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IT數據中心微信帳戶:i199IT
10年以前,我在《新財富》雜誌上撰文《買自己買不起的東西》。有些人沒有看明白,就指責我說,既然買不起,那怎麼買呢?有些人看明白了,過了五、六年後,便來感謝我,說當年看了我的這篇文章,便咬咬牙,買了一棟別墅。
所謂買自己買不起的東西,就是投資加槓桿。但10年以前,大部分人都還不習慣加槓桿。而在那個時候,人們的收入差距絕對沒有現在大,故你加槓桿的時候,別人還不敢加,所以,貧富差距就是這樣一年一年拉大了。
從06年年末至15年年末,M2增加了三倍,但一線城市房價的漲幅遠遠三倍。可見,買房還是一種可以加槓桿的投資品。不過,從06年年末至今,你會發現,上證綜指居然是下跌的,這豈不是「失去的十年」?
此外,GDP增速、鐵路貨運量、粗鋼產量、黃金、石油價格均出現了拐點並回落。此外,一大堆大宗商品的價格也已經跌得面目全非。其實,最令人擔心的是流動人口的下降,外出農民工數量的不再增加。這可是中國經濟30多年的動力啊。
過去10年的貨幣超速擴張說明,持有貨幣是最大風險。儘快把貨幣變成實物資產,是比較安全的做法,尤其是房地產。而持有「能創造價值的資本」(股票),也是有一定風險的,但比現金和存款要安全很多。因為個股的算術平均漲幅要遠遠超過上證綜指。
10年後的今天,你同樣會發現,持有貨幣的風險還是很大,不僅是因為M2的擴張速度依然很快,而且貨幣的貶值風險也在加大。那麼,今後該如何投資呢?
可以有以下選擇:
- 把貨幣置換成非本幣的堅挺貨幣;
- 投資海外資產;
- 持幣等待本土資產價格的暴跌;
- 繼續玩金融管制下的估值扭曲遊戲,相信在政府的力量作用下中國不會發生金融危機。
- 等等。
但在全球經濟都在放緩的今天,不管選擇怎樣的投資策略,加槓桿的風險恐怕是在加大。
因為國內無論房地產、股市和債市,泡沫還是很明顯。而全球呢?我認為經濟疲弱的直接原因是各國都在長期放水(貨幣)以穩定經濟局勢,導致效應遞減。而根本原因呢?我覺得是人類歷史發展至今,因為長期和平,導致了從未遇到過的全球人口老齡化。
買自己買不起的東西
「買自己買不起的東西」有三重含義,一是想買而買不起的東西一般都是大家公認的好東西,是價格不菲的稀缺資源;二是當你覺得買不起的時候,大部分人也同樣覺得買不起,而只有你的投資思維有別於大眾,領先一步,才能進入「少數人發財」的隊列裡;三是需要傾囊甚至負債投入,才可能會有豐厚的回報。
這幾年越來越多的人做起了發財夢,做發財夢的原因是周邊不斷湧現發了財的人。其實,看看基尼係數就知道了,中國目前的基尼係數上升到0.47,在亞洲僅次於菲律賓,並超過了所有的歐洲國家。而在改革開放初期的1981年,中國的基尼係數僅為0.29。
基尼係數數值越大,說明收入分配越不公平。一方面中國經濟高速增長,人均GDP在2003年跨越1000美元後,現在已經超過1700億美元,GDP總量則在過去10年增加了200%;另一方面則在演繹著「搶錢遊戲」,財富迅速向少數人集中。一個發展經濟學研究權威早就說過,在人均GDP從800美元向2500美元邁進的過程中,貧富差距將不斷擴大,直到超越2500美元後逐步收斂。如果這個經驗公式仍然成立的話,那麼「搶錢遊戲」還將延續。對於想搶更多的錢、獲取超額收益的投資人來說,選擇何種盈利模式甚為關鍵。
走在恩格爾曲線的前面
1857年,著名的德國統計學家恩格爾闡明了一個定律:隨著家庭和個人收入增加,收入中用於食品方面的支出比例將逐漸減小,這一定律被稱為恩格爾定律,反映這一定律的係數被稱為恩格爾係數。其公式表示為: 恩格爾係數(%)=食品支出總額/家庭或個人消費支出總額×100%。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提出的標準,恩格爾係數在59%以上為貧困,50-59%為溫飽,40-50%為小康,30-40%為富裕,低於30%為最富裕。
因此,對中國過去30年而言,恩格爾曲線應該是一條不斷向下延伸的曲線,按現在通俗的說法,就是消費升級。如果你不能先於恩格爾曲線作出變化,那麼在投資上要獲取超額收益就很難了。比如,上世紀80年代初,還處於計劃經濟時代,大家的收入水平都差不多,國營企業的老工人,其收入往往要比大學年輕教師高,恩格爾係數普遍都在50%以上。這個時候要獲取比別人多的收入,往往是把自己的人力資本作為投入資本,通過兩條途徑致富:
一是放棄鐵飯碗,做個體戶;二是以留學為名出國打工。但在那個時候,真要放棄現有的工作,脫離計劃經濟的體系,需要很大的勇氣。再比如,到90年代初的時候,股票認購證每張30元,有人統計過,如果花3000元買上100張,將最終所認購的股票賣出,將獲利100萬。但當初在投資回報率還不明朗的情況下,即便花300元買10張,也是一筆相當於發達地區一個月工資的風險投資(將影響到當月的吃飯問題)。
從中國不同歷史階段的投資機會可以看出,隨著恩格爾係數的下降,人們從最初的出賣勞動力到實業投資,從股票買賣到資本併購,社會財富向敢於冒險的人集中(附表)。此外,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前,獲得超額收益的主要途徑是人力資本、商品及虛擬資本的跨地區或跨期套利,主要原因是中國的市場化程度不高。90年代中後期開始,中國逐步融入到世界經濟體系中,與世界經濟波動及熱錢的流動的趨向越來越同步。
不論是哪個年代開始做發財夢的人,應該都會遇到發財的機會,附表中列出的典型的生財之道,實際上也代表了不同階段熱錢的流向。但當你知道機會來臨的時候,是否能夠敢於冒風險去參與一項投資,比如,在你的消費需求還沒有滿足的時候,能夠放棄消費而把積蓄用於投資或套利?
