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
公元前551年9月28日,萬世師表孔子誕生。
在兩千多年的時間裡,他對中華文化、教育傳統和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並且這種影響仍在繼續。
今天推薦《孔子小傳》,收錄在人大附中語文名師王強最新出版的《中學論語專題精講》一書中。
一、早年孔子(35歲之前)
國 君:魯襄公、魯昭公
執政者:季武子、季平子
孔子是春秋晚期魯國人。據考,生於魯襄公二十二年,即公元前551年。民國時期,有人據孔氏家譜推定孔子生日為公曆9月28日。對此也有其他的說法。
孔子的父親叫叔梁紇,紇是他的名,叔梁是他的字,習慣上稱之為叔梁紇。他與第二任妻子顏徵在生孔子。因為二人曾在丘尼山祈禱求子,故而以「丘」為孔子之名,以「尼」為孔子之字。叔梁紇之前曾有過一個兒子,孔子是他第二個兒子,所以稱之為「仲尼」,「仲」表示排行第二。
孔子的家世頗有來歷,可以追溯到商代王室上去。周朝滅商之後,將商王室後裔微子啟分封於宋國,孔子的祖先正是宋國宗室的一支。其曾祖孔防叔為躲避政治鬥爭而逃至魯國,孔防叔的孫子就是叔梁紇,他做了魯國鄹邑的大夫,就在這裡生了孔子。值得一說的是,孔子是一位學者,但是孔子的父親卻以勇武聞名。後來孔子三歲亡父,他家就從鄹邑遷到魯國的國都曲阜。
孔子生而好學,幼年時就喜歡禮儀活動,常常擺弄家中的禮器,演習禮儀。到十五歲的時候便立志求學。
十九歲的時候,孔子與亓官氏結婚,二十歲的時候生了一個兒子。魯昭公聞知後贈他一條鯉魚,孔子為紀念這件事,便給這個兒子取名孔鯉,字伯魚。「伯」表示排行老大。從這件事可見孔子在當時已經有了一定的名氣。
青年孔子曾擔任過乘田、委吏等官職,乘田是管牛羊飼養的官,委吏是管倉庫出納的官,實際上都是一些辦事員性質的職務,地位比較低,但是孔子做得非常認真。
孔子說自己「三十而立」,應當是指這時已經在學問和德行方面有一定的成就。所以,三十歲左右,他開始授徒設教。早期弟子中比較有名的有曾皙、子路、顏回、冉求、公西華等,有些貴族子弟也來求學,比如孟懿子、南宮敬叔等。
在弟子南宮敬叔的推薦下,魯昭公派孔子前往洛陽出使。
孔子在洛陽拜會了老子。老子是周朝的守藏室之官,負責保管國家的文書檔案,知識淵博。年輕的孔子向老子請教了不少問題。最後,老子勸孔子要謙虛低調,要懂得明哲保身。回魯國後,孔子反覆玩味老子的話,越琢磨越覺得老子深不可測,稱老子是龍一樣的人物。後來老子覺得世事無望,瀟灑地騎牛而去,孔子卻一直在這世上苦苦地追求自己的理想。
二、往返齊魯(35~50歲)
國 君:魯昭公、魯定公
執政者:季平子、季桓子
回到魯國的孔子,對魯國的政治日益不滿。魯國的政權長期旁落於三家貴族手中,分別是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這三家的祖先都是魯桓公的子孫,故而號稱「三桓」。三桓中主要把持政權的是季孫氏一族的季平子。季平子曾享用天子的八佾之舞,嚴重僭越,令孔子極為憤怒。八佾之舞是六十四人(一說十六人)的群舞,規模本不大,但是卻是天子專享,象徵至高的政治地位,天子以下是不得享用的。後來季平子又與魯昭公發生矛盾,兵戎相見,結果魯昭公大敗,逃至齊國,成了流亡國君。
這一年,孔子三十五歲,離開混亂的魯國來到齊國,希望在齊國施展抱負。他先當了齊景公的親信高昭子的家臣,進而得以向齊景公陳述自己的治國主張。他向齊景公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說,也就是君臣父子要各守其道,各盡其責,按照禮儀秩序行事。他還勸齊景公要節約,要重用賢人。齊景公非常欣賞孔子的主張,但是由於齊國重臣晏嬰等人的反對,他沒有重用孔子。於是孔子返回魯國。
