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把控課程開發過程中內容不走逐漸走偏?• 想講的內容有很多要如何取捨?• 某個知識點只要開展就收不住,如何框定內容的深度與邊界?• 如何設計教學手法匹配相應的課程目標?• 當課程講完以後如何評判是否達成預期的培訓目的?如果你有以上的疑問,我想接下來要分享的內容會對你有所幫助。但凡學過一點課程開發技術的夥伴都知道在課程大綱正式搭建前,需要先把課程目標撰寫出來,因為課程目標是指導課程開發的方向,沒有課程目標的課程開發猶如在黑夜中行進。但課程目標研究是如何指導課程設計與開發,相信很多夥伴還是會有疑問。因為我們見過的大部分課程目標長成這樣。「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員能夠了解盡職調查的重要性,掌握盡職調查的流程與技巧,進而在實際工作中做好盡職調查工作防範風險的發生。」如果說課程目標能夠指導課程開發過程,相信我你也都不會相信。那如果課程目標長成這樣呢?「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員能夠用自己的話解釋課程開發中的完整流程與關鍵點,並能運用SUM課程開發模型獨立開發符合標準的課程。」前後對比一下,相信你能明顯感覺到前後兩個課程目標是不同,後者明顯更有力,也更讓人信服,對課程的指導也更為具體清晰。關於課程目標如何撰寫我這裡不做具體闡述,因為絕大部分的教材或是網上一搜,你很容易就能找到答案。本篇中我想具體講一講理清課程目標層級對教學指導、課程評價的意義。課程目標有哪些類別,又有哪些層次呢?按照業界大咖布魯姆對教學目標的分類,可以分為三大領域:認知領域、情感領域、動作技能領域。認知領域就大腦對外在事物理解認識層面,一般包括6個層級,即「記憶」、「理解」、「應用」、「分析」、「評價」、「創造」六個層級,其中前三個為低級認知、後三個為高級認知。「記憶」比較好理解,而「理解」與「應用」卻經常混淆。「理解」是指能夠運用自己的語言準確解釋概念中的要點,而「應用」則是指「在特定場景中學員運用所學概念原理執行使用程序的過程」,有些老師喜歡將其解釋過技能運用,為了區別於動作技能領域,我更願意用認知技能運用來解釋。因為動作技能領域對認知的要求並不高,就像學開車並不需要知道開車的原理一樣。在實際中我們企業培訓課程目標中認知領域的目標佔了近8成,所以我重點講一講認知領域目標如何匹配教學活動。準確定義認知領域教學目標的層次是教學設計的前提。舉個例子,你要針對行政崗位開發一門時間管理的課程,其中有個知識點叫時間管理四象限。如果教學目標定在「記憶」層級,那麼教學設計的關鍵是對內容進行生動形象的闡述、建模、重複以及視覺化刺激基本就可以達到這個目標;如果定在「理解」層級,那麼在教學設計上就需要對內容進行形象化的解釋、打比方、舉例子、案例分析、討論引導、活動體驗等;如果是定在「應用」層級的話,那麼教學上就必須要結合特定場景,讓學員運用所學原理進行執行與設計。所有認知領域的目標我都建議採用五星教學法的框架展開,即:聚集問題-激活舊知-示證新知-應用新知-融會貫通。這點是完全不同於動作技能領域,動作技能領域主要側於肌肉動作行為,對認知方面的要求不多,因為動作技能型教學目標的教學框架通常遵循「講解」、「示範」、「練習」、「反饋」這四步。所以我們學員在設計需要應用的內容時,需要先區別清楚屬於哪個大類別。認知領域目標各層級並非單純的通過某一方式進行評價,同一種評價手段也不是只能評價一種層次。比如:大家在課程中喜歡採用測試方式進行評價。但即便是測試可能評價的背後所反映的教學目標的層級卻是不同的。以時間管理測試為例:題目考察時間管理包括哪四象限?這屬於記憶層級的考查;能夠闡述各個象限的處理要點及背後原因,這屬於理解層級的考查;能夠運用時間管理技能設計你自己工作場景的日程安排,這就是應用層級的考查;能夠分析某個具體案例中時間管理某個環節問題並能給出具體建議,這就屬於「分析」層級等。因為教學目標層級的不同,那麼評價方法與內容設計是完全不同的。(三)為實現課程目標,教學設計還必須遵循由淺入深的認知規律。現在很多課程在設計上喜歡 就某個知識點將概念定義、特點原則、流程步驟、注意事項、工具表單等一股腦的全部灌輸給學員,也不管學員是否會消化不良。所以學員學習總感覺啥也不會,這其中不光是課後沒動原因,更主要的是課堂上就沒會學會,由於是希望達到應用的目標。那應該怎麼學呢?簡單說就是要符合學員由淺入深的認知規律,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對於應用層次的目標,不是先將什麼概念、原則、特點,而是先容易讓他理解為什麼這麼做,激發意願後,給出範例並告訴他一個簡單的方法或步驟,下達一個任務,讓他先跟模仿做做看完成任務,在練習實踐中發現問題、記錄問題並尋找答案提煉規律(實現記憶層級)。當學員在實踐練習中有著問題時,這時也就有了思考。這時帶著問題,在進一步解釋概念、特點、難點、要點並給出相應的技巧點,結合實例進行說明並再次練習,這就可以有效的深化學員的認知水平(實現理解層級),緊接著逐步過渡到還原真實場景中的實踐練習與設計運用,這樣就把學員的認知水平拔高到應用層級(實現應用層級)。接下課堂中還可以通過綜合案例分析或說明評價的原則與標準,讓學員可以進行自評與反饋(分析/評價層級),而這才是合理教學設計過程,符合由淺入深的學習過程。當課程目標真正被有效制定下來,那麼文章開頭出現的情況就會大大減少,所以花些時間在課程目標的梳理絕對是一件值得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