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孔子小傳

2020-12-14 騰訊網

「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

公元前551年9月28日,萬世師表孔子誕生。

在兩千多年的時間裡,他對中華文化、教育傳統和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並且這種影響仍在繼續。

今天推薦《孔子小傳》,收錄在人大附中語文名師王強最新出版的《中學論語專題精講》一書中。

一、早年孔子(35歲之前)

國 君:魯襄公、魯昭公

執政者:季武子、季平子

孔子是春秋晚期魯國人。據考,生於魯襄公二十二年,即公元前551年。民國時期,有人據孔氏家譜推定孔子生日為公曆9月28日。對此也有其他的說法。

孔子的父親叫叔梁紇,紇是他的名,叔梁是他的字,習慣上稱之為叔梁紇。他與第二任妻子顏徵在生孔子。因為二人曾在丘尼山祈禱求子,故而以「丘」為孔子之名,以「尼」為孔子之字。叔梁紇之前曾有過一個兒子,孔子是他第二個兒子,所以稱之為「仲尼」,「仲」表示排行第二。

孔子的家世頗有來歷,可以追溯到商代王室上去。周朝滅商之後,將商王室後裔微子啟分封於宋國,孔子的祖先正是宋國宗室的一支。其曾祖孔防叔為躲避政治鬥爭而逃至魯國,孔防叔的孫子就是叔梁紇,他做了魯國鄹邑的大夫,就在這裡生了孔子。值得一說的是,孔子是一位學者,但是孔子的父親卻以勇武聞名。後來孔子三歲亡父,他家就從鄹邑遷到魯國的國都曲阜。

孔子生而好學,幼年時就喜歡禮儀活動,常常擺弄家中的禮器,演習禮儀。到十五歲的時候便立志求學。

十九歲的時候,孔子與亓官氏結婚,二十歲的時候生了一個兒子。魯昭公聞知後贈他一條鯉魚,孔子為紀念這件事,便給這個兒子取名孔鯉,字伯魚。「伯」表示排行老大。從這件事可見孔子在當時已經有了一定的名氣。

青年孔子曾擔任過乘田、委吏等官職,乘田是管牛羊飼養的官,委吏是管倉庫出納的官,實際上都是一些辦事員性質的職務,地位比較低,但是孔子做得非常認真。

孔子說自己「三十而立」,應當是指這時已經在學問和德行方面有一定的成就。所以,三十歲左右,他開始授徒設教。早期弟子中比較有名的有曾皙、子路、顏回、冉求、公西華等,有些貴族子弟也來求學,比如孟懿子、南宮敬叔等。

在弟子南宮敬叔的推薦下,魯昭公派孔子前往洛陽出使。

孔子在洛陽拜會了老子。老子是周朝的守藏室之官,負責保管國家的文書檔案,知識淵博。年輕的孔子向老子請教了不少問題。最後,老子勸孔子要謙虛低調,要懂得明哲保身。回魯國後,孔子反覆玩味老子的話,越琢磨越覺得老子深不可測,稱老子是龍一樣的人物。後來老子覺得世事無望,瀟灑地騎牛而去,孔子卻一直在這世上苦苦地追求自己的理想。

二、往返齊魯(35~50歲)

國 君:魯昭公、魯定公

執政者:季平子、季桓子

回到魯國的孔子,對魯國的政治日益不滿。魯國的政權長期旁落於三家貴族手中,分別是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這三家的祖先都是魯桓公的子孫,故而號稱「三桓」。三桓中主要把持政權的是季孫氏一族的季平子。季平子曾享用天子的八佾之舞,嚴重僭越,令孔子極為憤怒。八佾之舞是六十四人(一說十六人)的群舞,規模本不大,但是卻是天子專享,象徵至高的政治地位,天子以下是不得享用的。後來季平子又與魯昭公發生矛盾,兵戎相見,結果魯昭公大敗,逃至齊國,成了流亡國君。

這一年,孔子三十五歲,離開混亂的魯國來到齊國,希望在齊國施展抱負。他先當了齊景公的親信高昭子的家臣,進而得以向齊景公陳述自己的治國主張。他向齊景公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說,也就是君臣父子要各守其道,各盡其責,按照禮儀秩序行事。他還勸齊景公要節約,要重用賢人。齊景公非常欣賞孔子的主張,但是由於齊國重臣晏嬰等人的反對,他沒有重用孔子。於是孔子返回魯國。