這一時期的魯國更加混亂,秩序崩壞,動蕩不安。流亡在外的魯昭公去世,魯定公繼位。季平子也去世了,季桓子繼位。
季氏繼續把持魯國大權。但就在季桓子侵奪國君權力之時,季氏的家臣也在威脅著季氏的權力。季氏的家臣作亂,主要有兩次。
一是陽虎之亂。陽虎,即《論語》中的陽貨,是季氏之下的實力家臣,心懷叛意久矣。因為和季桓子的寵臣仲梁懷有矛盾,於是囚禁了仲梁懷,進而囚禁了季桓子。季桓子與之盟誓才得以脫身。
二是公山不狃叛亂。公山不狃叛亂後,聯合陽虎再次囚禁季桓子。季桓子用詐方得以逃脫,並組織力量打敗陽虎,令陽虎逃往國外。但是公山不狃卻自此長期佔據原本屬於季氏的費城,據此為叛,季氏也無可奈何。
陽虎、公山不狃都知道孔子向來對季氏專權不滿,因此都曾拉攏過他。公山不狃反叛時,孔子幾乎想要前往相助,想要藉助他的力量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但最終被子路勸阻。實際上,公山不狃本身就是犯上作亂的叛賊,他怎麼會幫助孔子實現君君臣臣的禮制呢?可見孔子這時候施展抱負的願望是非常急切的。
三、治理魯國(51~54歲)
國 君:魯定公
執政者:季桓子
到魯定公九年,孔子五十一歲,被任命為魯國的中都宰,管理中都這座城市。為政一年,政聲很好,周邊各國都效法他。
進而升任司空,主管建設。繼而又升任司寇,主管司法。孔子為司寇期間,參與的第一件大事是「夾谷之會」。魯定公十年,齊國邀魯國在夾谷會盟,孔子以「相」的身份隨魯定公前往。相,負責禮儀活動的輔助工作。夾谷,在齊魯邊界。
在前往夾谷之前,孔子建議魯定公帶軍隊前往,以備不測。實際上,這次會盟非常不友好。
一說,據《左傳》記載,齊國想要在會盟中劫持魯定公,獲取利益。但此陰謀被孔子識破,齊景公遭孔子正言斥責,又顧慮其軍事準備,遂作罷。隨後孔子又成功索回了被齊國侵佔的土地。
又一說,據《史記》記載,這次會盟是齊國懼於魯國的強大,希望與之結好,但是在會盟中演奏了夷狄的音樂,表演了不嚴肅的歌舞,刀槍棍棒,不成體統,被孔子呵斥制止。齊景公君臣心中慚愧,於是將侵佔的魯國土地歸還。
無論此次會盟的具體情節如何,可以確定的是,孔子初出茅廬便取得了重大的外交成果。
接下來的一件大事便是「墮三都」,又作「隳三都」。按照禮儀的規定,國君、卿大夫之城池皆有一定之規,但是三桓的城池嚴重違規,成為他們對抗公室的根據地。所謂「墮三都」,就是拆毀三桓盤踞的城池,即叔孫氏的郈城、季孫氏的費城和孟孫氏的成城。
拆除郈城沒有遇到阻力。
費城被公山不狃佔據,孔子派兵打敗公山不狃,拆除費城。這個過程是很兇險的,據說公山不狃反攻到了國都,弓箭都射到了魯定公身邊,在危急時刻,孔子組織軍隊打敗了公山不狃。但是孟孫氏卻不願意拆除成城,因為成城處於齊魯邊界,擔負守衛邊境的軍事任務。雖然魯定公圍困了成城,但終究不能拿下。於是,墮三都的計劃只能中止。
孔子任司寇期間,魯國夜不閉戶,路不拾遺,市場童叟無欺,官吏公正勤勉。這引起了齊國的警覺。於是齊國送了很多寶馬和美女給魯國,以瓦解魯定公與季桓子治國理政的熱情。
這一招果然很好用,魯定公和季桓子收下了寶馬與美女,多日不問政事,疏遠了孔子。
這時,子路就建議孔子離開。但是孔子希望再等等看,魯國馬上要在郊外祭天了,如果孔子還能分得祭肉,那說明魯定公和季桓子的心中還有孔子。結果祭祀結束,並沒有人給孔子送肉。孔子明白自己在魯國已經沒有用武之地了,於是帶著弟子離開魯國,開始了周遊列國的生活。這一年,孔子五十五歲。
