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珍妮近照。記者 林如珏 攝
「從春到夏,從秋到冬,不曾被命運擊倒……即使無法和你相擁,也望著同一片天空。」今年5月,央視《開學第一課》發布一首名為《草》的抗疫歌曲,感動了無數觀眾。
這溫暖、有力量的歌詞,就是剛剛獲評浙江省第二屆「最美浙江人·最美殘疾人」、身患脊髓性肌萎縮症(SMA)的19歲溫州作家包珍妮,用她唯一能動的右手大拇指,一字一字打出來的。
更讓人佩服的是,包珍妮已堅持寫作近7年——近百篇獨立創作的詩歌背後,是一個「海綿寶貝」的堅強與執著。
寫個簡單的「包」字
手指劃遍大半個屏幕
藍白相間的單人病床倚窗而放,24小時工作的呼吸機「哼哼」作響。近日,記者來到包珍妮一家位於溫州市龍灣區海城街道的住處,這裡給人感覺像醫院的病房。
包珍妮側躺在床上,身下墊著厚棉被。爸爸包宗鋒解釋,這是為了更好地固定女兒的身體。她的四肢太脆弱,動彈不慎,關節就可能骨折。和所有被稱為「海綿寶貝」的SMA患者一樣,包珍妮的活動能力很有限。她現在唯一行動自如的,是不停在手機屏幕上滑動的右手大拇指。
包珍妮告訴記者,她給手機安裝了滑鼠程序,配合之前愛心人士捐贈的眼動儀,她可以在筆記本電腦上實現幾乎所有常規操作。
說起來雲淡風輕,其中艱難只有她自己知道。記者注意到,光是用拼音輸入一個簡單的「包」字,包珍妮就得用手指通過虛擬鍵盤劃遍大半個屏幕。「寫作能給我安全感,情緒可以釋放。這樣我就知道,我是真真切切存在著的。」包珍妮不怕難。
「對她來說,躺著都可能痛,更不要說花心思寫東西。」包宗鋒心疼女兒但又拗不過她,有時夜裡兩三點起來給包珍妮翻身,看到她還在「奮筆疾書」,只能勸她早點睡覺。
「她這麼喜歡,這麼堅持,我們能做的就是照顧好她的身體。」包宗鋒在家中的書架、餐桌等不少地方都放了2018年包珍妮出版的詩歌集《予生——包珍妮的詩與歌》。他說,自己沒有文化,但永遠為女兒驕傲。
我終於長大了
責任又重了一點
2002年,包珍妮過完一周歲生日,便被診斷患有SMA。醫生判斷她最多活到4歲。幸運的是,在包宗鋒夫妻倆的精心護理下,這個判斷沒有成真。
去年,包珍妮所在的一個「SMA患者群」特地為她準備了一場成年禮。為了讓女兒過一個難忘的生日,包宗鋒夫妻倆帶上發電機、制氧機、呼吸機,把包珍妮背出了門。那也是最近幾年,包珍妮屈指可數的出門經歷之一。
「我終於長大了。」包珍妮期待著成年,「生命又多了一天,責任又重了一點,我還能做很多事。」
成年後的女孩面臨了更多考驗。今年2月29日,包珍妮接到央視導演的電話,希望她能把之前為SMA群體寫的歌曲《草》以抗疫為主題再改寫歌詞。
包珍妮開始一遍遍修改。沒想到3月6日,她因氣切套管損壞,不得不被送到醫院做氣管切口擴大手術。
對一個「海綿寶貝」而言,做一次手術就是走一次「鬼門關」。臨進手術室,包珍妮撥通導演的電話:「如果我今天沒能出來,你就趕緊把任務交給其他人吧。」
還好,大家都等到了包珍妮。當晚10時左右,包珍妮終於清醒過來,第一件事就是問爸爸拿回了手機,繼續修改歌詞。
幾個月後,一首動人的《草》以全新面貌出現在大家面前。包珍妮說,自己有「完成使命」的成就感。
多聽多看多寫多學
創作源泉才不會枯竭
在音樂網站上搜索「包珍妮」可以發現,她作詞的歌曲,有流行音樂、民謠,甚至還有搖滾。包珍妮說,她得用專業的標準來要求自己,「給別人寫歌詞不能局限,要找到他們特有的風格。」
包珍妮為歌手毛不易寫的《故鄉遊》聽哭了一眾網友。歌裡充滿「童年味」的「燕子築鳥巢」「街角小籠包」「爺爺的草帽」等意象更是引人入勝。
病情不像現在這麼嚴重的時候,包珍妮曾在溫州茶山鎮第二小學上過6年學,直到2014年,她因病情不得不留在家中,靠呼吸機生活。
「我好像和世界脫軌了。」包珍妮每天躺在房間裡,瞪大眼睛望著天花板。比起害怕,她心裡更多的是遺憾。她想念那些曾經在學校幫助自己推輪椅的小夥伴,還有趁課間跑來課桌旁找自己解答作業的同學。
為了重回正軌,她在網上報名參加公開課,自學英語、法語、德語等。她電腦的網頁收藏夾裡,有各類電影和紀錄片。最近,她在看一部關於文化創意時尚工業領域的藝術紀錄片。
「我沒辦法走出去,就通過屏幕來觀察這個世界。」包珍妮告訴記者,在家的這些年裡,自己早就成了「資深網上衝浪選手」,遇到有趣的話題,也會和朋友們在網上聊個熱火朝天。她說,多聽、多看、多寫、多學,自己的創作源泉才不會枯竭。
雖然包珍妮大多數時間只能窩在小小的單人病床上,但她的心裡,有一整個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