這一時期的魯國更加混亂,秩序崩壞,動蕩不安。流亡在外的魯昭公去世,魯定公繼位。季平子也去世了,季桓子繼位。

季氏繼續把持魯國大權。但就在季桓子侵奪國君權力之時,季氏的家臣也在威脅著季氏的權力。季氏的家臣作亂,主要有兩次。

一是陽虎之亂。陽虎,即《論語》中的陽貨,是季氏之下的實力家臣,心懷叛意久矣。因為和季桓子的寵臣仲梁懷有矛盾,於是囚禁了仲梁懷,進而囚禁了季桓子。季桓子與之盟誓才得以脫身。

二是公山不狃叛亂。公山不狃叛亂後,聯合陽虎再次囚禁季桓子。季桓子用詐方得以逃脫,並組織力量打敗陽虎,令陽虎逃往國外。但是公山不狃卻自此長期佔據原本屬於季氏的費城,據此為叛,季氏也無可奈何。

陽虎、公山不狃都知道孔子向來對季氏專權不滿,因此都曾拉攏過他。公山不狃反叛時,孔子幾乎想要前往相助,想要藉助他的力量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但最終被子路勸阻。實際上,公山不狃本身就是犯上作亂的叛賊,他怎麼會幫助孔子實現君君臣臣的禮制呢?可見孔子這時候施展抱負的願望是非常急切的。

三、治理魯國(51~54歲)

國 君:魯定公

執政者:季桓子

到魯定公九年,孔子五十一歲,被任命為魯國的中都宰,管理中都這座城市。為政一年,政聲很好,周邊各國都效法他。

進而升任司空,主管建設。繼而又升任司寇,主管司法。孔子為司寇期間,參與的第一件大事是「夾谷之會」。魯定公十年,齊國邀魯國在夾谷會盟,孔子以「相」的身份隨魯定公前往。相,負責禮儀活動的輔助工作。夾谷,在齊魯邊界。

在前往夾谷之前,孔子建議魯定公帶軍隊前往,以備不測。實際上,這次會盟非常不友好。

一說,據《左傳》記載,齊國想要在會盟中劫持魯定公,獲取利益。但此陰謀被孔子識破,齊景公遭孔子正言斥責,又顧慮其軍事準備,遂作罷。隨後孔子又成功索回了被齊國侵佔的土地。

又一說,據《史記》記載,這次會盟是齊國懼於魯國的強大,希望與之結好,但是在會盟中演奏了夷狄的音樂,表演了不嚴肅的歌舞,刀槍棍棒,不成體統,被孔子呵斥制止。齊景公君臣心中慚愧,於是將侵佔的魯國土地歸還。

無論此次會盟的具體情節如何,可以確定的是,孔子初出茅廬便取得了重大的外交成果。

接下來的一件大事便是「墮三都」,又作「隳三都」。按照禮儀的規定,國君、卿大夫之城池皆有一定之規,但是三桓的城池嚴重違規,成為他們對抗公室的根據地。所謂「墮三都」,就是拆毀三桓盤踞的城池,即叔孫氏的郈城、季孫氏的費城和孟孫氏的成城。

拆除郈城沒有遇到阻力。

費城被公山不狃佔據,孔子派兵打敗公山不狃,拆除費城。這個過程是很兇險的,據說公山不狃反攻到了國都,弓箭都射到了魯定公身邊,在危急時刻,孔子組織軍隊打敗了公山不狃。但是孟孫氏卻不願意拆除成城,因為成城處於齊魯邊界,擔負守衛邊境的軍事任務。雖然魯定公圍困了成城,但終究不能拿下。於是,墮三都的計劃只能中止。