四、周遊列國(55~67歲)
國 君:魯定公、魯哀公
執政者:季桓子、季康子
所謂周遊列國的實際情況,並非「週遊」二字般的浪漫愜意,而是非常艱辛、無奈甚至危險的。所謂列國,乃是指當時的幾個諸侯國,主要集中在今天山東、河南、安徽一帶。
孔子首先來到的是衛國,一來衛國的政治形勢比較安定,二來衛國多君子。但是衛國國君衛靈公並不了解孔子,只是給了孔子優厚的待遇,沒有任用他。於是孔子離開了衛國。
孔子一行在匡地遭到圍困。匡,位於衛國和晉國之間。匡人為什麼圍困孔子呢?一說,陽虎曾經帶兵騷擾過匡,匡人誤以為孔子師徒是陽虎一夥。又一說,孔子他們碰到了當地的叛亂。總之,孔子師徒被圍困多日,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弟子公良儒與匡人力戰,這才得以脫險。這裡要多說一句, 《史記》記載孔子在匡、蒲兩地分別被圍困,據考證乃是錯訛,匡和蒲應是一個地方。
離開匡,孔子準備向西去晉國。晉國當權的是趙簡子,趙簡子在晉國的地位和季氏在魯國的地位很相似。這時孔子聽說趙簡子剛殺了兩位賢人。於是便不再西行。晉國趙簡子的家臣佛肸鬧叛亂佔據了中牟,邀請孔子輔佐。這情形就和當年公山不狃叛亂時一樣,孔子再次動心,又再次被子路勸阻。孔子沒去成晉國,於是返回衛國。這一回,孔子在衛國住了三年,衛靈公非常尊敬孔子,但是仍舊沒有重用他,並且發生了一系列令孔子失望的事情。
首先,衛靈公的夫人南子要見孔子,孔子只好勉強一見。
孔子於此事極為不快,一是因為南子品行不端,二是因為被人懷疑要走後門做官。於是孔子只好指天發誓自己別無他想。其次,衛靈公有一次和南子一同坐車出門,讓孔子坐在第二輛車上,第三輛車坐著宦官,三輛車招搖過市。也許衛靈公並無惡意,只是表示親近,但孔子感到深受侮辱。
最後,衛國內亂。衛國的太子蒯聵和南子交惡,派人刺殺南子,結果被南子察覺,只好逃到晉國。衛靈公想要討伐蒯聵,問孔子用兵之道,孔子非常厭惡此事。隨後衛靈公去世,蒯聵的兒子輒繼位,是為衛出公。這時蒯聵在晉國趙簡子的支持下,由魯國叛臣陽虎護送回國爭位,卻被衛出公打敗,拒之於城外。
短短數年,衛國經歷了兩次父子之爭,這讓孔子非常失望。
於是孔子二度離開衛國,準備往南方去。孔子來到宋國境內,在一棵大樹下休息,演習禮儀,結果被宋國司馬桓魋帶人圍困,因為孔子曾表態批評過此人。桓魋將樹砍倒,並威脅要殺孔子。孔子師徒只好換便裝趕緊逃離宋國。
出了宋國,孔子來到陳國,陳湣公也很敬重孔子,但是陳國太小太弱,陳湣公亦非雄主,只是常常問孔子一些歷史掌故而已,孔子感覺很難有所作為,於是再次出發去楚國。這時孔子已經六十多歲了。
從陳國到楚國,要經過一些小國,這些小國夾在吳楚之間,常年經受戰亂。孔子一行,在陳蔡兩國之間遭遇亂兵圍困,到了斷糧的地步了,形勢極度危急。孔子的弟子們有的已經慌亂了,但是孔子仍然給弟子們講課,依舊彈琴、唱歌,談笑自若。
在弟子子貢的交涉下,楚國派兵保護孔子來到負函。負函在楚國的邊境。孔子在此與楚國大臣沈諸梁會面,沈諸梁曾做過葉地長官,故稱葉公。葉公向孔子請教了很多關於為政治國的問題。據說楚昭王想要重用孔子,但是楚國的貴族認為孔子門下人才濟濟,對楚國會有威脅,於是昭王不再有重用孔子的想法。
於是孔子再次回到衛國,這就是三入衛國了。這時衛國已經大致安定,孔子的弟子有不少在衛國出仕的,衛出公也常常向孔子請教治國方略,孔子依舊執著地推行整頓禮制的主張,他說,如果我來為政,首先要「正名」,也就是整頓名目,理順禮儀。
孔子在衛國住了幾年,魯國的執政者季康子派人來請孔子回國。這是為什麼呢?主要是發生了兩場戰爭。
