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歲剛剛踏入大學的菁菁校園時,除去高中「早戀」的,大部分人基本上情感是處於混沌狀態的,不知情,不懂情,亦不念情。仿佛心中只有一個模糊的概念,周邊人戀愛了,舍友戀愛了,班裡同學成班對了,隔壁寢的被表白了……彼時的【鮮花蠟燭心形表白】可謂是羨煞旁人,不像今天這般被自媒體情感號無情嘲笑——不顧當事人感受;圍觀男女除了鼓掌造勢外,還多了一份滿心誠意的祝福,並沒有像今天部分人在社交網站上各種群嘲,帶節奏似的齊刷刷發表統一觀點——不顧當事人感受。不友善評論者仿佛自己是當事人,比當事人更懂當事人的感受。但是隨著閱歷增長,對這件事反倒能客觀理性地看待了。
第一類人
【鮮花蠟燭心形表白】的贊同者大體上有四類人:第一類人是當事人之一的表白者。表白者不論是從自己內心深處萌發的這種想法,認為被表白者會喜歡這種方式;亦或是考慮到了被表白者的喜好,即便自己不是很贊同這種方式,但只要喜歡的人開心就可以了。
第二類人
第二類人是當事人之一的被表白者。第一種可能是被表白者確實喜歡這種表白方式,第二種可能是也許被表白者不是很喜歡這種方式,但是一種可能是人類的虛榮心依然會讓她/他當下是開心的;第三種可能是被表白者考慮到了表白者的感受,雖然表白者的方式不是自己喜歡的,但僅僅是他/她會錯了意,本意上還是想讓我開心的。
第一類人和第二類人的共同之處都有站在對方角度考慮問題,都學會了愛與被愛。
第三類人
第三類人是曾經有過類似經歷的。這類型人又可以分為兩種人。第一種人是經歷了情感,學會了愛與被愛,他們是發自內心贊同的,仿佛看到了曾經的自己和他;第二種人是曾經鄙視這種告白方式,但是當自己也面臨過表白,或正在期待著對方的表白之時,發現了自己的喜好,也在內心誠實地面對了自己。我以為我不俗,其實我就是一個俗人。
第四類人
第四類人則是兩極分化者。這裡可以分為兩種人,第一種人是悟性極好,無需通過紅塵歷練即能參透愛與被愛這門修行課;第二種人是天真無邪的性格,在他眼裡世界上大多數之事均是美好的。
第五類人
【鮮花蠟燭心形表白】的反對者大體上有三類人。首當其衝的就是一些情感自媒體、情感專家。這類型人以發出不同的聲音為使命,為了不同而不同,仿佛自己贊同了這種表白方式,就落入了俗套。不管對與否,也不論自己的論點能否站得住腳,先反對了再說,給出一些經不起推敲的理由,這種理由大多是千篇一律——不顧當事人感受。仿佛自己是當事人一般。
第六類人
第六類人是暫時的憤憤不平者,有兩種可能。第一種可能是自己沒有經歷這種表白,存在著吃不著葡萄吃葡萄酸的心理。第二種可能是經歷了這種表白,但是戀情最終失敗了,一轉念滋生了:當初是他非要大張旗鼓的表白,弄得人盡皆知,現在可好了,戀情失敗了,是一件很不好意思的事情。
第七類人
第七類人是忘記了當下的長大者。這類人大多是比當事人年長些許的小前輩,大個三五歲。自己也是經歷過風花雪月浪漫的,只是時過境遷,此刻的自己對這些看淡了,更喜歡低調務實的行動派。但是以自己現在的經歷和心境去評價沒有你這般經歷和心境的人,得出的結論能夠客觀嗎?或許只是不經意間的反向熱情了。
結語
如果站在愛與被愛的立場上來看待【鮮花蠟燭心形表白論】,聲音是一致的——贊同。
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特的個體,都有其獨特的問題,具體問題需要具體分析,但愛與被愛卻是永恆的真理,真理就藏在每位戀人的轉念之間。但真理成立的前提是:符合你的原則。打破原則的愛與被愛不鼓勵。
理解是有難度的,但理解也是必要的。
我們更要對那些我們在乎但卻未必能好好理解的人,給予更多的體諒和關懷。
這些僅是《小王子》告訴我們道理的冰山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