孔子任司寇期間,魯國夜不閉戶,路不拾遺,市場童叟無欺,官吏公正勤勉。這引起了齊國的警覺。於是齊國送了很多寶馬和美女給魯國,以瓦解魯定公與季桓子治國理政的熱情。

這一招果然很好用,魯定公和季桓子收下了寶馬與美女,多日不問政事,疏遠了孔子。

這時,子路就建議孔子離開。但是孔子希望再等等看,魯國馬上要在郊外祭天了,如果孔子還能分得祭肉,那說明魯定公和季桓子的心中還有孔子。結果祭祀結束,並沒有人給孔子送肉。孔子明白自己在魯國已經沒有用武之地了,於是帶著弟子離開魯國,開始了周遊列國的生活。這一年,孔子五十五歲。

四、周遊列國(55~67歲)

國 君:魯定公、魯哀公

執政者:季桓子、季康子

所謂周遊列國的實際情況,並非「週遊」二字般的浪漫愜意,而是非常艱辛、無奈甚至危險的。所謂列國,乃是指當時的幾個諸侯國,主要集中在今天山東、河南、安徽一帶。

孔子首先來到的是衛國,一來衛國的政治形勢比較安定,二來衛國多君子。但是衛國國君衛靈公並不了解孔子,只是給了孔子優厚的待遇,沒有任用他。於是孔子離開了衛國。

孔子一行在匡地遭到圍困。匡,位於衛國和晉國之間。匡人為什麼圍困孔子呢?一說,陽虎曾經帶兵騷擾過匡,匡人誤以為孔子師徒是陽虎一夥。又一說,孔子他們碰到了當地的叛亂。總之,孔子師徒被圍困多日,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弟子公良儒與匡人力戰,這才得以脫險。這裡要多說一句, 《史記》記載孔子在匡、蒲兩地分別被圍困,據考證乃是錯訛,匡和蒲應是一個地方。

離開匡,孔子準備向西去晉國。晉國當權的是趙簡子,趙簡子在晉國的地位和季氏在魯國的地位很相似。這時孔子聽說趙簡子剛殺了兩位賢人。於是便不再西行。晉國趙簡子的家臣佛肸鬧叛亂佔據了中牟,邀請孔子輔佐。這情形就和當年公山不狃叛亂時一樣,孔子再次動心,又再次被子路勸阻。孔子沒去成晉國,於是返回衛國。這一回,孔子在衛國住了三年,衛靈公非常尊敬孔子,但是仍舊沒有重用他,並且發生了一系列令孔子失望的事情。

首先,衛靈公的夫人南子要見孔子,孔子只好勉強一見。

孔子於此事極為不快,一是因為南子品行不端,二是因為被人懷疑要走後門做官。於是孔子只好指天發誓自己別無他想。其次,衛靈公有一次和南子一同坐車出門,讓孔子坐在第二輛車上,第三輛車坐著宦官,三輛車招搖過市。也許衛靈公並無惡意,只是表示親近,但孔子感到深受侮辱。

最後,衛國內亂。衛國的太子蒯聵和南子交惡,派人刺殺南子,結果被南子察覺,只好逃到晉國。衛靈公想要討伐蒯聵,問孔子用兵之道,孔子非常厭惡此事。隨後衛靈公去世,蒯聵的兒子輒繼位,是為衛出公。這時蒯聵在晉國趙簡子的支持下,由魯國叛臣陽虎護送回國爭位,卻被衛出公打敗,拒之於城外。

短短數年,衛國經歷了兩次父子之爭,這讓孔子非常失望。

於是孔子二度離開衛國,準備往南方去。孔子來到宋國境內,在一棵大樹下休息,演習禮儀,結果被宋國司馬桓魋帶人圍困,因為孔子曾表態批評過此人。桓魋將樹砍倒,並威脅要殺孔子。孔子師徒只好換便裝趕緊逃離宋國。

出了宋國,孔子來到陳國,陳湣公也很敬重孔子,但是陳國太小太弱,陳湣公亦非雄主,只是常常問孔子一些歷史掌故而已,孔子感覺很難有所作為,於是再次出發去楚國。這時孔子已經六十多歲了。

從陳國到楚國,要經過一些小國,這些小國夾在吳楚之間,常年經受戰亂。孔子一行,在陳蔡兩國之間遭遇亂兵圍困,到了斷糧的地步了,形勢極度危急。孔子的弟子們有的已經慌亂了,但是孔子仍然給弟子們講課,依舊彈琴、唱歌,談笑自若。

