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張諾諾在杭州,ID:nuonuozaizhe】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1
前幾年,我是得到的忠實用戶,大概可以排在前5%那種。所以在《每天聽本書》產品推出來的時候,我也順理成章的付費了,後來還因為完成了每年聽365本的任務,又獲得了全年半價聽書卡,不過,沒有又堅持聽完365本,我就徹底放棄了聽書。
放棄的原因很簡單,我發現聽書這種閱讀形式,與讀書本身沒有什麼關係。開始聽書時覺得驚為天人,真是好;聽幾十本後就覺得,嗯,這裡面有幾本還不錯,書名記下來;聽完574本,就會感覺,怎麼這些書聽起來都差不多?甚至連之前記下書名的書,也不想再看了。
讓我有同感的還有各種形式的讀書會,早期是拆書幫,後來是讀書會,有定期讀書分享感想的,有輪流朗讀的,有線上的也有線下的,再後來就是每天聽本書,樊登讀書會之類的有著各種服務和記錄的線上讀書產品了。
倒不是說這些產品和活動不好,轉述師讀書水平肯定比我高,聲音也好聽,各種讀書會裡,也是高人頻現。只是,讀書這件事,真的需要聚眾進行嗎?讀書的目標是什麼?
2
我有參加幾個讀書群,每天都會有人密密層層的在裡面發和讀書相關的信息,大家都在熱切的互動,我也偶爾會甩一些連結進去。平時並不太關注這些群,偶爾一看,發現大家看似互動,其實都是在自說自話,同樣的,我甩進去的連結也一樣沒人看,就如同我也很少看別人分享的內容一樣。當然,這裡的不看並不是傲慢,而是,大部分人的分享,掃一眼就會發現,沒有什麼看的價值。
我是怎麼知道的?我曾經參加過一個90天讀書打卡活動,群裡就3個小夥伴,而且我們神奇的堅持完了90天。這個過程中,最開始我們就很熱切地看書,每個人每天可以分享好幾百字,慢慢的,字數越來越少,有時候是為了打卡,拼命的翻看幾頁,然後草草發出去。這樣的分享內容有閱讀價值?墳頭上撒花椒——麻鬼呢?。可是打卡這件事很爽啊,看,我堅持了30天,看已經到50天了,加油,就快90天了!這種感覺和「恭喜你又聽完了一本書」是成就感是一模一樣的。沒有等到第二個90天,我們就都發現了這樣讀書毫無意義,三個摩羯座實在受不了了,不約而同解散了群。
且不說為了追求成就感而讀書,即便是真的讀書,每個人的理解力都大相逕庭。好書往往要看幾遍才會讀明白,要解其意甚至要時間和契機,直到我們在生活中看到某個畫面有所觸動,才會真的讀懂一本書。讀一遍甚至讀幾章,就匆匆分享出來,就像菜還沒有煮熟就上了桌,怎麼忍看?
更重要的是,即便是極優秀的轉述師幫我們讀書,講的很好很漂亮,聽的人也不見得有收穫。各種讀書會分享的書,多數是教你怎麼做的暢銷書,只需要概括中心思想,要如何克制情緒,要如何深度面對內心,要如何。。。聽的時候如靈丹妙藥,轉頭孩子一哭,腦海裡不假思索的生出煩躁,口中差點就要不耐煩的甩出一個「滾」了。
而真正的好書,並不適合轉述。比如《紅樓夢》,歷史書上的概括就是四大家族的興衰和寶黛釵的愛情故事。聽完了,你還想看嗎?最好的情況是遇到了很優秀的轉述師,拆解了一本好書,聽完了,你決定自己去找原版看看。在這樣的情況下,多數是這本書真的很好,好到即便轉述師講的很優美,你也會感受到轉述師的片面,以及這本書在召喚。可是,如果平時也都有閒心去思辨轉述師說的話了,當然是自己看書了,為何還會去聽書?
3
各種類型的讀書會看下來停下來,都極強烈的傳遞給我「精緻」和「急」這兩種感受。我看書不多,對紙質書沒有執念,看得也雜,什麼仙俠志怪風土人情科幻人文全都上,不拘泥暢銷不暢銷,名著不名著,雜七雜八下來,有兩個特別深的感受。
一是讀書就是自己的事。哪怕讀三流作家寫的鬼故事,不配圖版也比配圖版精彩,因為圖片一出,驚悚恐怖的感覺是很強烈,可腦海中也就再也想不出其他畫面了。薦書之人切莫學那急躁多事的編輯,饅頭蒸好端上來就是了,還要給客人嚼好。二是生活處處皆學問無論什麼類型的書,甚至看戲曲,打遊戲,聽故事都會傳遞給人一些信息。信息是有優劣不假,但不同的人不同的契機不同的背景,感受都是千差萬別的。好書源自經典,良藥來源生活。無需把「讀書」看得太高,不妨試試海納百川。
最後,附一段我很喜歡的黃梅戲《送香茶》的詞結尾吧。不識字的陳月英聽故事看戲文也知道古和今,你我既然識字,豈有人云亦云之理?
附:黃梅戲《送香茶》選段
張寶童:妹妹天天做針線,未讀詩書入孔門,古代之事你怎知曉?
陳月英:常聽故事,看戲文。懂一點夏商周秦晉,也知道些隋唐元明古和今。哥哥把四書五經念,妹妹聽久了也會三分。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男女居事乃人之大倫也。聖人禮法也講。男有室女有家呀。
張寶童:知道禮法就好。熟知禮法好商量,兄妹同室太荒唐。昔日有個隋楊廣,戲妹惹人笑斷腸。
陳月英:隋楊廣何必掛嘴上,他是有名的大昏王,戲親妹好似那禽獸一樣,養老院氣死了太后皇娘。他的妹芳魂不散隨風飄蕩,變瓊花在揚州吐幽香,小昏王去揚州把瓊花觀望,修挖了澱河長提千裡長。隨堤兩旁都插楊柳,澱河床撒駛行舟民遭殃。烽火遍地幹戈起,十八家寨主反朝綱。賊楊廣被三尺白綾勒脖項,李世民登基坐殿稱大唐。哥哥你分明把錯話講,不該拿昏王楊廣打比方。我兩人不是一個父母養,我姓陳來你呀你姓張。
張寶童:我兄妹雖不是一個父母養,也不能男女同室廢倫常。昔日有個趙匡胤,千裡打馬送京娘,同行不亂如親兄長,留下美名萬古揚。
陳月英:提起那趙匡胤更是笑死人,釋兵權趕走仁兄石守信,桃花宮錯斬義弟魯鄭恩,結拜的弟兄咬牙恨。午朝門反了女將陶三春,莫奈何他披麻戴孝把老盆捧,在鄭恩靈前君叩臣,金蘭之交全不顧,算什麼一位開國有道君。
張寶童:小妹妹性格潑辣心直口快,多聰慧通古今頗有文採。看起來真心實意把我愛,為求婚她特地送杯香茶來。我好比呆頭呆腦的梁山伯,小妹妹是聰明伶俐的祝英臺。再不能死抱五經掉書袋,打燈籠也難找這樣的女裙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