一是吳魯戰爭。吳國勢力日益強大,威脅魯國安全。魯哀公七年,吳國和魯國會盟,吳國要求魯國拿出獻禮,魯國只好照辦。隨後吳國又要求季康子去拜見吳國的太宰嚭,季康子非常恐懼,只好請子貢去周旋。子貢是外交高手,果然使季康子免於困境。次年,吳國攻打魯國,幸虧七百名勇士堅決抵抗,這其中就有孔子的弟子有若。經過這次戰爭,季康子認識到孔門弟子的價值。於是他派人來到衛國請孔子弟子冉有回國做官。
二是齊魯戰爭。齊國入侵魯國,魯國三桓的軍隊無力抵擋,只有冉有統率的一支部隊打了勝仗,於是季康子問冉有:「你的軍事才能是學來的還是天生的?」冉有說:「是從孔子那裡學來的。」於是季康子準備請孔子回國。
五、暮年返魯(68~72歲)
國 君:魯哀公
執政者:季康子
公元前484年,孔子經歷了十四年的漂泊生活後,回到了家鄉魯國,這一年孔子六十八歲。
這時魯國的國君是魯哀公,季氏的執政者是季康子,他們給予孔子國老的地位,常常向孔子請教為政之道,同時任用了不少孔門弟子。但是執政者似乎只是看重孔子師徒的事務才能,並沒有採納孔子的政治構想。比如季氏想要討伐顓臾,擅權弄國,孔子狠狠地責備了作為季氏之宰的冉有,以此表達不滿;再如齊國的陳氏弒君篡權,孔子建議魯哀公和季氏予以討伐,但被推脫拒絕,令孔子感到無奈。
孔子晚年在魯,其主要的成就不在政治上,而在文化教育上。
一方面,孔子廣授門徒,有「門下三千,賢者七十二」的說法。其中比較有名的有子遊、子夏、曾參、子張等。孔子教學,以「文、行、忠、信」為本,既教授典籍學問,又教授禮儀德行,由修身而至為政,內容廣博。而且能因材施教,因事設教,靈活而生動。孔子還講究「有教無類」,只要有求學的誠心,孔子都願意教授。這些弟子及其再傳弟子,分布大江南北,傳道出仕,歷經數代,逐漸形成了繁盛的儒家學派。
另一方面,孔子整理了上古流傳的典籍。據《史記》記載,孔子整理了古代的史書《尚書》,使得上古的史事得以流傳;將《詩經》刪定為三百零五首,並為之配樂,使之合乎禮儀;還整理魯國的史料,創作史書《春秋》,記載了春秋時代二百四十二年的歷史。在《春秋》中,孔子以微妙的筆法闡明政治道義,隱晦地褒貶古今君臣,令後來的亂臣賊子有所懼怕。此外,孔子還精研《周易》,為《周易》作了十篇闡釋性文章,稱之為「十翼」,也稱為《易傳》。
孔子晚年遭受一連串的打擊,令其哀痛不已乃至絕望。一是兒子與弟子相繼離世。孔子六十九歲時,兒子孔鯉去世;七十一歲時,最心愛的弟子顏回去世;七十二歲的時候,子路在衛國死於內亂。
二是「西狩獲麟」事件。魯哀公十四年,魯哀公與大臣們在打獵活動中捕獲一隻異獸,經孔子鑑別乃是一隻麒麟。麒麟本是瑞獸,當出現在太平盛世,但是當下卻是亂世。孔子當時正在寫《春秋》,當他看到這隻生不逢時的麒麟,便聯想到自己的處境,恐怕自己的理想不能實現了,於是心灰意冷, 《春秋》從此絕筆。
六、孔子去世(73歲)
魯哀公十六年,即公元前479 年。這年春天,孔子重病。
他感傷自己的理想終究沒有實現,於是悲傷地唱道:「泰山要倒塌了,屋梁要折斷了,哲人要凋零了!」唱著唱著就流下眼淚。接著,孔子夢見自己坐在房前兩根楹柱之間接受祭奠,因而感覺自己時日無多。七天後,孔子去世,享年七十三歲。
孔子去世後,葬在曲阜城北泗水邊上,弟子們為他守喪三年,很多弟子就住在孔子的陵寢邊。三年後,子貢依舊不舍,又過了三年才離開。
孔子生前雖不受重用,死後卻備受敬仰。其弟子和魯國仰慕孔子的人,到孔墓附近安家的有百餘家。魯哀公親自作誄文弔唁,又將孔子故宅改為廟宇,令孔子世世代代享受祭祀。魯地的儒生常常到孔墓舉行禮儀活動。後來,劉邦爭奪天下攻打曲阜的時候,城中的儒生還在彈琴吟詩,演習禮樂,其流風餘韻乃至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