在弟子子貢的交涉下,楚國派兵保護孔子來到負函。負函在楚國的邊境。孔子在此與楚國大臣沈諸梁會面,沈諸梁曾做過葉地長官,故稱葉公。葉公向孔子請教了很多關於為政治國的問題。據說楚昭王想要重用孔子,但是楚國的貴族認為孔子門下人才濟濟,對楚國會有威脅,於是昭王不再有重用孔子的想法。

於是孔子再次回到衛國,這就是三入衛國了。這時衛國已經大致安定,孔子的弟子有不少在衛國出仕的,衛出公也常常向孔子請教治國方略,孔子依舊執著地推行整頓禮制的主張,他說,如果我來為政,首先要「正名」,也就是整頓名目,理順禮儀。

孔子在衛國住了幾年,魯國的執政者季康子派人來請孔子回國。這是為什麼呢?主要是發生了兩場戰爭。

一是吳魯戰爭。吳國勢力日益強大,威脅魯國安全。魯哀公七年,吳國和魯國會盟,吳國要求魯國拿出獻禮,魯國只好照辦。隨後吳國又要求季康子去拜見吳國的太宰嚭,季康子非常恐懼,只好請子貢去周旋。子貢是外交高手,果然使季康子免於困境。次年,吳國攻打魯國,幸虧七百名勇士堅決抵抗,這其中就有孔子的弟子有若。經過這次戰爭,季康子認識到孔門弟子的價值。於是他派人來到衛國請孔子弟子冉有回國做官。

二是齊魯戰爭。齊國入侵魯國,魯國三桓的軍隊無力抵擋,只有冉有統率的一支部隊打了勝仗,於是季康子問冉有:「你的軍事才能是學來的還是天生的?」冉有說:「是從孔子那裡學來的。」於是季康子準備請孔子回國。

五、暮年返魯(68~72歲)

國 君:魯哀公

執政者:季康子

公元前484年,孔子經歷了十四年的漂泊生活後,回到了家鄉魯國,這一年孔子六十八歲。

這時魯國的國君是魯哀公,季氏的執政者是季康子,他們給予孔子國老的地位,常常向孔子請教為政之道,同時任用了不少孔門弟子。但是執政者似乎只是看重孔子師徒的事務才能,並沒有採納孔子的政治構想。比如季氏想要討伐顓臾,擅權弄國,孔子狠狠地責備了作為季氏之宰的冉有,以此表達不滿;再如齊國的陳氏弒君篡權,孔子建議魯哀公和季氏予以討伐,但被推脫拒絕,令孔子感到無奈。

孔子晚年在魯,其主要的成就不在政治上,而在文化教育上。

一方面,孔子廣授門徒,有「門下三千,賢者七十二」的說法。其中比較有名的有子遊、子夏、曾參、子張等。孔子教學,以「文、行、忠、信」為本,既教授典籍學問,又教授禮儀德行,由修身而至為政,內容廣博。而且能因材施教,因事設教,靈活而生動。孔子還講究「有教無類」,只要有求學的誠心,孔子都願意教授。這些弟子及其再傳弟子,分布大江南北,傳道出仕,歷經數代,逐漸形成了繁盛的儒家學派。

另一方面,孔子整理了上古流傳的典籍。據《史記》記載,孔子整理了古代的史書《尚書》,使得上古的史事得以流傳;將《詩經》刪定為三百零五首,並為之配樂,使之合乎禮儀;還整理魯國的史料,創作史書《春秋》,記載了春秋時代二百四十二年的歷史。在《春秋》中,孔子以微妙的筆法闡明政治道義,隱晦地褒貶古今君臣,令後來的亂臣賊子有所懼怕。此外,孔子還精研《周易》,為《周易》作了十篇闡釋性文章,稱之為「十翼」,也稱為《易傳》。

孔子晚年遭受一連串的打擊,令其哀痛不已乃至絕望。一是兒子與弟子相繼離世。孔子六十九歲時,兒子孔鯉去世;七十一歲時,最心愛的弟子顏回去世;七十二歲的時候,子路在衛國死於內亂。