再如,與你收入相仿的人只有實力買一套房子,你敢買兩套?人家買經濟適用房,你敢買別墅?其實,應該選擇後者,買你買不起的東西,因為恩格爾曲線總在下降,人們的收入水平總在提高,等到別人都有實力以你當初的投資額想買別墅的時候,別墅肯定不止當初這個價了(稀缺的東西或買不起的東西,永遠只能是少數人擁有)。
投資稀缺,享受溢價
有人說,藝術品投資是當代最暴利的行當,尤其是本國的藝術品,原因之一是新興國家的富有階級投入大量資金購買本國藝術品,如俄羅斯、印度和中國。統計表明,藝術品和古董的價格與一個國家的經濟地位具有明顯的相關性。
上世紀90年代開始,中國當代藝術品開始進入國際藝術品市場,並在此後的10年中上漲了幾十倍,顯然大大超過大多數人的收入增長速度。也許藝術品的漲幅正是與少數人的收入增長同步,它就屬於少數人了。但反過來想,如果現在我們已經徹底買不起這些藝術品的話,那麼10年前還是有相對的購買力。
筆者認識一位十前開始收藏古玩書畫的投資家,他總是到國際著名的古玩拍賣市場購買昂貴的中國古董。問他為何不在國內市場上淘寶,他說,作為藝術品、古玩投資,首先是要規範,避免買贗品;其次是需要有公開的記錄,便於維護流動性;三是只要是稀缺的,並不擔心以後的價格空間。他相信中國的古玩文物價格將繼續上漲,原因是全國的別墅越來越多,但越來越貴,說明有錢人越來越多,別墅裡體現主人身份的古玩、藝術品的需求也會水漲船高。
古董和藝術品也許真有可觀的投資回報,但畢竟是一個比較專業化、進入壁壘較高的行業;相對而言,股市則是一個平民百姓和富豪都可以參與的市場。不妨以股市為例,茅臺是目前A股中最貴的一隻股票,有人總嫌它貴而選擇投資低價股。其實,我們應該相信市場是有效率的,高股價說明了它物有所值,茅臺過去的業績也表明它是可以給投資者滿意回報的;而且,由於高股價給不少投資者造成的心理障礙又使得其價格往往會低於合理的估值水平。所以,買這類高價股比買低價股的理由更充分,更何況你買的是股份而不是整個企業,不存在「買不起」之說。
在當前中國經濟流動性過剩的包袱越來越重、靠高投資拉動的經濟面臨調整的背景下,在人民幣早晚要升值的共識下,虛擬資產價格的上漲是必然趨勢,投資稀缺性資產,如人口膨脹的大城市房地產、擁有壟斷地位的港口機場、高增長行業的龍頭企業等,才有希望獲得超額收益。由於這個市場不乏先知先覺者,我們不能期望自己總能以最低的成本買到最好的東西,但應該追隨趨勢,趕早不趕晚。
巴菲特和索羅斯這兩位風格迥異的大師有一個共性,那就是抓住機會就高比例建倉,正如索羅斯的名言:一旦發現機會,要兩隻腳踩上去。全球富人幫中幾乎所有人都是運用財務槓桿來玩「搶錢遊戲」,實現財富快速積累的。因此,「買自己買不起的東西」其實有三重含義,一是想買而買不起的東西一般都是大家公認的好東西,是價格不菲的稀缺資源;二是當你覺得買不起的時候,大部分人也同樣覺得買不起,而只有你的投資思維有別於大眾,領先一步,買人家不敢買的東西,才能進入「少數人發財」的隊列裡;三是需要傾囊甚至負債投入,唯有如此,才可能會有豐厚的回報。
作者,李迅雷,海通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海通證券