,實現公共專業基礎課程目標與思政目標研究有效結合。
  • 包頭市教研中心"基於課程標準的教學---教學評一致性的教學設計與...
    包頭市教研中心"基於課程標準的教學------教學評一致性的教學設計與實踐"小學英語專場講座活動於2018年4月12日在九原區沙河第四小學舉行。參加本次活動的有各旗縣區的英語教研員、包頭市英語名師工作坊成員、三所市級實驗校的英語教師。沙河四小李美枝校長全程參與了本次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