二是「西狩獲麟」事件。魯哀公十四年,魯哀公與大臣們在打獵活動中捕獲一隻異獸,經孔子鑑別乃是一隻麒麟。麒麟本是瑞獸,當出現在太平盛世,但是當下卻是亂世。孔子當時正在寫《春秋》,當他看到這隻生不逢時的麒麟,便聯想到自己的處境,恐怕自己的理想不能實現了,於是心灰意冷, 《春秋》從此絕筆。

六、孔子去世(73歲)

魯哀公十六年,即公元前479 年。這年春天,孔子重病。

他感傷自己的理想終究沒有實現,於是悲傷地唱道:「泰山要倒塌了,屋梁要折斷了,哲人要凋零了!」唱著唱著就流下眼淚。接著,孔子夢見自己坐在房前兩根楹柱之間接受祭奠,因而感覺自己時日無多。七天後,孔子去世,享年七十三歲。

孔子去世後,葬在曲阜城北泗水邊上,弟子們為他守喪三年,很多弟子就住在孔子的陵寢邊。三年後,子貢依舊不舍,又過了三年才離開。

孔子生前雖不受重用,死後卻備受敬仰。其弟子和魯國仰慕孔子的人,到孔墓附近安家的有百餘家。魯哀公親自作誄文弔唁,又將孔子故宅改為廟宇,令孔子世世代代享受祭祀。魯地的儒生常常到孔墓舉行禮儀活動。後來,劉邦爭奪天下攻打曲阜的時候,城中的儒生還在彈琴吟詩,演習禮樂,其流風餘韻乃至於此!

相關焦點

  • 「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膜拜儒家文化之源
    春秋時期孔子開私學授六藝,此六藝儒學六經,謂《易》、《書》、《詩》、《禮》、《樂》、《春秋》。「教之處,使知上下之則;教之樂,以疏其會合而鎮其浮,使知廢興而戒懼焉;教之《訓典》,使知族類,行比義焉。」 「智者樂水,仁者樂山。」「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 「天不生仲尼,萬古如燈滅」山東省話劇院舉行大型話劇《孔子》開排...
    2020年,是孔子誕辰2571年。為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紀念偉大的思想家孔子,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特邀以著名藝術家張繼鋼導演領銜的創作團隊,歷經三年百折不撓精心打造,即將隆重推出八場話劇《孔子》。7月21日,山東省重點演藝項目大型話劇《孔子》開排儀式於山東省話劇院舉行,出席開排儀式的有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副廳長張鯤,國家一級導演、話劇《孔子》總導演張繼鋼、山東演藝集團董事長於劍、省話劇院黨總支書記葉樹茂、院長董旋及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山東省話劇院、《孔子》話劇相關人員等。
  • 孔子在歷史上的地位是無法否定的
    孔子可謂是中國思想史上最偉大的思想家,儒家思想的創立者,孔子名丘,字仲尼,後世評價孔子「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孔子生逢春秋時期的歷史大變局當中,身份並不高貴,為了天下大治,博覽群書,集古今思想之大成,創立儒家學派,使儒家思想成為中華民族的核心價值觀,孔子學生三千,賢人七十有二,
  • 天不生我鍵盤俠,噴道萬古如長夜?這段話都出自哪些網絡小說?
    喜歡上網的朋友應該聽過一段嘲諷鍵盤俠的話:「現實中我沉默不語,網絡上我重拳出擊。天不生我鍵盤俠,噴道萬古如長夜。我有一鍵可開天門,我有一鍵可斬仙人。只口獨戰三千帝,雙鍵橫推十三洲。天下鍵仙三百萬,遇我也須盡低眉。仙之巔,傲世間,有我鍵盤就有天!大河之鍵天上來,一鍵橫天鎮世間!
  • 天不生夫子,萬古如長夜!
    作為夫子的首徒,大師兄的形象脫胎於孔子七十二門徒中的首徒顏回,他溫和儒雅、飄逸灑脫,更是人如其名,行事雲淡風輕但深思熟慮,看似「慢慢」,實則是擁有天下間最快速度的修行強者。第七名:酒徒—屠夫「你以為你有什麼了不起呀!」
  • 雪中人物誌:天不生你李淳罡劍道萬古如長夜
    雖然他敗給了王仙芝但是絲毫不影響他對一代江湖的影響,他御劍橫渡廣陵江的瀟灑身姿影響了一批又一批的少年佩劍走江湖。 天不生你李淳罡,劍道萬古如長夜李淳罡對劍道的感悟和影響,在他那個時代無人能出其左右。
  • 國學:9.28日,儒家大聖人孔子誕辰,深悟孔子名言
    「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宋朝的儒學大成者抱著虔誠的敬仰之情用這麼一句話來表示對先聖先師孔子的尊重和推崇,足以說明孔老夫子在人們心中至高無上的地位。9.28日是孔子誕辰,就讓我們一起回顧一下孔夫子吧!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活躍於春秋時代,是我國著名的教育家,儒學創始人。
  • 孔子有哪些教育思想?看先師如何有教無類
    孔子,相信大家對於這位先師並不會感到陌生。大街上隨便一個人都能說出來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主要思想是「仁」「禮」「德」這樣的課本式介紹。不過,要說這位大家最大的貢獻,作者認為還是在教育上。 孔子生活的春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大發展、大變革的時代。
  • 孔子誕辰·萬世師表,千古留名
    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經典語錄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譯文】孔子說:「學過之後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事嗎?人家一時不理解自己,自己也不要怨恨、惱怒,這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 孔子有哪些寶貴的教育思想?
    「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影響深遠,自古及今,追隨者眾;從事文化教育工作數年,吾亦將孔子與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視為對我人生影響最大的兩位文化巨人。
  • 佛故事十一,孔子說中庸,佛陀說中道,思維方式不謀而合
    在說這篇之前,不得不先說說我們的至聖先師孔子。我們說過,個人人格的崛起,任何時候都是歷史進步的一股重要的推力。因此,在我們的歷史中,有一句話非常出名:「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就是說,沒有孔夫子的覺醒,人們就像在黑夜裡走路,看不到方向,沒有光明可言。是夫子的覺醒,教示人們,人人都可以覺醒,人人都可能成為優秀的君子。
  • 至聖孔子: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思想是價值體系
    孔子,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打破了「學在官府」的局面,開辦私學,使平民子弟也能受到教育,相傳有弟子三千人,其中賢者七十二人。孔子生前與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
  • 別再被「成家立業」誤導了,孔子講的「三十而立」是這個意思
    眾所周知,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他雖然不是創辦私學第一人,可對教育事業的貢獻無疑是巨大的,「朱子語類」對孔子有著很高的評價「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孔子開創的儒家思想更是誨人不倦。實際上孔子講的「三十而立」不是這個意思!
  • 孔子的「仁」:是「喪家之犬」,還是最後一個貴族的堅守
    有一天,他來到了鄭國,竟然被喚為「喪家之犬」,這是這個詞在中國的第一次出現,沒想到最早說的居然是孔子。不理解,但不生氣。穿越三千年,茫茫無際的大地上,牛車在細雨中,艱難跋涉,車上是一位老者,隨行的是他忠誠的弟子,他們篳路藍縷,他們決心回歸杏壇。
  • 《帝霸》天不生我李七夜,裝X萬古如長夜!
    這部小說14年就開始寫了,到今天已經寫了六年了,更新了4000多章了,說真的心安也是真的佩服作者的水功真的是出神入化了,這本書前期像九大天書,九大天寶等設定都是不錯的,但是到後面隨著坑越來越多,整本書也變得越來越水,但是對於裝逼這個設定還是沒變,裝遍無數巨頭,裝遍了萬古。也許這本書之所以到現在還這麼火,就是因為這個裝逼的設定吧。
  • 孔子有「人類等次」歧視?他把人分為哪四等?恭寬信敏惠的修養
    孔子是個有「人類等次」歧視的人?他給人分為四等。「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孔子說:「天生的不用後天學習的人是天才,排第一。遇到困惑、困難還自以為是,不願意學習改變,排第四,這實在是無藥可救啊!」後世儒家把孔子推崇為「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般偉大的聖人,其實孔子自己很謙虛,從來不敢、不願自稱為聖人、仁者,他反覆說過自己的知識是「我學而知之者,非生而知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